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桥上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书

桥上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书

道床板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河南段项目部 CRTSI 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混凝土施工作业。

2.作业准备施工前技术人员应对施工图纸及相关的通用图纸和规范进行认真阅读、熟悉掌握道床板混凝土施工作业的设计要求和验收标准,制定施工作业方案、安全保障措施及应急预案,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岗前技术、安全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施工作业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齐全。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桥梁段施工图:《桥上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设计图》(**豫施(轨)-02);《桥上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预埋件设计图》(**豫施(轨)-04);《桥上CRTSI 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布置图》(**豫施(轨)-05);《桥上18号道岔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结构设计图》(**豫施(轨)-09);《关于无砟简支箱梁32.6m和24.6m预埋套筒及底座布置修改,以及补充(74.8+160+74.8)m连续梁预埋套筒及底座布置》(中铁四院**豫指〔2016〕技轨003号)以及其他相关图纸。

标准和规范:《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0)、《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53-2017)、《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铁路防雷及接地工程技术规范》(TB10180-2016)、《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16)9301)、《铁路轨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5-2009)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3.技术要求3.1道床板采用 C40 混凝土,桥梁地段道床板采用分块浇筑,分段长度一般5~7m,路基、隧道地段道床板采用连续浇筑,道床板宽度 2800mm,厚度260mm。

3.2道床板顶面置2%双侧横向排水坡。

3.3路基地段道床板构筑于支承层上,道床板连续设置,但在不同线下基础连接处,设置横向伸缩缝,缝宽 20mm。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道床板浇筑前准备→道床板混凝土浇筑、抹面→初凝后松扣件及螺杆调节器→混凝土养护→螺杆调节器、模板拆除→质量检查。

4.2工艺流程道床板施工工艺流程图5.施工要求5.1 道床板浇筑前准备①清除支承层或底座表面的杂物,复测轨排几何状态、钢筋、模板状态,复测接地及绝缘性能,满足设计和验标要求。

②对钢轨、扣件、螺杆调整器和轨枕等采取防护措施,不得污染,对调节螺杆涂刷油脂并套上塑料保护套,便于混凝土浇筑后拆卸。

③对浇筑道床板范围的支承层或底座及轨枕洒水湿润。

④混凝土浇筑前应提前报检,并经现场监理检查确认满足浇筑条件后方可开始浇筑。

⑤要铺设好轨枕保护罩,防止轨枕被污染。

5.2 道床板混凝土浇筑、抹面5.2.1 准备工作清理浇筑面上的杂物,在浇筑前2小时内需喷水湿润底座板上面中间隔离层及轨枕底部,浇筑前确保轨枕、扣件的保护装置安装完成。

混凝土浇筑前应复测轨排几何形位、钢筋、模板状态,复测接地及绝缘性能,满足要求后及时向监理工程师进行报验,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确认满足浇筑条件后及时浇筑混凝土。

浇筑前清理浇筑面上的杂物,浇筑前应对混凝土底座顶面进行清洁,并提前洒水预湿,并保持2小时的湿润状态,但底座表面无积水,混凝土底座内的凹槽表面应平整,平整度为3mm/1m。

用防护罩覆盖轨枕、扣件及钢轨,用塑料布缠包钢轨和框架横梁。

检查轨排上各调整螺杆是否出现悬空。

检查接地端子是否与模板密贴。

道床板顶面标高采用专用整平坡度尺(设定设计混凝土面至轨顶的距离)放置钢轨顶面将混凝面刮平;轨枕防护罩图5.2.2 道床板混凝土浇注混凝土浇筑开始至终凝前需选择在一天中气温变化最小的时段,温度变化不宜超过15℃。

混凝土采用集中拌合,罐车运输至现场,汽车泵泵送入模;混凝土一次性浇筑至设计标高。

⑴道床混凝土模板应固定牢靠,不移位、不上浮、不变形。

模板与底板面密贴,不漏浆,两模板间的接缝应严密。

混凝土脱模剂应涂刷均匀,不遗漏。

⑵混凝土浇筑从一侧向另一侧连续进行,当混凝土从轨枕下自动漫流至下一根轨枕后,方可前移至下一根轨枕继续往前浇筑。

⑶施工时严格地要求在第一个轨枕下混凝土未密实之前,不要将浇筑口移至下一个浇筑口。

⑷混凝土浇注应连续进行,因故间歇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的时间。

5.2.3 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每个作业面准备6台50型插入式振捣器,8名熟练振捣工轮流操作4台振捣器进行混凝土振捣,实行分区作业,其中底座板两侧各1人,各负责轨枕外侧的振捣区域,中间2人负责轨枕内侧的振捣区域。

振捣时以混凝土表面不再下沉、无气泡、表面泛浆为宜,避免漏振、过振。

振捣过程中,应避免振捣棒接触轨排与支撑架。

同时派专人(技术人员1人、作业工班模板工1人)负责检查轨排几何状态的变化和绝缘卡有无脱落,保证轨排、模板、支撑架的稳定牢固和钢筋绝缘效果,如有变位,立即停止浇筑和振捣,并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整调整工作。

如在浇筑过程中,因外界因素而中断后应设施工缝。

施工缝要设端模版,留直茬,但表面一定要粗糙,对接缝表面进行凿毛,并保持湿润,在下次浇筑混凝土前清理干净施工缝处的松散骨料,再次湿润,以保证新老混凝土能更好的粘结。

混凝土振捣混凝土顶面抹面5.2.4 抹面及清洗混凝土振捣完成一定长度后,及时移除轨枕、扣件和钢轨上的覆盖物,将水泥浆清洗干净,保证轨道清洁。

道床板混凝土顶面按设计坡度进行人工抹面,抹面分三次进行。

第一道抹面是在混凝土入模振捣后用木抹及时完成粗平,第二道是将混凝土表面用钢抹精细找平,第三道是在混凝土初凝前将表面反复压光。

为防止混凝土表面失水产生细小裂纹,在进行压光时严禁洒水润面,并防止过度操作影响表面混凝土的质量。

抹面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托盘下部、轨枕四周等部位的操作。

加强对表面排水坡的控制,确保坡度符合设计要求,表面排水顺畅,不得积水。

直线地段道床板在板面设置2%双侧横向排水坡,设置范围为轨枕外侧250mm 范围。

曲线地段道床板设置一侧排水,排水坡不小于2%。

当超高小于2%时,仍设置双侧排水坡。

抹面完成后,及时清刷钢轨、轨排、轨枕、螺杆调整器上残留的混凝土,保持轨道的整洁。

5.2.5 混凝土初凝后(具体时间由试验员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后通知现场领工员),松开支承螺栓1/4~1/2圈,同时松开扣件和鱼尾板螺栓,避免温度变化时钢轨伸缩对混凝土造成破坏。

松扣件前完成道床板最后一次精调数据采集。

并将数据妥善留存并移交铺轨单位,作为评估依据。

人员:混凝土工18人(其中振捣4人,抹面8人,卸(布)料6人),试验员1人,技术员1人,指挥1人。

机具、材料:喷雾机(浇筑前洒水);ZD50振捣棒(6台/浇筑面);木抹、钢抹(收面);轨枕罩。

5.2.6 混凝土养护混凝土终凝前,要避免与流动水相接触。

在混凝土初凝后及时进行喷雾或洒水、保湿、并采用塑料薄膜加土工布覆盖洒水养护覆盖,以防止混凝土在炎热或大风天气情况下表面水分蒸发过快造成表面裂纹。

洒水次数根据天气情况定,确保混凝土表面能保持充分潮湿状态。

养护时间不少于7昼夜。

混凝土终凝前应避免与流动水接触人员:普工2人。

机具、材料:土工布、塑料薄膜、养护桶。

5.2.7 轨排框架、模板的拆除、清理当道床板混凝土浇筑完成24h后,方可拆除模板及工具轨,首先顺序旋升螺柱支腿1~2mm;然后松开轨道扣件,按照拆除顺序拆除排架,拆卸模板,模板拆除时禁止对道床板混凝土进行碰撞,避免对道床板产生损伤,最后经过技术员确认扣件全部松开后,龙门吊吊起排架运至轨排组装区清理待用,进入下一循环施工。

安排专人负责对拆卸的模板、排架及配件等用毛刷进行清洁处理,配件集中储存,备下次使用。

螺杆支撑架拆除后,应采用同强度无收缩混凝土填充孔洞。

人员:门吊司机1人,普工6人。

机具、材料:螺栓扳手、钢刷、轨排吊具、龙门吊。

5.3 质量检查用直尺测量完工后的混凝土道床板外形尺寸,偏差应符合验标要求。

6.材料要求道床板采用 C40 钢筋混凝土。

6.1 原材料性能指标水泥、细骨料、粗骨料、粉煤灰、减水剂等原材料的性能指标和质量要求应符合《铁路混凝土》(TB/T3275-2011)、《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符合《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0)的规定要求。

6.2 C40 钢筋混凝土的性能C40 钢筋混凝土的性能和配合比应符合《铁路混凝土》(TB/T3275-2011)、《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符合《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0)的规定要求。

8.质量控制及检验9.1质量控制用仪器及尺子分别检验完成的混凝土道床板板的外形尺寸是否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9.2检验混凝土道床外形尺寸允许偏差表轨道几何状态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表10.安全要求10.1 轨道工程施工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国家和原铁道部现行有关安全规程、规章及规定。

10.2 建立健全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制度,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施工安全管理和日常检查的职责。

要经常对全员进行遵章守纪的教育,建立健全内部全面的安全责任制,制定施工安全措施,并认真落实。

10.3 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施工安全规则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施工人员上岗前进行岗前培训,特殊工种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10.4 必须明确施工负责人,对施工项目的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安全员、防护员、工班长等必须持合格证上岗。

10.5 施工现场使用的各种安全标志(牌),应符合相关规定。

安全防护设施应遵守先验收后启用制度。

10.6 开工前,对施工场地影响范围内的危险源、危害因素进行辨识、排查。

对已经辨识、危害因素,应进行风险综合分析和评估,确定其风险级别,制定有效应对措施和应急预案。

10.7 与气象、水文管理部门联系,掌握气温、风力、雨情、水文等气象条件,做好防范和应急预案工作。

10.8 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情况下,应采取防止大型施工机械滑溜、侧翻的可靠措施。

10.9 夜间施工,现场设置足够的照明设施。

夜间施工项目在白天交接班时,要检查安全情况,并进行记录。

10.10 作业人员进入施工场地必须佩戴安全帽,防止坠物伤人,严禁穿拖鞋进入施工场地。

10.11 上桥通道必须有安全防护装置,有安全防护栏及休息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