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异同

马克思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异同

1. 理论分析基础
西方经济学以效用、边际和均衡分析为基础, 在厂商理论方面,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导出要素投入的均衡条件: 要素的边际生产率等于要素的价格。

由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呈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在通常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随工资的增加而增加, 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劳动力需求曲线与劳动力供给曲线或给定工资水平的交点即均衡条件下的就业量和工资水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 认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 商品的
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 商品依照其价值等价交换。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西方经济学用想象中的生产函数关系代替了对价值、劳动过程的分析, 用主观心理因素———效用替代了使用价值, 用边际分析取代了逻辑归纳。

用生产函数分析产品价值和要素投入, 掩盖了价值创造的源泉, 资本和劳动的要素投入在形式上可以完全替代; 效用分析工资造
成同等工资水平下的劳动供给因人而异, 更从根本上否定了工资作为工人劳动力商品价值
的本质属性。

西方经济学的思路与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对工资的本质认识不足,但其数量化的分析方法仍值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和借鉴。

2. 价值的创造与分配
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理论将劳动力和资本视为同等的生产要素投入, 两者按照一定的比
例投入, 创造国民收入。

资本和劳动力都对最终的产品有贡献, 两者在价值创造方面处于同等地位。

要素的价格由其边际产品价值决定, 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而与劳动的实际贡献无关。

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认为资本与劳动之间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是由西方经济学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立场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 生产资料将自身的价值原封不动
地转移到产品中去, 而劳动则创造新价值, 在补偿其自身价值之外还形成一个增加值———剩余价值, 为资本家无偿占有。

工资只是由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新价值的一部分, 用于补偿劳动力商品价值的部分。

3.研究方法不同
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与改造的基础上,建立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将工资理论建立在唯物观的基础上,以充分的现象材料为依据,运用了一系列辨证方法和抽象法研究工资问题;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经济问题。

深刻的揭露了工资的本质。

西方经济学以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创立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为分析经济行为的标准方法,承袭西方社会自然主义的思维采用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路线。

一是坚持机械决定论的立场,将工资视为独立于利润之外的劳动供求力量相互作用的确定性结果。

二是在进行工资问题研究时,坚持局部分析方法,将工资的决定抽象为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从劳动市场的均衡出发研究工资问题,而忽略了劳动市场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相互作用。

三是坚持静态的分析方法,将工资视为劳动市场短期均衡的结果,忽视了技术发展对于工资
运动的长期影响。

4. 工资水平的决定
主流经济学倾向于用市场供需与均衡分析法, 从交换过程的角度来解释工资现象和波动。

新古典模型认为工资水平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任意波动, 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厂商根据劳动的边际价值产品决定工人的工资水平和雇佣数量。

凯恩斯主义用工会、集体谈判和长期合同来解释工资刚性, 认为工资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 在短期内价格水平不会随宏观经济波动而发生变化, 存在非自愿性失业。

货币主义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相互关系来解释自然失业率, 将工资和失业现象归于产出水平与通货膨胀的预期等货币现象。

效率工资模型则将工资解释为资本家与工人博弈的结果, 不过揭示了由于就业工人提高劳动积极
性造成其他工人的非自愿性失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用劳动价值理论解释工资,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 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商品, 其使用价值———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其价值同其他商品一样, 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

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 指出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表现形式, 受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影响围绕劳动力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工资不可能任意波动,仅仅由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刚性或者通货膨胀率决定,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来看, 其必然表现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工资不是劳动的报酬, 虽然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形式使得工资表现为全部劳动的报酬, 但这是根据社会平均工资水平除以工作日长度或劳动生产率得出每小时或每件产品的工资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