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分班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分班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分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书”指《尚书》。

C.《老子》,也称《道德经》,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

D.《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末明初小说家。

2 .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鲜为人知(很少) 死而后已(停止)B.家喻户晓(了解) 呕心沥血(滴)C.杂乱无章(条理) 迥乎不同(差得远)D.锋芒毕露(全) 可歌可泣(可以)3 . 下列各项中字词的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狡黠(xiá)襁褓(qiǎng)勾当(gōu)气吞斗牛(dòu)B.避讳(huì)抽噎(yē)繁衍(yǎn)豁然贯通(huò)C.禀请(bǐn)掺杂(cān)拮据(jù)味同嚼蜡(jiáo)D.脚踝(huái)带挈(qiè)作揖(jī)吹毛求疵(cī)4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故乡》——鲁迅——《呐喊》B.《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羊脂球》C.《谈读书》——培根——法国哲学家,作家D.《孤独之旅》——曹文轩——《草房子》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布置取缔眼花瞭乱油然而生B.秘诀简练充耳不闻直接了当C.污垢引申自出心裁不可名状D.就绪提纲不醒人事来势汹汹6 .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用事实作论据时,对所运用的事实必须调查核实,每个情节、每个数字都不允许浮夸不实。

②所以,还要充分考虑事实的代表性,对众多的事实进行精心选择。

③用事实作论据,事实必须确凿,有代表性。

④有些事情虽然属实,但只是个别现象,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引用这样的事实作论据,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⑤事实不确凿,论点就站不住脚,事实没有代表性,论点就缺乏说服力。

A.⑤①③④②B.③⑤①④②C.③①④②⑤D.①②④⑤③7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为“五经”之一,汇集诗歌305篇,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B.《社戏》提到的“小丑”“小旦”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滑稽人物、年轻女子。

C.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作品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D.阿西莫夫,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其代表作有《基地》《登勃朗峰》等。

8 . 下列歇后语中没有运用谐音双关手法的一组是()A.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B.山顶滚石头——实打实外甥打灯笼——照旧C.歪嘴讲故事——邪说拉着胡子上船——谦虚过度D.孔夫子搬家——净是输空棺材出殡——目中无人9 . 下面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途径示意图”的表述,最符合简明、连贯、准确要求的一项是()A.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农民通过到城市打工,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二是农村人口通过进入大学、职业学校学习,就业后成为知识人士、技术工作者融人城市。

B.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打工或就业,成为农民工或知识人士、技术工作者融入城市。

C.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农民通过就业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二是农村人口通过进入大学以及职业学校学习,最终以知识人士、技术工作者等打工者的身份融入城市。

D.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主要是通过成为农民工或知识人士、技术工作者实现的,而这些是通过进入大学、职业学校学习获得的。

10 . 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对比)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拟人)D.托尔斯泰的目光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夸张)11 . 下列选项中有问题的一项是()A.1939年,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颂》就选自其中。

B.小弗朗士是《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最后一堂法语课让贪玩不爱学习的他爱国之情觉醒,迅速长大。

C.从杨绛的《老王》中,我们读出了小人物的善良、朴实和感恩,感受到了平凡的人性美的光辉。

D.《木兰诗》选自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的一首乐府民歌。

12 .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那清脆如弹拨者,;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1)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2)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3)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4)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A.(1)(2)(3)(4)B.(1)(2)(4)(3)C.(2)(1)(4)(3)D.(2)(1)(3)(4)13 . 把下面句子组成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项是()①明代万历年间,陶瓷大师吴十九创制了一款“卵幕杯”,“薄如鹅卵之幕,莹白可爱”。

②这种脆弱又坚韧的美,靠的是利胚师傅的功夫。

③景德镇的薄胎瓷源于宋代影青瓷,那时这种瓷器就有“滋润透影,薄轻灵巧”之说。

④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出的器型还是厚墩做的,碗口、碗腰、碗底处留有少许蓄泥,利胚师博的工作则是尽可能地削薄胚体,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一只100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下不到20克。

⑤说的就是吴大师能将茶杯的厚度,利薄到犹如鹏蛋壳里面的那层卵衣。

A.①⑤③②④B.③①⑤②④C.①②①⑤③D.③②④①⑤1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B.他常常自言自语:谁跟我玩儿呢?C.“好吧。

”他心里想:“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

”D.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信胡耕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

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

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

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

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

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

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

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

“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

失信必寡,寸步难行。

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

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

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

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

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

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

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

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

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

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15 . 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信口开河B.愿陛下亲之信之C.通风报信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6 . 第③段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7 . 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

18 . 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链接材料)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

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

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年第55期)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

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

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摘自《作文素材》2016年第1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天下”而又“第一”,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

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

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

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

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

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

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