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普通植物病理学 第一章 绪论
普通植物病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大斑
小斑
紫斑
角斑
轮斑
炭疽: 斑中有 轮状排 列的小 黑点, 黑点为 病原菌 的分生 孢子盘。
疮痂:在病斑上有增生的木栓层,表面粗糙, 或病斑枯死后,因生长不平衡,发生龟裂。
柑橘疮痂病
梨黑星病
溃疡:植物皮层坏死、腐烂,使木质部外露。 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
腐烂:患病组织崩解、变质,细胞死亡。
6、缢脓:细 菌性植物病 害在病部表 面缢出含菌 体的液滴。
症状 内部症状 外部症状 病状 病征
第六节、新病害的鉴定— 柯赫氏法则
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 (1)这种微生物和某种病害有经常联系。 (2)从病组织中可以分离获得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 物。 (3)把这种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的健康植物上,可 以产生相同的病害。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能再次分离到与从病组织 中分离得到的相同微生物的纯培养。
生物因素:由各种病原生物寄生和
致病的结果。病原生物大多数是肉 眼难于看见的微生物,其中包括: 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植原 体、类立克次体、线虫、螺原体、 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性藻类 。
侵染性病害的构成因素
病害三角(自然生态体系)
病害四角(农业生态体系)
植物病害的分类
有无生物因素: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病原种类: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 寄主:粮食作物病害、园艺作物病害、林木病 害等。 发病部位:根部病害、叶部病害、果实病害、 枝干病害等。 寄主发育阶段:苗期病害、成株病害和产后病 害等。 传播方式:气传病害、土传病害,介体传播病 害等。
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 植物活体在生长或贮藏过程中由于所处的 环境条件的恶劣、或受到有害生物的侵扰, 致使植物活体受到损害,包括正常的新陈代 谢受到干扰,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遗传功能 发生改变,最后导致植物产品的品质降低或 数量的减少等。
Needhan(1743): 报道小麦籽粒内的植物寄生线虫。 Cobb(1913—1932):系统研究了植物寄生线虫。
Doi(1967): 发现类菌原体—植原体。 Davis(1972): 发现能运动的螺旋微生物—螺原体 与玉米矮花叶有关。
课外学习主要参考书 《真菌分类学》 邵力平 等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 《植物病原真菌学》张中义主编 四川科技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 《中国真菌总汇》戴芳澜著 科学出版社 《植物病害诊断》魏景超著 科学出版社 《真菌学概论》 阿历索保罗著 裘维蕃等译 《植病研究方法》 方中达著 科学出版社
丛生:枝叶密集 发生,形如扫 帚状。
病征类型
1、粉:某些真菌孢子在病部表现的特征。 锈 白锈 白粉 黑粉
2、霉:由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组成。
霜霉
绵霉
青霉
绿霉
3、黑点:真菌的繁殖器官。
4、菌核:真菌菌丝交结形成的结构。大小、 形态各异。
5、马蹄状、 木耳状物: 高等担子 菌的繁殖 器官,发 生于树木 的枝干上。
活体营养型(biotroph):只能从活的植
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
死体营养型(necrotroph):除寄生于活
的植物组织上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 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营养物质的寄 生物.
腐生物(saprogen):只能从死的有机体
上获得营养物质。
2、致病性(pathogenicity) 又称致病力,指病原物在寄生过程中侵染危害 植物使之发病的能力。 对寄主体内养分和水分的大量掠夺和消耗;可 以分泌各种酶或毒素、有机酸和激素等,直接间 接破坏植物细胞和组织使它们增殖或膨大, 或拟制它们的生长和发育。
花叶:叶片色泽浓淡不均,深绿与浅绿相间夹 杂。由病毒引起的病状。
黄化:叶片部分或全部均匀褪绿、变黄,或呈其 它颜色。
条纹:嫩茎、果实 和叶片上表现出 褪绿,间杂其他 颜色或枯死的条 斑。真菌、细菌, 病毒。
畸形:多种促进性和拟制性的病变都可能导致 各种畸形病状,大多表现为散发性。
果实 叶片
瘤:局部细胞增生,形成不定形畸形结构。 瘿:内部包孕着大量的病原物叫瘿。 癌:某些细菌引起的植物根部肿瘤,具残余疏导 组织。
寄主范围上的差别: 专性寄生的真菌和寄生性强的细菌寄 主范围狭窄,有的仅限于同属、同种的 植物; 兼性腐生菌及一些兼性寄生菌有较广 的寄主范围,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科 的植物。
第五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symptom): 植物患病后显示的能被人类感官所觉察 的异常变化状态,就是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可以区别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特征——病 状和病征。
病状:是患病植物本身在受到某种致病因 素的作用后,由内及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斑点、炭疽、疮痂、溃疡、腐烂、腐朽、萎蔫、立枯、猝倒、枯焦、 花叶、条纹、畸形、瘿瘤、丛生等。
病征:是生长在植物生病部位表面的病原 体。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征表现。真 菌、细菌。
粉、霉、黑点、菌核、溢脓等。
斑点:发生在叶、茎、果等部位,患病组织局 部坏死,有明显的边缘,形状、大小、颜色 各异。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 苹果黑点病
柯赫氏法则的局限性 (1)柯赫氏法则是建立在微生物学的基础上的, 对于病原是非生物的或由非生物与生物因素相 结合引起的病害不适合。如甘薯的软腐病。 (2)只注意到一种病害由一种病原物引起的,忽 略了病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相继病原学:先入的病原物先侵染寄主,后 如的病原物随之进入寄主,形成复合病害的综 合症。 相伴病原学:两种或更多的病原物同时侵染 寄主引起的病害。如小麦蜜穗病。
Mayer(1866): 烟草花叶病,汁液注射可以传染, 可能为细菌。 Ivanowski(1892): 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毒素或 更小的细菌。 Beijerinck(1898): 不是微生物,而是一种传染性 活液—病毒(virus)。 W.M. Stanley(1935): 病毒结晶,并获得1946年 诺贝尔化学奖。 Diener(1971):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由单链环状分子 RNA—类病毒(viroid)引起。
干腐
软腐
白腐
腐朽:木质部的分解变质。
萎蔫:植物局部或全部 由于水分丧失膨压使叶 萎垂的现象。 病理性萎蔫:输水组 织受破坏,不可恢复。 枯萎、黄萎、青枯。 生理性萎蔫: 可以恢 复。
立枯和猝倒:幼苗阶段,茎基部受破坏,植株 表现萎蔫以致死亡。立而不倒称立枯;迅速倒 伏称猝倒。
枯焦:芽、叶、花、穗等器官,局部或全部地 变色枯死。为斑点、条斑等的发展或联合造 成地整体枯死。表现迅速枯焦病状的病害称 为疫病或瘟病。
限制作物种植:东北、华北因红麻炭疽病停 种;北美因板栗疫病毁灭; 增加生产投入:因防治病害投入人力、物力 和各种设备增加开支、降低经济效益; 环境污染:大量使用农药。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 1945-1946:爱尔兰大饥荒 饿死25万人,150万逃荒到 北美洲
葡萄霜霉病
1880:法国波尔多地 区爆发葡萄霜霉病, 酿酒业濒临破产。
兼性寄生物(facultative parasite) 以寄生生活为主要生活方式,但也有一定的 腐生存活能力。如黑粉菌。 兼性腐生菌(facultative saprophyte) 通常以腐生方式在自然界生活,但是在某些 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寄生生活。如灰霉菌、 青霉菌等。
按营养方式分为三类:
1943年:印度 孟加拉邦水稻 胡麻斑大流行, 饿死200万人, 数百万人逃荒。
1970年:美国 玉米小斑病流 行,直接损失 10亿美圆。
1950年:中国 小麦条锈病 大流行,小 麦减产60亿 斤。
第三节、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非生物因素:包括各种化学的和物理的环境因素。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接触的土壤和大气中各 种物理因素在一定时期内的过多或不足,或者比 例失调都会引起病害。这一类因素所致的病害不 能从一个植物传染给另一个植物,所以又称非传 染(侵染)病害(noninfectious disease)或生理 病害(physiological disease)或非寄生性病害 (nonparastic disease)。
(3)对于专性寄生真菌、病毒、植原体和类细 菌目前尚不能进行纯培养,不适用。 (4)在体外致病的病原物也是不能用柯赫氏法 则来验证的。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2 苹果煤污病
第七节、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
一、国际植物病理学发展概况 小麦黑粉病:“鬼麦” 锈病:“锈神作崇所致” 稻瘟病:《天工开物》,1637,宋应星,“炎 火”,火风吹刮所致。
“自生论”
Tillet(1755): 黑粉病粒拌种可以传播小麦黑粉病。 M. Provest(1807): 小麦黑粉病病原物为真菌。 De Bary(1853): 黑粉病和霜霉病是真菌侵染所 致。 (1845-1861):马铃薯晚疫病由疫病所致。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转主寄生现象” ——植物病理学之父 T. Burill(1878): 梨火疫病,病原为细菌。
普通植物病理学
主讲 孙广宇 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第三节、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第四节、寄生现象 第五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第六节、柯赫氏法则 第七节、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
植物会得病吗?
你知道哪些植物病害?
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互相作用机 制、以及病害防治等的学科。 相关学科 真菌学 植物生理学 气象学 细菌学 生物生物化学 作物栽培学 病毒学 遗传学 育种学 线虫学 分子生物学 土壤学 植物学 肥料学 昆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