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概论

语文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概论

文言文阅读1.(2015年浙江杭州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0题。

(一)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曰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

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于校雠①如此。

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

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也文》,无所不达。

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

盖藉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二)刘羽冲,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读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④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

恒独步庭院,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注】①校雠(chóu):校对。

②藉(jiè):借助。

③经年:一年左右。

④沟洫:沟渠。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阅.十年而书成(经历) B.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 (探求 )C.谓可将.十万 (带领 ) D.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A.乃.撰《广雅疏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差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先帝不以.臣卑鄙C.全队溃覆,几为.所擒仅有“敌船”为.火所焚D.州官亦好事试于.一村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既罢官,曰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②恒独步庭院,摇首自语曰 :“古人岂欺我哉?”20.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4分)答案:17.D 解析: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改为(适逢)18.C、D解析: A.乃.撰《广雅疏证》(“于是,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B.差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表目的,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C.全队溃覆,几为.所擒(“被”)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D.州官亦好事试于.一村(“在”)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在”)19.①(王念孙)被罢免官职以后,明天以著书立说自娱,著有《读书杂志》。

②(刘羽冲)常常在庭院里独自漫步,摇着头自言自语:“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20.王念孙为考证一字而博及万卷,持之以恒,严谨治学,值得推崇;刘羽冲则盲从典籍,泥古不化,落得可悲的下场,我们要引以为戒。

2.(2015年浙江宁波市中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4分)(1)太丘舍去.▲(2)时时而间.进▲(3)会.天大雨▲(4)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1)离开(2)间或、偶然(3)适逢,恰巧遇到(4)没有(4分,各1分)【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⑴题的“去”是古今异义词,在文中是“离开”之意。

第⑵题的“间”读“jiàn”,是“间或”的意思。

第⑶题的“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正巧碰上”。

第⑷题的“微”形容词作动词用,相当于“没有”。

3.(2015年浙江宁波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8题(20分)【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乙】昔伍子胥①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

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

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

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

(节选自《录异记·异水》)【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

13.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2分)(1)昔伍子胥累谏吴王(▲)A.重叠 B.同“垒” C.堆集,积聚 D.连续,屡次(2)戒其子曰(▲)A.防备 B.戒除 C.告戒,后作“诫” D.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分)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B.“因立庙以祠焉”和成语“事出有因”中的两个“因”意思不同。

C.“自是自海门山”和成语“是非分明”中的两个“是”意思不同。

D.“方其远出海门”和“戒其子日”中的“其”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

17.下列与甲文画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3分)A.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 B.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C.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 D.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阳过远村18.乙文用“怒”形容浙江之潮,言简意丰,试作具体分析。

(4分)▲答案:13. (1)D (2)C(2分,各1分)【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要结合句子翻译来理解,如第⑴句意为“过去伍子胥连续进谏吴王”,故此,这里的“累”应解释为“连续”“屡次”等。

第⑵句意为“告诫他的孩子说”,所以,这里的“戒”应解释为“告诫”。

14.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哥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3分,每处1分。

多断一处倒扣1分,扣完为止)【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断句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既要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又要借助虚词,如该句中,“投”是动词,“投于江中”是完整意思,应该为一个节奏;再如“以”是目的连词,即虚词,在没有没有标点的情况下,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所以,应该在此断开。

15. D(3分)【解析】本题是对文言指示代词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要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如“戒其子日”是伍子胥在临终前的行为,是他临终前对孩子们的遗嘱,所以,这里的“其”指代伍子胥,故D项所说指代吴王是错误的。

16.(1)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2)把我的头悬挂在南门上,(让我)来看越国的军队来攻打吴国。

[5分,(1)2分,(2)3分)]【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的考查。

翻译时,先要弄清句子中的关键词,如第⑴句中的“观”字,这里不能理解为动词,是动词用作名词,即“景象”之意;第⑵句中的“首”,指头,即脑袋,这里的“观”是动词“观看”。

17. B(3分,选A给2分,选C给1分,选D不给分)【解析】本题是对句子意境理解能力的考查。

甲文中的划线句描写的是拦江潮水如同一条玉带横贯江面的壮观景象,而选项A和C尽管是描写江潮,但重在渲染气势,D项更与划线句大相径庭,只有B项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景象与划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8. “怨”不仅表现浙江之潮的壮观,也能让人联想到伍子胥的愤怒。

(4分,每点2分)【解析】本题是对关键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乙文夹杂着一个传奇故事,说伍子胥死后为了“观吴之败”经常随潮而至,所以,这里的“怒”不但真实地展现了浙江之潮气势庞大的壮观景象,还暗指伍子胥的愤怒,一字值千金,言简意丰。

4.(2015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2)媵人持汤.沃灌▲(3)由是先主遂诣.亮▲(4)惧其不已.也▲答案:(4分)(1)约定(2)热水(3)拜访 (4)停止【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⑴句中的“期”,名词用作动词“约定”“相约”;第⑵句中的“汤”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热水”;第⑶句中的“诣”,应理解为“造访”“拜访”;第⑷句中的“已”是“停止”的意思。

5.(2015年浙江温州市中考)选择与下列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4分)(1)微不足.道(▲)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食不饱,力不足.(2)不可名.状(▲) A.不能名.其一处也 B.名.之者谁答案:(4分)⑴A ⑵A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中关键字词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先要弄清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如⑴中,“微不足道”的“足”字,是“值得”的意思,而“力不足”的“足”是“充足”之意,与其不符;第⑵句中,“不可名状”的“名”,是“说出”之意,而“名之者谁”的“名”,是“命名”“取名”之意,与其不符,故应分别选A。

6.(2015年浙江温州市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5题。

(10分)李白传(节选)【元】辛文房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①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

”白长笑而去。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②为僚佐。

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

璘败,累系浔阳狱。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③【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④。

【注释】①宰:指县令。

②辟:召,征召。

③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3.从《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4分)(1)怒引.至庭下曰(▲) A.引导,诱导 B.拉,拽 C.引用(2)拜谢.曰(▲) A.认错,道歉 B.辞别,离开 C.感谢,酬谢(3)白时卧.庐山(▲) A.睡觉 B.倒伏 C.隐居(4)累系.浔阳狱(▲) A.连接,维系 B.拘囚 C.留意,挂念14.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限断3处)(3分)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16.下列句中的“望”字,与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3分)A.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毛泽东《沁园春·雪》)17.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

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

(4分)13.(4分)⑴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