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子戏之形成历史与名称界定探微

柳子戏之形成历史与名称界定探微

柳子戏之形成历史与名称界定探微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她的绚丽多彩、流光纷呈,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有过“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它是指清代初年活跃在我国戏曲舞台上的四种主要声腔,这其中的“东柳”就是指极具特色的柳子戏。

柳子戏是弦索声腔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古老戏曲剧种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当代舞台上仅存的表演北曲的最古老的剧种,它的唱腔音乐是在元、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来的,以演唱俗曲剧目为主。

由于柳子戏最初是以小三弦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至今山东的曲阜、临沂、泰安一带,对其还保持着“弦子戏”的名称,到黄河以北,则又有“北调子”、“康窝窝”等名称,以区别锡笛伴奏的大弦子戏。

①柳子戏主要由柳子和俗曲小令两部分组成,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高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罗罗腔和皮黄腔等声腔剧种的影响。

柳子戏保留了大量的剧目,曲牌多达600余支,其中每支曲牌的句格、词格基本固定,其唱词由长短句的形式构成,却又不像南北调那样受到严格的宫调、联套等格律的限制,这些剧目一方面具有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不失典雅。

进入20世纪以来,对于柳子戏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一些专家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工作,并根据历史文献对柳子戏的形成、名称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然而,对柳子戏的形成年代和柳子戏名称的由来,却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材料和当今存活于民间的音乐遗产,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提出自己的拙见。

一、关于柳子戏的形成年代安禄兴先生在《山东地方戏曲音乐》一书中提到“山东柳子戏是弦索腔系流行我省的主要剧种。

明清时期已流行山东鲁南及苏、豫、冀各地”;《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提到“柳子戏是在元、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成的……”;纪根垠先生认为“从柳子戏最早用弦索伴奏,以及后来唱柳子、序子均由三弦与笙伴奏等情况看,可知应在以弦索伴奏的青阳及笙、笛伴奏的乱弹之间,可能明末清初之时就已经形成了”。

以上学者均对柳子戏的形成年代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柳子戏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在历史资料中,关于柳子戏详细的形成年代和柳子戏进入北京演出,获得“东柳”称誉的文字记载凤毛麟角。

从目前发现的资料中看:1.历史文献张漱石《梦中缘传奇》乾隆九年初刊时自序:“长安梨园称盛,而所好惟秦声、罗弋。

”所谓“长安”是指当时的清朝京都北京,当时已有“罗”腔称盛。

按照颖陶《二黄来源考》的论点,这种罗罗腔应该是弦索调、吹调的总称,柳子腔自应包含在内。

吴长元在清乾隆五十年刊印的《燕兰小谱》中关于“孟九儿”条的记载――“尝演百花公主,戎衣结束,秀媚中颇饶英气,想见秦良玉勤王召见时”。

柳子戏传统剧目《红罗记》就是演绎了百花公主的故事,人名虽然不同,但故事情节基本一致,原译文中有“其他杂剧则梆子腔,但多为京班别派”,当时的“梆子腔”是对昆腔以外的地方戏曲广义的泛指,孟九儿所演唱的“京班别派”应该与柳子戏也是有关系的。

此书中又有“吴下传来补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

庭槐何与风流种,动是人间王大娘”(《王大娘补缸》所唱的“柳枝腔”)的记载,由此可推测在乾隆初年柳子戏就已经在京演出了。

康熙年间《燕九竹枝词》中陈于王所咏“锣鼓喧阗满钵堂,鸾弹花旦学边妆。

三弦不数江南曲,唯有罗罗独擅长”,形象阐释了柳子戏当时的艺术地位。

小铁邃道人《日下看花记》嘉庆八年“九月重阳后五日”自序云:“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咏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往者六大班旗鼓相当,名优云集,一时称盛。

”这里描述了秦腔和皮黄腔入京以前的情况,当时“柳子腔”已经被列入“一时称盛”的剧种,与昆、梆、弋腔相提并论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柳子戏在这以前就已经相当盛行了。

我们进一步探讨其根源:齐如山在“京剧之变迁”中提到:“清初北京尚无二黄,只有四种大戏,名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昆、弋、梆三种,人人尽知;惟东柳一种,知道的很少了。

东柳原名柳子腔,现已失传,听说山东尚有……”这是在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徽调兴起以前的说法,这就证明了柳子戏在徽班兴起以前就非常盛行了。

2.历史传说早在1953年,柳子戏老艺人王福润就曾提到:“乾隆年间,柳子戏到京城演出,当时的名角魏三,很受权臣宠爱,被称为‘御拐棍’,很多人都巴结他,有‘做官不做官,先拜魏老三’的说法。

魏三唱乱弹,他和徒弟来过山东传过柳子戏。

”曾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与“唐明皇游月宫是传下来的”、“因唱柳才子的词,被称作柳子戏”等说法不一致,认为魏三的传说言之无据,姑妄听之。

但是我们具体查阅文献之后可以发现历史中的有关记载:魏三,即魏长生(1744―1802),是著名的艺人,曾一度被誉为“海外咸知有魏三,清游名播大江南”(《日下看花记》),并深受宠臣和?|的眷爱。

杨绍萱在《新戏曲》第二卷三期上发表的《魏长生之事迹》中说:“魏长生的梆子腔在北京未得正常发展,却是发展到北京城外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份。

”因此,魏三的传说应该是确凿的。

3.实证推理张金栋、张蛰鸣在《当代舞台上的中国北曲博物馆》②一文中考证:柳子戏诞生在元明之际的东平、临清、济宁古运河一带。

东平早在公元前五十二年辖济宁、汶上等地,元代改名为东平路,成为元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有八位元杂剧和散曲家在东平诞生。

济宁在元至元八年升为济宁府,管辖今天的肥城、济宁、兖州、曲阜、宁阳等地。

临清在明清之际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今阳谷县张秋镇,为京杭大运河和黄河交汇处)”之誉,鼎盛时期常住人口一度达70余万,自古即为文人荟萃之地,也是山东快书的发祥地和徽班进京的必经之路。

临清城东的田庄世代有柳子戏班活动,解放后在该村发现柳子剧目一百余出。

上述三地为柳子戏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我国戏剧家张庚认为:明代建立以后,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和文化的发展,戏剧艺术繁盛起来。

特别是元末明初南戏的崛起,形成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余姚腔四大流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柳子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清朝初年以一个很成熟的大戏姿态进入北京,在京城形成“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鼎盛局面。

不仅如此,山东柳子戏在乾隆年间已传布于河南,脱稿于乾隆四十二年的李绿园小说《歧路灯》七十七回载:“那块头是得时衙役,也招架两班戏――一班山东弦子戏,一班陇西梆子腔。

”九十五回又说:“先数了驻省城几个苏昆梆子……又数陇西梆子腔,山东来过弦子戏,黄河以北的卷戏……”乾隆五十五年,弘历“八旬万寿”,调徽班“入都祝厘”,此后皮黄腔兴起,占据北京剧坛,柳子腔只能返回山东,在农村和小镇中演唱,一直未能恢复当年的盛誉。

4.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柳子戏在清代中叶以前确实曾在北京演出过,“东柳”一名也是在进京演出,获得舆论界支持的条件下获得的,因此我们说柳子戏的形成年代应该在明代中叶以后,就是明末清初之际,而盛行的年代则应该清代乾隆年间。

二、关于柳子戏的名称界定对于柳子戏的名称界定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周贻白先生认为所谓柳子,虽然原出自山东,但是柳子即小调或小曲之意,因此,以往把一般以民歌小曲作为戏曲唱腔的地方剧种都称之为柳子。

这也和过去把昆曲之外的一切剧种称为梆子或乱弹一样。

比如京剧中的《小上坟》、《大补缸》这些来自农村的“二小戏”(小丑或小旦),都被称作柳子,便是这个缘故。

③纪根垠先生对柳子戏名称的由来则另有自己的观点:关于柳子这一名称,我们从“鼓子曲言”中可以找到“柳子”、“北柳”等曲牌(张长弓集),柳子是明清以来民间流传的俗曲曲调之一,后来被说唱所吸收,又逐渐积累了一批剧目,经与弦索表演唱结合后形成独立的声腔剧种――柳子戏。

④从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两种不同观点的主要分歧在于:柳子是作为小调、小曲的统称还是作为一支独立的俗曲曲调融入柳子戏中?笔者对这一问题从如下两个方面分析:1.名称分析首先,按柳子戏的称谓,系由北方江湖术语以“唱”为“柳”而来的(柳读四声),如“唱大鼓”为“柳海轰”,即柳为唱,海为大,轰为鼓。

其实,有些地方剧种其唱腔从早已形成的说唱故事的声调衍变而来,其中虽然搀杂着民歌小曲,也并非柳子这一名词所能包括。

其次,“柳子戏”是在弦索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仍有不少地方称它为“弦子戏”。

根据这一点可以看出用三弦伴奏、演唱俗曲的形式,要更早一些,当这种演唱形式传到鲁西南一带,才将柳子吸收进去。

根据老艺人的说法:柳子戏与大弦子戏、卷戏等,最早是出于一个源流,以三弦为主要的伴奏乐器,笙、笛等乐器都是后来加上的。

其中,唱曲子的部分占的比重比较大。

据沈德伏《原曲杂谈》中说:“元人小令行于燕赵。

后浸淫日盛。

自宣、正至化、治后,中原又行锁南枝、梆妆台、山坡羊之属……自兹以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秆、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

”由此可以证明,柳子在柳子戏中的地位相对独立,柳子戏相应地由柳子和俗曲小令两部分组成,以演唱曲牌为主,同时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又受到高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罗罗腔和皮黄腔等声腔剧种的影响。

2.唱腔分析现存的“柳子”剧目,有《打登州》、《打时辰》、《憨宝打娘》等,沂南等地的群众惯称此剧种为“弦子戏”,但也能演唱《打登州》等柳子腔。

临清田庄抄本中,完整地保存了绝迹舞台的用柳子腔演唱的《王小赶脚》一剧。

在山东流行的其他剧种,也有“柳子腔”夹杂其中,东路梆子的《马二头送祟》一剧就唱“柳子”;《刘吉蛤观灯》一剧目中存有“昆调柳子”一曲;东路“哈哈腔”《秦琼发丧》一剧全唱“柳子”;《缀白裘》中所唱声调有“梆子驻云飞”、“梆子皂罗袍”、“梆子山坡羊”、“吹调驻云飞”、“吹调山坡羊”等,而所谓“吹调”,则明示其伴奏乐器为管乐,今之“柳子腔”因有笙笛伴奏,在山东清平、临清一带名为“吹腔”,则与“吹调”或“吹调山坡羊”、“吹调驻云飞”,似不无渊源。

⑤此外在单弦八角鼓、河南鼓子曲中也有“柳子”及“北柳”调。

柳子戏所唱声调基本为南北曲中一些流行民间而形成的小令的曲调,如我们常说的柳子戏中的五大曲[锁南枝]、[山坡羊]、[驻云飞]、[耍孩儿]、[黄莺儿]。

从曲子的唱法来看,每个曲子中间都带过门,这和俗曲的唱法比较接近,而与昆曲的唱法不同,张长弓《鼓子曲言》中所记的“劈破玉”一曲,就是先有“散板头”再有过门,最后才唱,这和柳子戏的曲子唱法基本相同,由此看出,柳子戏应该属于俗曲的范畴,它基本上还保留了中原弦索调的唱法。

从文词来看,它的曲子部分虽然也是由长短句形式构成,但并不是填词,辞藻并不典雅,也不受格律的限制,如在“抱妆台”、“游西湖”等基本剧目中都可看出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这也正是俗曲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