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三大宗教的发展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北印度的迎毗罗卫国,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大盛于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

后世佛教徒尊称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迎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

汉传佛教源于印度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所走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到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即通过南海路线进入中国内地。

佛教逐渐传播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汉传佛教建筑的演化1. 东汉时期佛教在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迅速被中国文化吸收同化,其建筑形式自然也不例外。

最为明显的改变自是窜堵坡这一佛教建筑制式,刚一进入中国,便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演变成中国化的“塔”这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塔”这种音意形得兼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撰《字苑》一书。

“塔”字,蕴涵了梵文Stupa和巴利文thup。

的音义,又从“土”旁,表明原为埋葬佛骨的土家之意。

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其中即建有齐云塔,是中国“塔”之起始。

至于白马寺本身形制布局,己未有留存,但据北齐魏收所撰《魏书》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

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见其时间寺院布局承接印度形制,以“塔”为中心。

2.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得以大量涌现,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佛教建筑开始中国化,外来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的建筑风格开始交错融合的一个时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十四史·南史》亦曰:“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可见盛况。

现存中国四大石窟,即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亦均为该时期所始建。

就形制而言,佛寺一方面遵循古制的以塔为主的佛寺仍据重要地位,如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另一方面,以殿堂为主的佛寺开始涌现,这也是当时权贵所谓“舍宅为寺”现象的一种结果。

就细节装饰而言,外来的火焰形拱门与中式的外檐柱廊、斗拱等同时出现在石窟寺中,反映了不同建筑风格的交融。

3.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风格开始稳定下来,佛教建筑的中国化进程也日呈完备之势。

虽因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完整寺院群没有留存,但据史料考证,当时佛教建筑大型佛寺多以对称性布局著称,而在中轴线上,殿堂已日渐成为寺院之中心,佛塔则偏居一侧,或退居其后。

佛塔的建筑风格也从中国式楼阁建筑中汲取更多元素,更加体现中国化的建筑风格,而建筑材质的发展,也使得楼阁式塔更多以砖石结构出现,虽然这种砖石结构有仿木结构的影子。

唐代所遗留之塔,其典型如西安小雁塔,为方形楼阁式塔。

4.宋辽金元时期直至宋、辽、金、元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基本已成定制。

以佛殿为核心而建立起的佛寺布局形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多进庭院式布局,也就自然呈现出全然中国化的新秩序。

其典型便是宋代禅宗首创的“伽蓝七堂”制式。

所谓“伽蓝七堂”,意指具备七种主要殿堂的寺院。

其名称与配置因时代、宗派之异而异。

如禅宗一说为: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库房、东司、西浴。

元代开始推崇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因此喇嘛寺从藏族地区开始向中原地区蔓延,但并未对汉传佛教建筑造成较大影响。

反而元代以后,中原喇嘛寺院渐渐受到汉地建筑文化传统所影响,较以前在藏族地区依山就势的建筑风格而言,其布局变得较为规整,也开始讲究中轴对称。

宋元时期的佛塔,承接之前的发展,进入砖石结构的高度发展期,还存在有砖身木檐的混合结构,密檐式与楼阁式塔各放异彩。

同时,塔的平面上,六角形和八角形速取代四方形。

带有强烈异域风格的喇嘛塔,也随元代推崇喇嘛教之际,进驻中原。

5.明清时期明清之时,佛寺的伽蓝制度已有定式,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

两侧对称布置回廊、配殿、配屋等。

这种格局的空间秩序,循序渐进、主次分明,彰显着中国古代崇尚对称、秩序、等级、和谐的理念。

但从佛寺的整体平面来看,完备也就意味着停滞,因此不再有太多改变。

明清时期的佛塔的艺术几近圆满,塔的形式众多而各有魅力,塔也不仅限于佛教建筑,道教、伊斯兰教均有所建造,而民间也因种种原因,建造了风水塔、料敌塔、航标塔等等不同用途的塔,这些塔反映出佛教建筑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三.汉传佛教建筑的布局汉传佛教建筑的布局与其建筑的演化息息相关。

随着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以塔为中心的布局也随之朝着以殿为中心的布局发展,日臻成熟,直到形成“伽蓝七堂”的稳定模式。

1.以塔为中心到以殿为中心的转变佛寺布局的印度制式,原本是以塔为中心,其四周以方形广庭与回廊门殿环绕。

而初入中国的佛寺形式,也仍受此所制。

而且佛寺以塔为中心缘起佛塔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意义。

因佛塔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和精神象征所在,故拜塔与绕塔念佛诵经是崇佛礼佛的主要形式。

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布局常见于宫塔式和楼塔式建筑型制。

后于南北朝时期,佛寺殿堂开始出现并发展,在唐宋时期最终取代佛塔成为全寺中心,确定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形式。

直至明代,佛寺形式完全定制,形成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的中国式佛寺格局。

佛殿为主的佛寺形制,也就成为中印佛寺的重要区别之一。

这种形制的出现和发展,既是南北朝贵族“舍宅为寺”的结果,也是符合中国实用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更与中国化的佛教强调佛像崇拜和佛的入世有关。

殿堂的出现首先在于它具有实用性。

佛教建筑型制从宫塔式到楼塔式的变化,意味着造像奉祀的形式逐步取代了瞻礼象征性建筑的形式,供佛诵经的精神崇拜开始由建筑的外部空间转向内部空间。

由于佛教影响迅速扩大,崇佛礼佛者与日俱增,楼塔内部狭小的空间难以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佛事活动需要,注定将寺院的中心地位让于拥有宽阔室内空间的殿堂。

选择殿堂作为佛寺中心还在于殿堂的政治属性按照等级制度,殿堂属于高级建筑,只有帝王议政、大典和寝宫才有使用的特权。

由于佛教不断世俗化,趋向于依附皇权政治,所以佛教被特许在殿堂内供奉佛像,礼佛诵经,享受了与天子理国同样的殊荣。

2.汉传佛教建筑的一般布局汉传佛教的建筑一般布局完全承袭了中国汉民族传统的营造方式,采用纵轴式中轴对称进行统一构思排列。

以殿为中心的佛寺是一组或多组布局严谨的建筑群,沿中轴线设置重重院落与建筑,大殿居中而立,左右对称布置配殿。

佛寺无论大小,规格无论高低,均照此形式建造,即使是比较复杂的多院式佛寺,也均在以殿为中心、中轴线为基准的基础上或纵向扩展、或横向延伸而成。

以殿为中心的佛寺布局形式由简单而复杂,不断发展完善。

唐宋以后,禅宗提倡的“伽蓝七堂”寺院格局逐渐成为佛寺建筑布局的蓝本,对佛教寺院的山门、佛殿、法堂、方丈、斋房、浴室、东司(厕所)等七种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排列程式作了明确规定: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等正殿,正殿左右两侧对称布置钟鼓楼、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配殿。

僧舍位居中轴线的左侧,禅房位居右侧。

汉传佛教建筑群大都因循礼制规范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尊卑意识与名分等次渗透到佛教建筑的所有层面。

因为汉传佛教建筑分布在中国广大地域,受汉族传统思想文化影响,被突出强调的不仅仅是传播佛教文化的功能,而且还有维护伦理观念和等级制度的社会功能。

四.五种主要的建筑空间形式在汉传佛教建筑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五种主要的建筑空间形式:佛塔,石窟,寺院,禅境,藏庙。

1.佛塔佛塔是汉传佛教建筑诸种类型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建筑空间形式,是集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于一体的佛教建筑物。

佛塔是印度窣堵坡的一种变体,经历了一种文化演绎的过程。

中国佛塔平面形式多样,通常是以方形和八角形居多,层数一般为单数,含有中国传统吉祥的寓意。

在类型上大致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几种,造型精美,采用石、土、铜、琉璃等多种材料,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建筑风格。

如现存最早的唯一一座高层木结构塔——应县佛宫寺塔、宋辽时代的砖心木檐塔等。

2.石窟佛的真正意义是达到大彻大悟的境地,由此衍生出一种石窟式的建筑空间形式。

石窟式建筑空间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早期印度佛教僧团创造的毗诃罗(供单僧修行起居的石凿洞穴)和提支窟(没有藏佛舍利的石窟)。

中国石窟的开凿始于动荡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在北朝时达到一个高潮。

从石窟的形制上看,北朝时期的石窟,多为一种中心柱式的洞窟形式,平面是方形或长方形,洞窟的中央为一方形石柱,有的中心柱还被凿成佛塔的形式。

总的说来,中国的石窟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三者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为弘扬佛教思想和僧侣们出家修行而服务。

如敦煌莫高窟、洛阳云冈石窟。

3.寺院受佛教经典对佛国净土世界进行理想化描述的影响,佛教建筑空间出现了多重院落的理想寺院形式。

这些寺院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出家僧众修行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在佛典理想与现实建筑之间,人们根据佛典中的形象去描绘和改善建筑空间的组群方式,又根据现实空间的日益丰富繁杂,去深化对佛典中空间的理解。

佛教寺院布局特点明显: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均坐落在中轴线上,两侧廊房及钟鼓楼均以中轴线互相对称分布,中轴突出,左右对称。

寺内主要殿堂之间,又组成多个小四合院形式,互相分隔,又彼此贯通,符合我国传统古建筑平面布局的特征。

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戒坛图经》中的寺院图、唐代佛寺。

4.禅境禅境是中国文人画和园林建筑的最高艺术境界,寺庙也是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精品所在地。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空间形式:一是禅林。

由于禅宗是佛教中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一派,即中国化的佛教流派。

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带来了一种新的建筑空间,即禅林。

此空间注重外在环境氛围(隐循而静谧)的营造,具有简洁而规范化的特点;二是禅寺。

中国佛教禅宗寺庙是宋代禅宗佛学思想的含蓄表现。

寺院多为南北轴线布置,沿轴线依序为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佛寺主殿,规模大,设释迦牟尼的本尊像)、法堂、毗卢殿(又称藏经楼与万佛楼)与方丈室等建筑。

一般寺庙的山门内,多在左右两侧分设钟楼、鼓楼,为寺院报时之用。

如南宋宁波天台山万年禅寺、嵩山少林寺。

5.藏庙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及其在中原汉地的传播与流布,带来了诸如喇嘛塔、金刚宝座塔、模仿佛国宇宙而建的大型伽蓝等建筑空间形式。

这些空间大有向佛教原初形式回归的意味。

藏庙式的建筑空间主要有以下两种空间形式:一是在印度窣堵坡形式上衍变出来了藏传佛教喇嘛塔:单体的塔幢建筑,造型新颖,极富宗教内涵,如北京妙应寺白塔;二是金刚宝座塔,造型特征上有着十分隐秘深奥的象征性内涵,一般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下部巨大方正而敦厚的基座;另一部分是基座上的五座塔:既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还代表五方佛,同时也代表了五种智慧,整体象征一个理想的佛国世界,如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