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2

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2

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2)——工资决定理论1、古典分配理论的框架在巴德瓦杰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撰写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工资”词条中,他认为在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中存在着一个基础结构,简单说来就是:在利润的竞争性假定(利润有平均化的趋势)和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方法已知的前提下,如果“给定”工资,那么利润率和产品价格就可以被同时决定。

他认为这种基础结构明显的存在于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理论中。

因此,“工资在价值论体系中作为“已知数”,其地位和作用于在新古典理论中是大不同的。

”“工资本身的决定,在古典理论中是用各种历史的和社会-经济的因素来解释的。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工人要么从剩余中毫无所获,也就是说获得生存工资,要么历经工资率的变动,它或高于或低于有生存所决定的水平。

他们都承认,工资有稳定在“自然水平”即“生存工资”水平的趋势。

斯密预言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在创造出了“所允许获得的财富”和繁殖了足够的人口以至于他们只能得到很少的生活费用,在斯密的想象中,中国是这种语言的最接近例子。

配第认为工资有工人“为生活、劳动和繁衍后代”所需决定是理所当然。

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则用人口规律——人口与食物之间的竞争来证明生存工资。

“在相互竞争中,工人不得不压低价格。

工人的工资只能限制在获取生活费用所需的范围内,……。

”拉萨尔更是将这一规律总结为“工资铁律”,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际工资固定在仅足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水平。

”这样,工资就由“生存工资”的界限被外生给定了,扣除工资之后,就可以确定利润或剩余。

2、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马克思在研究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割时,采取了和古典理论相似的框架,并对古典理论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马克思一方面继续承认一个给定的生存工资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以一个更加宏观和动态的视角讨论工资决定的问题,把工资的决定同资本积累、控制劳动、利润率变动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更为庞大的整体结构。

马克思将工资定义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首先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他将工资定义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在资本家用货币预付资本购买劳动和生产资料时,正是由于他所购买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从而为资本家带来了剩余价值,它实际上是一种“未支付的劳动”。

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同一切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

这个价值是怎样决定的呢?马克思说:“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在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因此,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在这里,马克思承认了劳动力价值或其转化形式——工资是给定的“生存工资”。

但马克思对这一点进行了三个重要的补充:首先,“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再者,“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和,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特殊商品所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

”并且,“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

因此,这种教育费——对于普通劳动力来说是微乎其微的——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

”就此,俄罗斯学者A·A·尼基福罗娃认为,“传统上是从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劳动力价值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所下的定义仍然是适用的。

……马克思将劳动力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定义为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他的生命过程的那个商品量的价值。

”依照这一思路,尼基福罗娃认为,劳动力价值实际上就是最低工资。

他提出,可以从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行考察,将劳动力价值具体化为一揽子食品、服装、耐用消费品、家具、家用器皿、保健与卫生用品及药品、文化、交通、通信及住房等商品和服务的组合。

但是,是什么力量使得工资会稳定在“生存工资”的水平呢?“为了证明生存工资理论的现实性,古典理论认为,来自劳动供给过剩方面的压力,迫使工资讲到他的最低水平上。

”而劳动供给过剩的压力则来自于所谓“自然人口规律”。

马克思指出:“劳动价格的提高被限制在这样的界限内,这个界限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不受侵犯,而且还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马克思批评了马尔萨斯、李嘉图等所谓的“自然人口规律”,认为他们脱离了资本积累本身,庸俗地把工资的变动解释为人口自然变动所引起的。

而“马克思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来解决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所解决的问题”。

“不管人口增长率或者我们通常称之为劳动供给的‘自然’增长率的其他决定因素如何,经济增长都会保证劳动供给的增长超过劳动需求的增长。

这是马克思得出了工资决定理论中劳动供给永久过剩的结论。

马克思总结到:“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

……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力量一同增长。

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收的劳动折磨成反比。

……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因此,“大体来说,工资的一般变动仅仅由同工业周期各个时期的更替相适应的产业后备军的膨胀和收缩来调节。

”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产业后备军”理论来解决工资决定问题,展示了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的另一个更加庞大的路径,标志着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在这一路径中,马克思讨论了工资变动与资本积累、劳动过程、利润决定等范畴的关系,认为工资是“根据不断发展中的资本积累需求”来确定的。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在于:首先:通过“产业后备军”理论,马克思将工资和利润的相对运动关系,即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的考察纳入了资本主义积累这一宏观动态过程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正是资本积累的这些绝对运动反映成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数量的相对运动,……。

用数学上的术语来说:积累是自变量,工资量是因变量,而不是相反。

”第二,资本主义人口相对过剩规律和“产业后备军”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其前提是资本积累将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进行了深入讨论,用以证明资本积累过程中“节约劳动”的偏向性。

正如布雷弗曼指出的:劳动过程已经成为资本积累过程,而且,正是后者在资本家的思想和活动中占有了支配地位,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落入了资本家的手里。

所以,……,我们都要考虑资本积累是怎样支配和塑造劳动过程的。

”最后,马克思强调历史因素对工资的影响,关注劳动力变成一种“自由”商品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驳斥了笼罩在劳动力买卖之上的“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的温存面纱,揭示了工人“自由”到了只能出卖劳动力的地步。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的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

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因此,工资必将受到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产业后备军”的规模的变动不仅作用于劳动力供给,而且,资本家控制劳动和劳资关系的策略也受其影响,因为它是削弱工人在劳资谈判中讨价能力的一种潜在工具。

因此,马克思讨论了机械化、劳动组织、工资制度等资本家进行控制劳动过程和最大限度扩大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差距的种种策略。

例如,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分工,有使劳动尽可能地脱离专门知识和专门训练,变成简单劳动的趋势。

这是因为,根据巴贝齐原理,“在以买卖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里,划分工艺会减低其各个部分的工价。

”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

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旧解释是剩余价值之特殊,无普遍适用性,仅可解释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而新解释则为剩余价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

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但根据其出现的场合,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判别其所指何义。

因第一种含义很常见,第二种含义较少见,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种含义为依据对剩余价值展开论述。

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

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

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入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上文已有论述,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更加离不开剩余价值的生产,因那时会出现更多的职业种类,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密,更多的人将离开物质生产部门而从事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等工作,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