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自显影法
图像显示的即为放射性示踪剂在实验样品中的定位、分 布和数量情况,根据这些,我们可以进行定位和定量分 析。
what
二、放射性自显影法中的潜影是怎么形成的?
1、发射电子:核射线与溴化银作用,使其电离,发射出
电子,向敏化中心移动形成阴电层。
AgBr+β粒子→Ag++Br-+e2、 Ag+的还原:Ag+向敏化中心移动,与e-结合,还原成 银原子。e-+Ag+ →Ag 3、潜影形成:还原的银原子起催化作用,致周围的Ag+被
示踪技术之放射性自显影法
(Autoradiography,ARG)
放射性自显影法
一、什么是放射性自显影法?
放射性自显影法是一种光化学过程。用作示踪剂的放射 性核素所产生的射线使乳胶感光形成潜影,经显影、定 影处理,就可将已形成潜影的银离子迅速还原为黑色的
银颗粒,而溶去未形成潜影的银离子,出现图像。
20世纪70年代后,低能量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以及精密定标器的制成, 提高了其分辨率。同时结合了微量密度计的扫描手段和一定的数学处理, 使该项技术初步达到定量测量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放射性自显影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即根据Passioura 提出的计算方程式,研究放射性分布曲线与扫描所得的密度曲线之间的关系, 校正自显影图像。
四、为什么要使用放射性自显影法?
最大特点:*能定位放射性示踪剂在样品中的准确分布,生动、
直观,比起基于电离和闪烁作用的放射性探测器只能测定整个 样品进入探测器灵敏区的总放射性有很大的优越性。 *能精确定位微观区域中放射性物质的存在与分布;且探测效率较 高,可累积记录入射的放射性,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可以反复形 成放射性影像,借此观察养分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此外这种方 法操作方便,设备简单,研究资料便于长久保存。
局限性:定量上误差较大,只能作相对定量,只能得到一个总
量的概念,对养分的状况无法区分,测定速度低,在微弱的放 射性条件下需要很长曝光时间。
五、自显影片的制备方法
重要制备 方法
接触法
液体核 乳胶浸 膜法
揭膜乳 胶法ຫໍສະໝຸດ 1、接触法在暗室中,将标本面与感光胶片或核乳胶干板 的乳胶面密切接触,进行曝光而制备自显影的方 法称为接触法。标本与感光材料均不接触水或有 机溶剂,不会造成示踪剂的扩散或流失,适用于
将一小块胰腺组织放在加有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氨基酸的培养
液中进行短暂培养,在此期间,
活细胞就会摄取具有放射性的氨 基酸并掺入到核糖体合成的消化 酶中,然后立即将组织进行固定 ,通过切片和放射自显影检测, 发现放射性出现在内质网,说明 蛋白质的合成始于内质网。
放射性自显影法在根际研究中的应用 例:放射性自显影法在根际研究中的应用: 采用薄层涂片自显影技术研究不同植物和 不同介质中养分的根际微域分布。 如在沙壤土、高岭土和蒙脱土的混合介质上 用86Rb和32P对玉米和箭筈豌豆根系的养分 吸收进行研究,以探求根系特性对根际养 分分布的影响,以及养分离子在根际的亏 缺趋势与介质的吸附性能之间存在的联系 等。
还原,形成潜影。
Ag ……Ag →nAg
潜影经显影液和定影液处理即成为自显影图像。
三、放射性自显影法的起源和发展
在生物学上的应用始于1940年伦登(E.S.London)的研究,他获得了 吸入镭气曝射过的青蛙皮的放射自显影。
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中逐渐应用广泛, 成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一项常用实验技术。 20世纪60年代的Walker等人开始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土壤根际微区的研究。
各种实验。
2、液体核乳胶浸膜法
在暗室中,将标本或载有标本的玻片浸入适当稀释的液 体核乳胶中,使标本表面敷上一层薄而均匀的乳胶膜,干
燥后曝光而制备处显影的方法称液体核乳胶浸膜法。在浸
膜过程中,标本要与含水的液体核乳胶接触,会造成扩散 性示踪剂一定程度的扩散和流失,故只适用于非扩散性示 踪实验。
3、揭膜乳胶法
将揭膜乳胶膜从玻璃基片上揭下来,在温水中展开, 浸透,然后将其贴于标本表面,干燥后曝光而制备自显影
。揭膜乳胶厚度均匀,该法常用于光镜自显影的定量研究
。因需在水中进行,故适用于非扩散性示踪实验。
放射性自显影法的应用
应用:用放射性自显影可动态观察生理 或病理状态下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各 种试剂、毒物、营养物质等在脏器 、组织、细胞中的分布、转运、蓄 积和排泄,以研究其代谢规律、作 用部位及作用机理。
Thanks!
组员:陈姣姣、杨光琴、刘雪薇、秦 岭、张周波、蒲强、陶文广、汪家志 20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