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2021年《金版学案》历史·选修1(岳麓版)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2022-2021年《金版学案》历史·选修1(岳麓版)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其次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1.导致北宋中期消灭财政危机的根源是()A.辽、西夏的进攻B.宋太祖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峻D.财政入不敷出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缘由。

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消灭有各方面的缘由,但根源在于宋初强化中心集权的措施,故选B项。

A、C两项是缘由,但不是根源,D项是表现。

答案:B2.范仲淹提倡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转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育人才D.充实边防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比较。

据所学学问可知,范仲淹认为吏治不是“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缘由,因而“庆历新政”主要侧重于澄清吏治。

答案:B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C.农业生产进展问题D.中心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解析:本题考查三项改革措施要解决的共同问题。

要结合三项措施实施的目的、背景进行推断。

答案:A4.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均输法C.青苗法、免役法D.保甲法、保马法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青苗法和免役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却在实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负担,因此争议很大。

故选C项。

答案:C5.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①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②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展④使宽敞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同学的分析理解力量。

王安石变法肯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题干中的现象主要反映了对积贫局面的改善,因而①错误,②③正确。

④不符合史实,王安石变法没有达到这种效果。

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

——《宋史》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谈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1)北宋“积贫”的缘由,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实行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些?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解析:第(1)问依据教材可知,造成北宋“积贫”的缘由是冗兵、冗费、冗官的“三冗”问题,而材料一中“增币”“养兵两陲”“费累百万”的有效信息,反映了北宋的冗兵、冗费问题,所以答案就是冗官。

第(2)问结合所学学问回答措施,依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答案:(1)冗官。

(2)措施: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成效:农夫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1.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因素包括()①冗官、冗兵导致冗费,消灭严峻财政危机②北宋中期军队数量有所削减③北宋军队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④北宋大力减弱武将军权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①是造成积贫的缘由,③④是造成积弱的缘由,②与史实相反,北宋中期军队的数量不是有所削减而是急剧增加,所以①③④正确,故本题选B。

答案:B2.宋太祖加强中心集权,造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这说明() A.强化国家机器才能保障改革的进行B.改革必需强化中心集权C.政治改革要留意精兵简政D.加强中心集权必定增加官吏数量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推断力量。

“冗官、冗兵、冗费”使得北宋积贫积弱。

A、B两项措施只能强化中心集权,不能转变积贫积弱局面;D项措施只会加重积贫积弱。

只有“精兵简政”才是转变积贫积弱局面的有效措施。

故选C项。

答案:C3.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进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D.均输法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浇灌,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直到今日有的水利工程仍在使用。

答案:A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安静农夫阶级的抵制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把握D.增加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气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寇乱”两字的含义。

“寇乱”指人民的抵制,特殊是农夫阶级的抵制斗争。

材料中反映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寇乱息”,即平定农夫起义。

答案:B5.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解析:由材料“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可推断题干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重点在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具体解析如下:A为干扰选项,募役法和保甲法不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B为正确选项,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C为干扰选项,将兵法和均输法,前者是加强军事,后者是调整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D为干扰选项,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科举新法是为了选拔人才。

答案:B6.假如时间倒流让你生活在宋神宗年间,你最不太可能信任的事情是()A.严格“恩荫”做官B.太同学成果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为宫C.地主交赋税和服役D.读书人死背死记明经诸科为参与科举考试解析:王安石认为宋朝科举开头只是考查诗赋词句不能体现出治国才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培育治国之才,因此D在宋神宗时期无法看到,故选D。

答案:D7.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缘由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B.摇摆不定C.反对变法D.脆弱无能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

A、C、D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解。

答案:B8.司马光曾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对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B.有些地方官借变法之机强行敛财C.司马光公正地反映了小农的心声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百姓的利益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贷款,这反映了在变法过程中消灭了用人不当的问题,但也有夸大成分,并非“公正”。

答案:C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行为国。

”材料二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冲突进一步激化。

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士心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日而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2)为了转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实行了哪些具体措施?(3)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实行了哪些措施?(4)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解析:第(1)题依据所学学问,北宋建国后,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

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峻,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

第(2)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为转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为转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第(3)题考查取士之法,王安石也格外关注人才的选拔、培育和使用,实行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

第(4)题留意题干信息“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再依据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回答。

答案:(1)冗官、冗兵、冗费。

(2)积贫: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积弱: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4)态度:否定。

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有所转变;促进了经济的进展,农夫得到了肯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加,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行纪极。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今则西戎以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赋敛日重。

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

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材料三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抑侥幸”(即限制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径)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假如范仲淹改革,“先国家之常行,后庸人之重害”“势必民渐”,或许能够成功。

(1)请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

(2)结合材料三观点及所学学问,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缘由。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猎取和解读信息的力量。

第(1)题,材料一反映了北宋官僚泛滥的状况;材料二反映了面临的内忧外患;第(2)题,材料三认为庆历新政失败缘由在于“明黜陟”“抑侥幸”措施“太猛”,过于激进,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

答案:(1)背景:官僚冗滥,吏治腐败;财政紧急,百姓负担沉重;少数民族威逼,社会冲突尖锐。

(2)缘由: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触犯了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反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