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诉讼程序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2011-10-24) 点击数:571中美诉讼程序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项延永一、美国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美国的刑事诉讼是典型的“对抗式诉讼”,在这种诉讼结构中,法庭的审判活动是以控诉、辩护双方律师的积极活动为核心内容,被告人则处于自己一方证人的地位,法官的主要职责是评判双方在举证和辩论过程中,是否违反了有关规则,最后法官向陪审团作提示性总结,由陪审团来裁判被告人是否有罪。
其基本程序规则为:(一)审前程序1.逮捕。
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后,被警察知晓的,警察有权进行逮捕。
逮捕分为有证逮捕和无证逮捕两种。
前者必须由侦查人员提交签发令状申请书,经治安法官审查确认存在“合理根据”然后签发逮捕令,由警察或其他执法人员执行。
后者是指由于情况紧急,事先未取得治安法官签发的逮捕令而进行的逮捕。
2.决定指控。
执行逮捕的警察在逮捕嫌疑犯后必须填写一份逮捕报告,交由检察官审查。
检察官根据现有证据是否充分来作出是否起诉的决定,如果证据不充分则释放嫌疑人或进行继续调查。
在决定是否起诉方面,美国的检察官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决定权,他可以决定是否提出刑事指控,以什么罪名提出指控,提出多少指控,在什么水准上提出指控。
3.提交控诉书和诉辩交易。
检察官在决定对某人提起指控后,存在两种处理案件的方式,一是提交法院审判,二是进行诉辩交易。
诉辩交易是美国刑事诉讼过程中,最具有特色的制度。
美国大部分的刑事案件通过诉辩交易审结。
诉辩交易是指检察官与被告人或辩护律师在检察官向法庭提出公诉前,私下进行商量,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
被告人答辩有罪,检察官则相应地减少控罪或降低控罪幅度或向法院提出对被告人减轻刑罚的建议。
控辩双方一旦达成协议,法院便不再对该案件进行实质性审判,而仅在形式上确认双方协议的内容。
美国的诉辩交易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指控交易,即检察官允诺以比原来指控要轻的罪名对被告人进行指控,以换取被告人对后一指控作有罪答辩的交易;二是罪数交易,指被告人犯有数种时,检察官许诺指控较少的罪名,撤销其他罪名以换取被告人作有罪答辩的交易;三是刑罚交易,指检察官允诺向法官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量刑建议以换取被告人对某一罪名作有罪答辩的交易。
4.初审。
法官在审查了由检察官提交来的控诉书以后,他将传嫌疑人第一次出庭。
法官在第一次出庭时告诉被指控人被指控的罪名和有关的权利—--特别是由律师辩护的权利。
如果被告人无钱聘请私人律师,法庭将指定一名公共辩护人来帮助他。
纽约的曼哈顿刑事法庭的法庭上坐着三四个公共辩护人,随时等候法官安排为嫌疑人辩护。
如果指控的是轻罪,那么法官在第一次出庭时就可以接受被告人的答辩(有罪、无罪、不争辩),如果指控的是重罪则安排预审。
5.预审听证与大陪审团审议。
预审听证对被指控以重罪的人而言是一项权利,并非诉讼中的必经阶段,被告人可以放弃预审而直接进入审判阶段。
预审的目的是进一步审查被告人的逮捕和起诉是否有“合理根据”,被告人是否就是该作案人。
预审中,控辩双方都可以出示证据,传自己的证人出庭,而且还可以对双方的证人进行交叉询问。
法官在听取了双方证人作证后,认为“合理根据”不存在,被告人将会被立即释放。
如果法官认为有“合理根据”,则签署同意检察官递交法庭的“控诉书”。
大陪审团审议与预审是两个并列的程序,凡经大陪审团审查决定起诉的案件,一般不再经过预审。
大陪审团一般由12-23人组成,检察官从有选民资格或有驾驶执照的人随机挑选产生。
其主要听取检察官的报告,审查检察官的证据,进而决定是否应该对被告人进行起诉。
纽约市的大陪审团是由检察官挑选的,人数为26人,服务时间为一个月,可以参与不同的案件,一个月更换一次,表决采用“多数决”。
这与法庭审理时的陪审团表决制有本质的区别。
6.罪状答辩程序。
检察官向法庭提出指控后,将被告带到法庭,由法官正式宣布对他起诉的罪行,要求被告人对指控作出答辩。
通常有三种形式的答辩供被告人选择,即认罪答辩、无罪答辩和不愿意辩护也不承认有罪的答辩。
如被告人选择了有罪答辩就意味着他放弃获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承认犯有检察官指控的某一罪行。
法院可以据此直接对被告人定罪和处刑,而不再举行复杂的对抗或审判程序。
在被告人作出有罪答辩后,控辩双方可以进行刑罚的诉辩交易;如果被告人作出了不认罪答辩,将会引起法官和陪审团参加的正式审判;如果被告人作不愿辩护也不承认有罪的答辩,在联邦法院系统一半左右的州法院里,这种答辩具有与认罪请求同等的法律效力。
但在有些州,法官不接受这种答辩。
[2] (二)审判程序法庭审判程序由开庭陈述、公诉方主诉、辩护方的撤销指控动议、被告方主讼、对陪审团的最后陈述、法官对陪审团的指示、陪审团的评论和裁决。
这些程序最具特色的是陪审团对案件事实认定和确定有罪的职权,以及辩护方的撤销指控动议。
1.陪审团审理。
陪审团审理属于美国宪法规定的被告人的权利。
当然,被告人可以请求不由陪审团审理。
刑事审判的陪审团进行审理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而美国的刑事案件中,真正由陪审团审理的占很少比例。
如纽约曼哈顿刑事法庭,一年的刑事案件10万件左右,而由陪审团审理的仅为250件。
刑事审判陪审团一般由12人组成,其职责是在审判中从头至尾听取双方证词,查看双方所提供的证据,并在最后根据法官所提供的法律条文,确定被告人是否有罪。
法庭审理时,陪审团听完控辩双方的最后陈述后,法官将向陪审团逐条宣读审定后的陪审团指示。
这种指示实际是对法律的解释。
宣读后,陪审团到陪审团评议室进行定罪讨论。
陪审团在评议室的讨论没有时间限制,据统计讨论的时间由几小时到几天,甚至十几天不等。
刑事案件中,有罪或无罪裁定要求一致同意。
如果经过反复讨论,仍不能一致通过的,这就是被律师们称为“上吊陪审团”。
这种僵局被称为“未决审判”,检察官可以重新就此案起诉,也可以放弃指控让被告获得自由。
美国大多数刑事案件的陪审团能够一致通过,纽约曼哈顿刑事法庭的陪审团一致率达90%。
如果陪审团一致通过裁定被告人无罪的,案子到此结束,检察官不能上诉。
如果被告被认定有罪,那么法官就确定一个对被告宣判的日期。
2.辩护方的撤销指控动议。
根据无罪推定的原则,被告人在审判之前推定为无罪,举证责任全部由检察官承担,所以辩护方如果认为有关指控罪名的任何基本要素的证据不足以作出有罪判决,那么他就会在此时采取行动要求撤销指控,如:他可以争辩说检察官对某些要素根本没有证明,或说检察官提供的证据的分量不足以超过“合理怀疑”的程度。
如果被告方的动议被驳回,则将进入下一个阶段----被告方主讼阶段。
[3](三)审后程序1.量刑。
美国的定罪与量刑程序分离,量刑是法官在陪审团作出有罪裁决的情况下,作出如何适用刑罚的最终命令。
根据美国法律规定,法官应当在有罪裁决做出的十日到三周内予以量刑。
为了防止的任意性,美国许多州都制定了量刑指南,具体规定了量刑的范围。
同时,美国也有《联邦量刑指南》。
它是由1984年的《量刑改革法》专门成立的隶属于国会的“美国量刑委员会”提供,经国会审查后在美国联邦法院系统适用的量刑政策。
指南的逐步完善将进一步强化惩罚犯罪的目的、威慑犯罪、剥夺犯罪能力、公正地惩罚犯罪和帮助罪犯回归社会。
2.上诉。
被告人享有上诉的权利。
但上诉人不得对陪审团对事实问题作出的裁决提出异议,只能就法官适用法律上的错误,包括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的错误,提出上诉。
上诉审一般不进行事实审,而是进行法律审,但是一审法院关于采纳还是排除证据的裁定属于上诉法院审查的范围,可以影响陪审团认定是否有罪的裁决,导致上诉法院撤销一审法院的判决。
上诉法院接到上诉状后,由职业法官进行审理,一般进行书面审。
案件由一名上诉法官主办,全体法官评议。
评议后作出三种决定:维持原判;直接修改原判;指令下级法院再审。
二、中美诉讼程序比较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美国属于英美法系国家,二者的诉讼程序差异较大。
根据上述分析,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庭审程序与审前程序分开,法庭集中审理制度,刑事诉讼的定罪与量刑程序分离制度和辩诉交易最具有特色,构成美国诉讼程序的基本特征。
本文就此与我国进行简要比较。
(一)陪审制度陪审制度作为普通群众参与司法事务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在创设之初,其目的就在于彰显政治民主和司法民主。
法国18世纪伟大的革命家罗伯斯庇尔曾说过,陪审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公民是由与他们平等的人们来审判的。
它的目的是要使公民受到最公正和最无私的审判。
无论是大陆法系的参审制,还是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其目的就是认为吸引陪审员审理案件比职业法官更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
我国实行的陪审员制度,其本质上属于大陆法系的参审制,与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截然不同。
主要体现为:一是陪审团审理是美国宪法规定的属于公民的一项权利,任何案件当事人均有权选择陪审团来审理案件。
我国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中仅规定“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适用人民陪审员,此就变相地赋予了法院对决定是否采用陪审制度进行审理的过大的权力;二是陪审员的权力不同。
美国的诉讼程序安排是在当事人与法院中间引入陪审团对案件事实作出裁决,把法官的权力限制在只适用法律。
在诉讼中,当事人实际上面对的是陪审团的裁判。
陪审团如同个黑盒子:法官给予最多由十二个不懂法律的人组成的陪审团以法律指示,然后由他们作出裁判。
没有人确切的知道结论是如何达成的。
但美国人相信陪审团是凭着他们的良心做出裁判的。
[6]我国陪审员与法官行使同样的审判职权,无论是事实认定,还是法律适用陪审员均与法官共同裁决。
美国陪审团制度,是真正意义上的陪审,陪审团与法官分享审判权,且陪审团的裁决结果基本上是“不可动摇的”,刑事诉讼的无罪判决,检察官不能上诉;有罪判决的,由法官进行量刑,除非法院采纳了排除证据可能导致上诉法院返销一审法院的判决,其他的上诉法院无权改变陪审团的定罪裁决。
三是陪审制度的功能之一就在于让最广大的普通民众能够有机会直接参与法庭的审理。
美国的陪审员都是从居民身份证、纳税名单或者驾驶证中临时随机抽选的,而且所抽选的陪审员在一个特定的案件审理完毕之后,通常就不会再次充当陪审员了。
我国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将陪审员的任期明确规定为5年,其弊端就是将陪审员异化成为职业法官,成了专门执掌国家司法权力的一个群体,从而变相剥夺了绝大多数民众参与审理案件的机会。
(二)审前程序审前程序,是指法院受理原告的起诉以后到开庭审理之前,由案件承办人员依法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的总称。
美国的庭审程序与审前程序分开,庭审程序非常集中。
审前程序非常充分,使大量的案件未经过听审程序就审结。
审前程序,刑事诉讼主要表现为诉辩交易,民事诉讼主要表现为审前会议、ADR等等,这些审前程序具有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