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贷款决策流程化、标准化

贷款决策流程化、标准化

贷款决策的流程化、标准化
摘要:“信贷工厂”模式立足于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实现银行、企业双方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模式创新精简业务流程,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和简化中小企业授信审批流程,通过“流程银行”提升业务运作效率,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政策和专人负责机制,满足了银行控制风险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有效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关键词:信贷工厂贷款决策中小企业融资
一、背景及意义
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是世界性难题,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有效的途径予以破解。

通过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使广大中小企业走上以提高效率为主的可持续增长之路是各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要遵循的发展路径。

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65.7%依靠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33.3%来自权益性投资,16.4%来自其他投资,由此可见,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仍然占主导地位。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运作主要围绕大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而展开,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没有得到商业银行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弱势地位;第二,商业银行自身收益与风险的计量;第三,银行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制约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

据了解,目前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只有两种套路:一是按大
企业贷款的路子,相当于拿个小眼筛子去筛,能过关的中小企业可想而知,即使过去了,通常也要等很长时间;另外就是给个人办信用卡的路子,又像是拿个大眼的筛子去筛,企业的通关率倒是提高了,但银行的坏帐率会明显增加。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信贷工厂”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二、信贷工厂模式概要
2.1 “信贷工厂”模式理论阐述
“信贷工厂”指的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按照专业化的标准流程进行操作,整个贷款作业过程就好像工厂的“标准化流水线”,从主动寻找中小企业客户到接触客户,从授信的审批,贷款的发放,贷款的日常监控及风险控制,到贷款的回收等整个授信流程均采用工厂流水线的标准化批量生产方式,所有业务均在部门内完成,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有效精简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正满足了小企业客户在融资方面”短、频、急、小”的需求。

2.2 “信贷工厂”模式的特性
第一,标准化产品设计;
第二,主动寻求客户;
第三,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
第四,“流程化”银行、标准化审批程序、流水线作业;
第五,批量作业,实现规模成本和规模收益;
第六,专人专责,单线审批;
第七,多维度资信调查;
第八,有效风险控制,概率问责。

第九,端对端技术体系和成熟评估体系提供支撑。

2.3 我国“信贷工厂”模式的特点
我国“信贷工厂”模式的特点要从整个业务运营流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特质来分析。

2.3.1 基于“目标群体”的产品标准化开发
产品设计要体现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融资需求特点,按差异化的需求设计标准化信贷产品组合。

标准化信贷产品的设计内嵌了风险控制条款,提高了不同行业和区域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把各种平台的辅助作用融入进来,体现在发挥各平台方的制约能力,提高了产品设计的现实操作性。

2.3.2 基于不同“生产车间”的“作业流程化”操作
银行贷款像工厂产品一样通过流水线形式“生产”出来。

部门内不同“生产车间”的“作业”处在整个流水线的不同环节上,经过流水线作业,最终生产出“贷款”这一产品,这种生产方式的贷款符合中小企业数量众多、需求大的现实,并且最大程度上符合了中小企业融资”短、频、急、小”的特点。

贷前业务受理和调查、贷款审查和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的集中回收在这五个环节上强调专人专岗和业务流程的端对端操作,各个工序有条不紊的进行。

2.3.3 信贷产品的“生产批量化”
“信贷工厂”就是用工厂批量化的要求生产信贷产品,这是生
产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内在要求。

通过完善的风险定价机制能够使“拨备”覆盖预期损失,用工厂流程化的方式生产信贷产品,以优质的品牌优势拓展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做好。

2.3.4 批量生产金融产品的“风险分散化”
批量生产金融产品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能聚集资源分散单个金融风险,组合风险分散功能使得“信贷工厂”模式有了理论基础。

批量生产既能产生规模收益也能分散既有风险,使流程银行下的中小企业业务有了理论和技术的基础。

资产证券化也是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重要方式,银行通过资产的证券化能够将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如果由中小企业客户购买了部分证券,则中小企业与银行共同承担起贷款发放的风险。

2.3.5 队伍建设专业化
专业化的队伍建设保证整个中小企业授信流程开展的专业化和针对性。

建立专业化的授信团队、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可控性,从人员机制等软层面上完善现存的不足是实现中小企业融资专业化的途径。

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能将现有机制的创新最全面的运用到整个流程中。

2.4 “信贷工厂”模式具备的优势
“信贷工厂”能够高效的实现中小企业的融资,同时又能控制银行风险,因此,“信贷工厂”模式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具体体现在:
第一,采用标准化、专业化、流水线作业方式,有利于提高服
务效率,降低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第二,批量化生产中小企业信贷产品,提高授信效率,满足中小企业”短、频、急、小”的资金需求。

第三,对目标市场和客户进行细分和选择,使客户筛选成为防范风险的关口。

第四,增加非现场监控职能。

依据贷款存在状态和风险特征,实行早期风险预警,快速处置,加强贷后管理。

三、案例分析:以建行为例
中国建设银行是国内率先引进新加坡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的银行。

针对这一模式,建行分别开发了“成长之路”、“速贷通”、“联保体”等多种产品,大力推广“信贷工厂”模式的试点。

大银行不只贷大客户,服务各中小企业是建行近年来的重要转型,中小企业贷款集中经营的优势凸显。

建行先后开办了供应链融资产品、保兑仓、国内保理、动产质押等创新业务产品,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难题,多项产品弥补了全省空白。

2008年以来,建行先后办理保兑仓10笔,金额6.7亿元;国内保理4笔,金额1.6亿元;动产质押3笔,金额超过1亿元。

建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根据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行业特点的融资需求设计个性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推出了“速贷通”、“成长之路”、“融链通”等中小企业业务特色品牌,为中小企业客户量身订做了“小企业法人账户透支”“小企业无抵押贷款”、“中小企业联贷联保”、“互助通”、“供应链融资”等一系列信贷特色产品,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小企
业金融服务和产品体系。

在“信贷工厂”创新模式下,2008年建行累计投放中小企业贷款2013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0.5%,不良贷款率下降了3.88%,从2005年以来,新发不良贷款率低于2%,远远低于对公客户不良贷款率,这说明了在新模式下完全可以实现风险的掌控。

同时建行通过战略的转变,培育发展中小企业“信贷工厂”融资模式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前台”、“中台”、“后台”相分离,创新多种担保融资方式。

前台主要负责新产品的营销和客户维护,后台负责客户的信用评级、贷款审核及信息资料的录入,2009年底,建行在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150个中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中心,专司负责中小企业融资。

四、信贷工厂之我见
目前,除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以及杭州银行的“贷款工厂”外,还有很多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都开发了各自的基于“信贷工厂”模式下的中小企业贷款产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无疑这种模式为中小企业贷款难带来了希望,但是在中国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金融体制下,“信贷工厂”还无法全盘复制。

一方面,更适台复制“信贷工厂”模式的地区性银行远远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而具有更多资金的国有银行的信贷投放总的来说还是偏向于国有大型企业;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的调控也会使中小企业轻易被银行所“抛弃”。

因此,“信贷工厂”的持续开展还是比较困难的,其持续发展必须要依靠一个更加市场化的金融体
系。

另外,本文认为,并不是所有银行都适合“信贷工厂”模式的。

总的说来,地区性银行相对于较大银行而言,更有催生软信息的优势,更加适合向中小企业放款。

而对国有大银行而言,“软信息”的收集不符合他们的成本——收益原则。

同时国有大银行在贷款的流程和方法上多是适用于国有大型企业,其“信贷工厂”在给中小企业贷款时仍然存在“抵押物崇拜”和“财务报表崇拜”的观念。

相反,对于地方性银行来说,在与国有大银行竞争大企业客户并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它们往往更倾向于发展中小企业客户,因此会更愿意付出收集“软信息”的成本。

同时,它们的结构相比国有大银行来说相对更简单,更适合通过扁平化决策缩短贷款决策流程,从而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抵押物不足,所以应该建立健全的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有效广泛的担保,只有不断完善市场体系,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才能站在中小企业的角度切实的发展中国经济。

参考文献:
[1]赵祖欣. 浅谈“信贷工厂”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营与管理. 2010(17):39-41.
[2]陈天友,杨军. “信贷工厂”模式及其在我国应用展望[j]. 时代金融.2011(7):147.
[3]林春山.“信贷工厂”模式的运作机理研究[j]. 风险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