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难民的定义

难民的定义

为难民提供国际保护是我们的责任”[来源: | 发布日期:2007-06-15 | 浏览(389)人次 | 投稿 | 收藏 ]
信息中心
本报记者田建明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难民这个群体的悲惨命运却又在时刻牵动着世人的心,难民问题也成为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之一。

当前全球难民的基本情况如何?在难民的国际保护上,国际社会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进展,又面临哪些挑战呢?在即将到来的6月20日“世界难民日”前夕,本报记者对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地区代表王若鹏先生进行了专访——
“事实上,人们通常对难民的理解,并不符合联合国难民署对‘难民’这个概念的解释。


记者:现在关于难民问题的讨论,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对“难民”这个概念本身进行界定。

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王若鹏:21世纪,是一个人类流动性迅速增强的世纪。

人类流动性增强的原因主要有贫穷、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以及战争和迫害3个方面。

我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把这3种受害者混合起来,统称为“难民”。

事实上,人们通常对难民的理解,并不符合联合国难民署对“难民”这个概念的解释。

根据1951年的《日内瓦难民公约》,难民是指有正当理由畏惧由于其种族、宗教、国籍、政治见解或隶属于某一特殊团体遭到迫害,因而逃离了他(她)的本国,并由于此畏惧而不能或不愿回国的人。

关于难民问题的地区性的解决办法,如1969年《非洲统一组织难民公约》和1984年在拉丁美洲通过的《喀他赫纳宣言》扩大了以上关于难民的定义,包括逃离了战争或国内冲突的人。

这个扩展的定义正在为大多数国家广泛承认。

联合国难民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我上面提到的最后这个群体,也就是逃离战争和迫害的人们。

“联合国难民署最主要的责任就是为难民提供国际保护”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联合国难民署的主要工作。

王若鹏:联合国难民署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为难民提供国际保护,确保这些难民的基本人权受到尊重。

这包括帮助他们寻求庇护;确保没有人不情愿地回到
一个他(她)有理由害怕遭到迫害的国家。

我们推动国际难民协定的达成、监督世界各国政府遵守国际法,对逃离的平民提供诸如食物、饮用水、帐篷、医疗保健等物质保障。

2006年,联合国难民署援助了世界上3340万人。

联合国难民署建立以来,共帮助约5000万难民重新开始他们的生活,并因此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和平奖。

联合国难民署关注的人群,不仅包括难民,还有诸如寻求庇护者、返回家园的难民、无国籍人,约2500万在自己的国家中流离失所者(常被称为“国内流离失所者”)。

到2006年末,联合国难民署为1420万国内流离失所者提供了保护或帮助,这几乎是2005年的两倍;这也是联合国难民署关注的人群由2005年的2080万剧增至2006年的3440万的最主要原因。

联合国难民署也寻求持久解决难民问题的方法。

难民自愿回到他们自己的祖国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但这并不总是可能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难民署帮助难民在其他地方重建他们的生活——在他们最初到达的庇护地,或者是愿意接受他们的第三国。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长期战争的结束,世界上难民和需要寻求庇护的人的数量已经降至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然而,在2006年,难民的数量自2000年以来,第一次增长了12%,达到近1000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伊拉克危机的结果。

在流离失所的人群当中,难民也许是最显而易见的,然而,他们不只是唯一的受害者。

一些逃离冲突的人们,虽然居住在自己的国家,但过着与难民一样的生活,不想或者是不能到别国寻求庇护。

这些国内流离失所者也同样需要保护,联合国难民署正在扩大对他们的援助项目。

热点地区难民问题的解决有进展,但更令人担忧
记者:当前,难民问题比较突出的有非洲、中东以及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请您介绍一下那里的情况。

王若鹏:近年来,非洲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2006年,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帮助下,2.3万名难民回到自己的祖国。

在布隆迪,由于2005年国家选举的成功举行,19万在坦桑尼亚的难民不久将被遣返。

然而,也有相反的动向。

2003年年初,苏丹西部达尔富尔地区的战乱引起大规模出逃。

到2006年年底,有200万人流离失所。

持续恶化的安全环境,包括对人道主义机构的直接袭击,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当地和外国救援人员所发挥的作用。

达尔富尔危机对苏丹邻国乍得的消极影响急剧加大。

一系列反叛起义和跨越国境的袭击,极大地扰乱了对居住在这个国家东部难民营里的22.2万苏丹难民的安置,也导致乍得流离失所的人数在2006年底激增至11.3万人。

危机的规模就是对危机本身最好的说明。

自从1948年的一系列事件以来,中东地区的居民目前正经历着最严重的流离失所时期,每8个伊拉克人里就有1个被从他们的家中赶出。

目前,伊拉克大约有190万国内流离失所者和将近200万逃到国外的难民。

按照现在的速度,到2007年年底,伊拉克国内难民人数可能会增至230万。

伊拉克国内的非伊拉克难民的情况也很糟糕。

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在暴力侵犯中被作为目标。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600死难者,超过1.5万人不能逃离。

伊拉克悲剧的恶果首先被伊拉克人自己品尝。

但是它的两个邻国——约旦和叙利亚——承担了最沉重的人道主义负担。

在叙利亚,有超过100万的伊拉克难民,在约旦约有75万伊拉克难民。

认识到约旦和叙利亚在伊拉克难民问题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由于没有国际社会的有效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在独自面对这个问题。

伊拉克难民也外溢到埃及(超过10万)、黎巴嫩(4万)、伊朗(5万)和土耳其(超过5000)。

此外,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不同数量的伊拉克难民。

很明显,在庇护国永久性地融入数量如此之多的伊拉克难民是不现实的,重新安置到第三国也只是对最弱势的难民的解决方案。

显然,最好的解决大量涌入的伊拉克难民的办法是,在情况允许时,让他们自愿、安全、有尊严地回到自己的国家。

“困难很多,但是我们有信心克服。


记者:当前,难民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王若鹏:我们所面对的挑战很多。

今天,日益缩小的世界、逐渐成长的国际劳动力市场和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已经使很多人受益,但也给人们带来焦虑。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移民的日益增多和国家凝聚力的增强,人们常常变得更加不宽容,排外倾向明显。

结果就是各国的移民政策在收紧,边界守卫在加强,很多时候,将那些急需庇护和帮助的人拒于国门之外。

此外,难民问题的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难民问题的国际法律文件能够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并通过各国的国内立法对一些国际法原则进行体现。

然而,这两个步骤都要经过非常艰苦的努力。

但是,我们有信心不断克服这些困难。

“难民署非常看重与中国政府的合作,并高度赞赏中国为安置印支难民做出的贡献。


记者:中国加入了关于难民问题的两个重要的国际文件——《难民地位公约》和《难民地位议定书》,并大力支持联合国难民署的工作。

您对中国政府在难民问题上所做的贡献有何评价?
王若鹏:中国是联合国难民署执行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共有72个成员国,职能是审议并通过高级专员署的计划。

中国经济迅速增长,而且以一个世界大国的角色更多地参与到国际人道主义行动中。

联合国难民署非常看重与中国政府的合作,并高度赞赏中国为安置印支难民做出的贡献。

在人道和责任分担的原则指导下,我们的合作非常成功。

比如,在过去,中国已经成功安置和吸收了超过30万的印支难民。

中国政府赋予这些逃离战争的人以难民身份,并把他们安置在当地人当中。

这些难民像中国公民一样享受绝大多数公民权利,包括教育、健康、养老金等等。

中国政府已经慷慨地捐赠超过7.5亿美元以帮助这些难民重新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30年后,印支难民已经取得了和当地人大致相似的生活水平。

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员安东尼奥·古德雷斯先生在访问中国期间曾经说过,印支难民的就地安置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安置项目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