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把”字句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把”字句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把”字句偏误分析作者:谢东岳石保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01期一、前言“把”字句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句式,其特点是语用范围广,结构变化多,语义指称广。

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的“把”字句却是一个公认的教学难点。

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笔者的考察,对否定式“把”字句使用时的“回避”,对否定式“把”字句中动词的“遗漏”,以及句中其它成分的“误用”[1],这些都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常见偏误,同时,也是我们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在泰国Roi Et Rajabhat University与宜都市第一中学合作交流课堂上课程内容的启发下而展开的,文中的许多观点,分析方法和教学策略均采用中泰师生上课时或者课间交流时的口头描述内容、讲义核心思想和分析思维模式。

二、否定式“把”字句的本体研究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否定形式,首先要弄清楚在本体研究中它具有哪些形式。

学者们大多认为“并非所有类型的‘把’字句都有否定形式”[2]。

一般而言,把“把”字句的否定形式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我们定义其为典型的否定形式“把”字句。

也就是否定副词出现在“把”前的句子,这类句子占否定式“把”字句的大多数。

第二大类即非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否定词否定的依然是“把”字结构,但是它们的位置却不在“把”前,一般都在句中的动词前。

2.1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否定式“把”字句,比较常见的是否定词前置对原有“把”字句的否定,如:(1)微軟:甭把我们不当企业级厂商(马文方《中国计算机报》 2004-11-29)(2)“不为百姓办实事,百姓不把你当事”(霍兴华《中国绿色时报》 2014-02-25)(3)别把自己置身其外(叶兵华《人民武警报》 2014-05-22)以上三例都是比较常见的“否定词+‘把’字句”形式,权威报纸标题的例证,再次说明了这一形式是比较常见和乐于为大众所接受的。

关于否定词,还需要对能愿词加以说明。

在多数情况下,大部分带有能愿词的“把”字句也可以有否定式,例如:(4)我不愿把他的情况告诉别人。

(5)他不愿把我当成真正的朋友。

有学者认为,上述句子由于能愿词的使用,很容易改变原来句子对否定词+“把”字句的结构,因此并没有将其纳入到否定式的“把”字句的讨论范围之中,对此学界还有很大的争议,但这并不是本文着力的地方,因而在此不做赘述。

2.2非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除了上述比较常见的“把”字句,还有一类非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否定词否定的依然是“把”字结构,但是它们的位置却不在“把”前,一般都在句中的动词前。

吕叔湘(1990)将不放在“把”字句前的的那一类否定式“把”字句称作“熟语”[3],邢福义(1996)认为在用‘当成’一类动词的句子里,否定词‘不’可前可后”。

[4]显然,否定式的“把”字句中还有一类与我们比较常见的“否定词+‘把’字句”这一固定形式有差异的情况。

我们找到了以下例证:(6)把张生民的话没当话。

(路遥《平凡的世界》)(7)瞧瞧我,怎么把脚环没有取下来。

(贾平凹《废都》)那么,对于这种非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在使用的时候,什么情况下前置,什么时候放在动词前面,什么时候两者都可以,不仅仅是对外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汉语本体研究而言更是首当其冲。

李晓雯(2010)在结合了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将可以把“否定词”放在“把”字之后、动词之前的否定式“把”字句分为了两类[5]。

对于这两类否定式“把”字句,我们的归类如下:1.S+把+N1+不+放在+N2。

这里的N2一般为“眼里”、“心上”等词,放在句中表示说话人主观上的不在乎和不在意。

如:(8)开始,这只是一个情报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该跟谁比该把谁不放在眼里。

渐渐,他习惯性地不安分起来。

(王朔《看上去很美》)。

2.S+把+N1+不+V(作/成)+N2。

从语义上来说,这类型的“把”字句是把某事物认同为另一事物,或通过动作使某事物变化为在性质、特征上有等同关系的另一事物。

也就是说,这类句子并不一定非要以“V(作/成)”的形式出现,只要在语义上符合上述条件,也可以把否定词后置,如:(9)认识到了它的普遍本质乃是与它自己相反对的否定力量,从而愿意把自己不视为这个特殊物而只视为一种普遍物。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三、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学习偏误在本小节,我们对否定式“把”字句的习得偏误分析,主要使用了姜德梧(1999)的调查实例来进行归类并通过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具体范例来佐证并加以分析说明。

姜德梧(1999)从HSK(基础)测试的数据统计看“把”字句的教学[6],分析了在HSK考试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偏误。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否定的“把”字句形式的偏误是比较突出的,如:低分组高分组A.他那封信没把我给。

0.02 0.07 0.00B.他把那封信没我。

0.43 0.32 0.62C.他没把那封信给我。

0.40 0.34 0.32D.把那封信他没给我。

0.11 0.17 0.06本题正确选项是C项,而做对的学生只占0.40。

通过上例我们可知,无论是高分组或者是低分组的学生对于否定式的“把”字句的掌握都不是很好。

下面,我们立足于上述内容,对学生的错误类型,尝试着进行一个归类分析。

3.1遗漏“遗漏”主要是遗漏句子中的成分。

在否定式“把”字句中主要是遗漏动词成分或者动词后接成分。

上面的选项中,选择B项的人数是最多的,主要是对否定式“把”字句中动词的“遗漏”。

由此可知,大多数学生对否定式“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部分处理的不够好,我们也找到了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例子:(10)如果我们不把房子好就去住,不放心。

(11)如果我们不把功课做就去玩,玩得也不开心。

例子(11)中是遗漏了谓语动词,只要我们填上就成了正确的句子。

而例子(12)主要是只有“光杆动词”,需要填上动词的补语,才能完整表述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更正如下:(12)如果我们不把房子做好就去住,不放心。

(13)如果我们不把功课做完就去玩,玩得也不开心。

对这一类偏误,我们需要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强化对“S+不+把+N+V+其他成分”这一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的学习。

3.2乱序“乱序”主要是指句子成分位置出现的偏误。

A项的错误率最低,主要是最基本的“把”字后接成分没处理好。

具体表现为“把”字后接成分找那个的宾语“我”应该放在后接动词“给”的后面,而A项却前置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上的错误。

为使以上论断得到验证,笔者又查阅了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否定式“把”字句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也有类似的情况,如:(14)他没把苹果我分,自己一个人提走了。

一般的“把”字句的顺序结构为:“S+不+把+N+V+其他成分”。

例子(15)中的问题在于“把”字后接成分中的动词一定要在其它成分之前,而例中刚好将顺序弄反了,对于例子(15)的修改如下:(15)他没把苹果分给我,自己一个人提走了。

3.3误用根据笔者的考察,对于典型性的“把”字句和非典型性的“把”字句的误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比较常见的偏误。

D项的错误略为0.11,主要原因是否定词应该居于“把”字之前,但却和主语被放在的句中动词之前,这可能就是典型性的“把”字句和非典型性的“把”字句的误用。

对于这一类偏误,笔者认为,在我们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用演绎与归纳的方法,给学生列出清晰的语言结构,可能会是比较高效的方法。

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建议根据上述部分的描述,在本节内容中,笔者试图根据否定式“把”字句本身的特点以及前文统计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否定式“把”字句的偏误来尝试着给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4.1“以旧引新”的导入与理解方式否定式“把”字句,显然是对“把”字句这一句型的否定。

根据前面的阐述,我们已知,就是在“把”字句这一结构中添加否定词。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是用“以旧引新”的导入方式。

如:(16)我把苹果给小莲。

→我不把苹果给小莲。

(17)我把小萍当妹妹。

→我把小萍不当妹妹。

其实,在教材的编排上也体现了这一思想,根据笔者的考察,在《博雅汉语》等教材中,都是先介绍肯定形式的“把”字句,再据此引入否定形式的“把”字句,这无疑对我们的课堂的教学也有极大的启示,同时也佐证了“以旧引新”的导入与理解方式在否定式“把”字句教学中的可行性。

4.2演绎练习与归纳总结的综合运用通过“以旧引新”的方式成功在课堂上向学生导入了否定式“把”字句以后,接着就要对否定式“把”字句进行一个专门系统的学习,对于其句法结构有一个清晰地理性认识。

将演绎与归纳结合无疑是最为明智高效的授课方法。

通过在课堂上的“导入”,学生已对否定式“把”字句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

但我们还需要通过替换练习,演绎出句子内部结构的特点,如:(18)他不把小紅当妹妹。

爷爷当长辈弟弟当亲人(19)他没把孩子照顾好。

母亲保护好弟弟爱护好(19)(20)主要是专门引介入典型性的否定式“把”字句进行替换演绎,能让学生对这一句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接着,我们要继续强调非典型性的否定式“把”字句:(20)他把学习不当事儿。

民工不当人心态不摆正(21)他把果皮不丢进垃圾桶,却要丢到大街上。

衣服放在衣柜里小狗关在家里通过对例子(21)(22)的替换演绎,对这一种非典型性的否定式“把”字句的内部成分的结构关系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加深学生对其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例证(19)——(20)的学习,以及更多的替换练习,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对于否定式“把”字句的内部结构,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以上例证中的语料,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归纳总结,抽象出更为精确的句子结构类型。

下面我们要继续使用归纳法,对上述例子中的句型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熟记否定式“把”字句的结构,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加锻炼。

我们已经归纳总结出了否定式“把”字句的结构种类:典型性:S+不+把+N+ V+其他成分非典型性:S+把+N1+不+V(作/成)+N2S+把+N1+不+放在+N2使用这种演绎与归纳分析结合的方法,就可以简单、直观的向学生们展示教学内容。

让学生们高效掌握,轻松学习。

五、结言通过以上部分的阐述,我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否定式“把”字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用“以旧引新”的导入方式,从肯定式“把”字句逐渐引入对否定式“把”字句的学习,能使习得者容易理解和接受否定式“把”字句。

用实际例证语料来替换演绎的方法,能使学生理解否定式“把”字句的内部结构特点,用归纳法对演绎语料中的句子句型进行分析归纳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于两类否定式“把”字句的学习、记忆和使用,同时,演绎法与归纳法的综合使用,也有利于解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否定式“把”字句的学习中的常见偏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