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对以闽南语为母语学生的“把”字句教学方法与策略

针对以闽南语为母语学生的“把”字句教学方法与策略

针对以闽南语为母语学生的“把”字句教学方法与策略在闽南语中有和“把”字句相对应的“ka7”字句,但是“ka7”字句和“把”字句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语用方面却不尽相同。

本文针对母语为闽南语的学生,找出他们在学习普通话“把”字句的偏误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标签:“把”字句偏误分析教学策略普通话中的“把”字句是一个有着特殊语法结构与语义语用的句式,长久以来很多语言学家对“把”字句有着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笔者以闽南语为第一语言,从小习于台湾闽南语的环境,及至5岁入幼儿园始学普通话,在校使用普通话,在家使用闽南语与家人沟通,可称成长于双语环境,因而想到闽南语也有和普通话“把”字句相对应的句法形式,就是“ka7”字句。

本文针对以闽南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把”字句时出现的偏误原因进行探讨,并从语法、语义方面予以解释,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把”字句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名词定义(一)普通话的定义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也就是现代汉民族交际中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也是狭义上的现代汉语。

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通过的“普通话”的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这个标准包括了语音、词汇、语法,说明了普通话和其他地区方言的差别就在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

(二)“闽南语”的界定与介绍闽南语,或称闽南话,是指中国七大方言区中[1](P63)闽南地区所使用的方言,是闽方言中使用人数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种。

世界上使用闽方言者分布的地区,除了福建省、海南岛和台湾之外,还有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文莱等国。

本文所称“闽南语”是专指住在台湾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台湾闽南语”。

台湾地区由于早期有大量来自大陆的移民,目前约有占全省四分之三的人说闽南语,其余四分之一的人则说客家方言与高山族原住居民语言。

台湾人民使用的闽南语依其居住地分有“泉州腔”(晋室南迁,汉人入闽,带入的上古音)和“漳州腔”(唐朝两次入闽平乱,带入的中古音)两种口音。

闽南方言在读音方面存在着文(读书音)、白(口语音)异读的现象[1](P110),在词汇方面则是有大批的方言词。

闽南语发音上最大的特色是有“八声七调”[1](P110~111),再加上“变调”。

本文所述的“ka7”介词中的7就是指其发音的音调,闽南语的第七调是中平调,仄声。

本文中的例句引用“教育部台湾闽南语字频统计”中的句子,搜寻字词使用的是“Ka(1211)”,“1211”是指其调值。

除了读音和词汇之外,闽南语的语法方面也受近代汉语的影响。

在台湾闽南语的书写方式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时,大部分人习惯于使用汉字来书写闽南语,有些人选择使用罗马拼音(表音文字)来书写,也有汉字与罗马拼音并用的情形,主要原因是有些闽南语并无与之相对应的适当的汉字。

本文所提及的“ka7”就是一例,因为它有不同的标志作用,分别对应到不同的汉字,因此无法以单一的汉字来表达,而是以罗马拼音的方式来呈现。

(三)“ka7”字句的界定由于闽南语属于口语的方言,因此有些方言词并无与之相对应的汉字可供对译,在目前已出版的闽南语书籍中,常可以发现同音字会出现不同的汉字翻译。

以“把”字句中的“把”为例,目前可以找到的对应汉字有:“甲”“共”“合”“该”“助”“给”“咬”等,也有采取拼音形式,如:“ka”“ka7”等。

本文除了第三节文献综述所引述的句子依原作者之用词之外,其余源自“教育部台湾闽南语字频统计”的语料库的句子,皆统一以“ka7”来取代。

二、台湾地区对闽南语“ka7”字句的研究综述(一)马重奇(2002)认为:在处置句中,闽南方言有类似“把”字句的句式,是以“共”(ka7)和“将”代替“把”,即一般的“主+动+宾”句子变成“主+共(将)+宾+谓”的句式。

1.甲+共(将)+乙+谓词性短语(句中的“甲”为主语,“乙”为介词宾语)(1)叫伊共婴仔抱去。

(闽南方言)叫她把婴儿抱走。

(词义对译)叫她把孩子抱走。

(普通话)(2)你共或碗饭抚我吃咧。

(闽南方言)你把那碗饭给我吃啦。

(词义对译)你把那碗饭给我吃吧!(普通话)2.“(甲)+乙+共(合、甲)+代词+谓词”或“乙+(甲)+共(合、甲)+代词+谓词”(句中的“甲”为主语,“乙”为介词宾语)(3)门合伊关起来。

(闽南方言)门把它关起来。

(词义对译)把门关起来。

(普通话)(3)a.你门合伊关起来。

(闽南方言)你门把它关起来。

(词义对译)你把门关起来。

(普通话)(3)b.门你合伊关起来。

(闽南方言)门你把它关起来。

(词义对译)你把门关起来。

(普通话)(4)饭归碗合我食食落去。

(闽南方言)饭整碗把/给我吃吃下去。

(词义对译)把整碗饭都吃下去。

(普通话)这种处置句里,“共/合/甲+伊”是此类句子的主要标志。

“代词”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伊”的情况居多;某些场合里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或不定人称代词“侬”。

例(4)中,“我”和形式主语“饭”毫无关系,但从施受意义上讲,甲(此处省略)是发出动作的行为者,是表示“主语”,而乙被视为前置宾语。

(二)曹茜蕾(2006)在文中将汉语方言的宾语标志结构分为五种,其中出现在闽南语中的有三种。

1.一般处置式(NP主语)– [标记宾语标记+NP直接宾语]-动词短语(5)啊汝共汝的气力拢用去啊。

(闽南方言)你把你的力气都用走了。

(词义对译)你把力气全用光了。

(普通话)2.宾语放在句首且宾语标记引出复指代词的处置式(NP直接宾语)– [标记宾语标记+代词]-动词短语(6)门共伊关起来。

(闽南方言)门把它关起来。

(词义对译)把门关上。

(普通话)3.有两个宾语标记的混和型处置式(NP主语)-[标记宾语标记+NP直接宾语]-ka7宾语标记-代词-动词短语(7)将门共伊关起来。

(闽南方言)将门把它关起来。

(词义对译)把门关上。

(普通话)(三)邱湘云(2006)认为,闽南语处置句不能称之为“把”字句,因为闽南语方言中并未用介词“把”引进处置的对象,而是用“ka”为处置标记。

闽南语的处置句是以处置标记“ka”来引出受事宾语,并且将其置于动词之前,使其成为句子的焦点。

1.主语+ka+受事宾语+动词短语(8)伊ka 杯仔杠破去。

(闽南方言)他把杯子敲破掉。

(词义对译)他把杯子敲破了。

(普通话)受事宾语可提到主语前面,再以代名词“伊”填补原来的位置,并复指前面的宾语。

2.受事宾语+(主语)+ka+伊+动词短语(9)这些钱你ka 伊收起来。

(闽南方言)这些钱你把它收起来。

(词义对译)你把这些钱收起来。

(普通话)除此之外,当闽南语句中的处置对象和被动者为同一物体时,还有一种特殊的“被动-处置”融合句,也就是在一个句子之中同时出现被动句与处置句的特殊句型。

例如:(10)那尾魚仔予猫仔ka伊食去矣。

(闽南方言)那尾鱼被猫把它吃掉了。

(词义对译)那条鱼被猫给吃了。

(普通话)(四)解正明(2006)认为,“把”字句动词后的宾语存在着三种不同等级:复指宾语、保留宾语和零形式宾语。

这三种宾语都出现在闽南语中。

例如:(11)许本册该伊买来。

(闽南方言)(“伊”是复指宾语,“该”即“ka7”)那本书把它买来。

(词义对译)把那本书买来。

(普通话)(12)我该苹果食一半。

(闽南方言)(“一半”是保留宾语)我把苹果吃一半。

(词义对译)我把苹果吃掉一半。

(普通话)(13)该伊请来。

(闽南方言)(零形式宾语)把他请来。

(词义对译)/(普通话)(五)洪宏元(2009)指出在相同语序之下,闽南语的处置句和被动句会因为介词的不同而有相反的意思。

例如:(14)我共伊拍/骂/创治。

(闽南方言)我把他打/骂/整。

(词义对译)我打/骂/整他。

(普通话)(14)a.*我把他打/骂/整。

(普通话“把”字句)(14)b.我予伊拍/骂/创治。

(闽南方言)我被他打/骂/整。

(词义对译)我被他打/骂/整。

(普通话)(六)洪素真(1995)和曹逢甫(2005)都指出台湾闽南语的“ka7”为多功能词,其句法功能有:来源标志(source marker)、标的标志(goal marker)、受事标志(patient marker)和受惠标志(benefit marker)四种,其中只有受事标志用法与“把”字句的处置用法相同。

洪素真(1995)又根据语义和句法上的不同,再将ka7的句法功能简化为:对象标志、处置标志和受惠标志(主要发生在某人由于某种行为而得到利益的句子)三种,并进而用对象标志来概括来源(主要发生在交易实体由间接宾语移至主语的句子)、标的标志(主要发生在讲话的人向听话的人发出沟通动词的句子)和受事标志。

本文采取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四种标志的说法,即:1.来源标志(相对应普通话介词为“向”)。

例如:(15)他ka7 我罚六百元。

(闽南方言)他向我罚六百元。

(词义对译)他罚我六百元。

(普通话)2.标的标志(相对应普通话介词为“跟、向、对”)。

例如:(16)老师ka7 我回答一个问题。

(闽南方言)老师向我回答一个问题。

(词义对译)老师回答我一个问题。

(普通话)3.受事标志(相对应普通话介词为“把”)。

例如:(17)*蚊子ka7 我叮。

(闽南方言)蚊子把我叮。

(词义对译)蚊子叮我。

(普通话)4.受惠标志(相对应普通话介词为“为、给、替”)。

例如:(18)妈妈逐工ka7 我洗衫。

(闽南方言)妈妈每天为我洗衣服。

(词义对译)/(普通话)在一般情况下,“把”字句的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

上述例(14)a及例(17)的“ka7”字句处置标志用法在普通话的“把”字句中并不存在,这是属于闽南语处置标志的特殊形式。

三、以闽南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把”字句偏误原因探讨由于“把”字句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独特性,我们很难在世界上其他语言的语法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句法,所以一般留学生在学习“把”字句时发生的偏误多为语内错误,例如“误加[2](P5)”(不该用“把”字句却用“把”字句),或“遗漏[2](P1)”(该用“把”字句而不用“把”字句)的情形。

相对之下,由于闽南语的“ka7”介词本身就具有处置意义,以闽南语为母语的学生对于这种处置句特殊用法并不陌生,因此学习普通话的“把”字句不是难题,偏误的发生反而是由于母语(闽南语)负迁移而导致的。

主要原因就是闽南语的“ka7”介词本身同时具有四种不同的标志作用,以闽南语为母语的学生很容易在学习”把”字句时对这四种标志混淆或混用,从而产生“误代[2](P7)”介词的情况。

郭秀分(2002)统计了67位台湾国小三年级的学童的作文受闽南语影响的分析结果显示,受到闽南语“给……V”句型影响的比例占总数的22.97%,在受影响的句型序位中排第三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