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1.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1)世界经济的萌芽时期: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18世纪中叶②“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地理上的条件③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三角贸易”④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只是一种早期的原始形式2)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时期:①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②工业革命为世界经济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条件③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④世界经济没有最终形成3)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时期:①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②第二次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③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分工④世界经济最终形成2.国际分工决定因素:自然条件(必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条件)3.国际分工理论:1)绝对技术差异论:1776年亚当.斯密2)相对技术差异论:1817年大卫.嘉图3)生产要素禀赋论:1933年赫克歇尔、奥林4.国际分工的类型:5.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1)统一性:①各国经济循环和周期的同步性②商品和资本的自由转移③“一种商品一个价格”的规律经常存在2)竞争性:包括商品国际交换中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3)扩展性:世界市场的围、规模及容量都在不断扩大6.经济全球化的涵: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以及国际间人员和技术的流动,越来越紧密地把世界经济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致成为一种经济网络的状态和过程。
7.国际经济协调1)含义: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以及国际间人员和技术的流动,越来越紧密地把世界经济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致成为一种经济网络的状态和过程。
2)积极作用:①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②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③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④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3)局限性:①缺乏约束力和彻底性②缺乏公正与平等性8.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1)起源:随着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以及在制成品出口中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针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实行严格的保护。
2)不仅运用传统的贸易手段,而且利用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和劳动条件方面的弱势,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
3)动机和目的: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框架下,保护幼稚产业政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关税壁垒建立起本国产业保护的防线,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关税和补贴等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关注的焦点:在以往的贸易保护理论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使用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还是流行于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
所不同的是,前者保护的是幼稚产业,而后者保护的是战略性产业。
近年来流行的新贸易保护理论如保护就业论、保护环境论等,其关注的焦点已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人本身。
其中,保护就业论关注的是人的劳动权力,保护环境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绿色壁垒关注的是人的健康和安全。
5)实施的手段:①以保护公平交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对方国家出口的目的。
②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③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
6)保护的方式:①通过出口补贴、保护国市场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由限制进口转向扩大出口。
②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将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产业纳入WTO框架,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以扩大出口。
③通过确立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等达到全面禁止对方国家出口的目的。
7)根源:①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保护,很难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达成一致。
②发达国家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极力主对本国优势产业实行自由贸易,并将其纳入WTO统一框架中,而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贸易保护。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自关心的议题中产生的巨大差异,很难达成共识,影响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
8)影响:大量的事实也表明,贸易保护的结果不仅没有达到保护的目的,获得经济利益,相反却付出了沉痛代价。
在对传统贸易保护框架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贸易保护的结果不仅使消费者受到损失,使生产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政府在限制别国进口的同时也抑制了本国出口,使本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影响。
可以预测,新贸易保护主义也将付出与传统贸易保护同样的代价。
新贸易保护不仅影响到经济领域,而且会渗透到国社会经济制度。
9)与传统贸易保护手段的关系:降低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是WTO的基本原则。
虽然发达国家整体平均关税水平较低,但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等领域,仍然利用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较高的关税保护本国劣势产业.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部分产品仍然实行配额限制。
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时,为了维持公平交易,关税和数量限制仍然是成员国实行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重要手段。
与传统的贸易手段相比,只不过针对的国家和针对的产品有所不同而已。
10)与自由贸易的关系:从国际贸易发展史来看,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经常是交替进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经历危机—复苏—高涨—萧条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的走向也经历了贸易保护—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的过程。
在当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由于全球产业结构处于大的调整中,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自由贸易和新贸易保护同时进行。
9. 人口增长过快的影响1)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①经济发展负担沉重②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2)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①加快资源消耗,造成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②拉大南北经济差距③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10.人口老龄化:1) 定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以上,就被看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 影响:①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劳动力短缺②加重社会保障负担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萌芽、第一里程碑——《人类环境宣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13. 可持续发展战略1) 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的前提下,实施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维持型发展战略。
主要采取的措施:1.通过技术和资金援助,转移污染;2.增加环保投入,实行清洁生产;3.发展高科技,减少资源消耗。
2) 发展中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增长兼顾环境保护的追赶型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污染、人口、资源等问题。
14. 战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及其结构的变化(特点)1)国际贸易高速增长2)贸易结构高级化3)地区分布非均衡化4)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趋密切5)国际贸易秩序逐步强化15.自由贸易政策1)定义: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2)演变:自由贸易政策盛行的时期主要有两个阶段:(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贸易自由化①重农学派及休谟的自由贸易理论:最早提出自由贸易主的是法国的重农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
②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方面,他提出了绝对成本论,亦称绝对利益论或绝对优势论。
③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在以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为核心的自由贸易思想的影响下,英国在1820年以后的近一个世纪,推行了一整套自由贸易政策,为其向海外扩和最终取得世界霸主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穆勒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他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一书中提出了相互需求论,对比较成本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和说明。
⑤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16.保护贸易政策1)定义: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演变:从历史上看,保护贸易政策盛行的时期主要有如下五个阶段:(1)16-18世纪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2)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4)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保护贸易政策;(5)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①重商主义:a)早期的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早期的重商主义学说叫货币差额论,也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者把增加国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视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认为国家应该采取行政或立法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
b)晚期的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晚期重商主义学说又叫贸易差额。
晚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允许金银(货币)流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和扩大出口,即更注重“多卖”和“奖出”,以保持和增加贸易顺差。
②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他阐述了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极力主美国应该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他的政策主对美国政府的外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提出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经济发展阶段论为依据、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为经济落后国家服务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④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学说:他们推崇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理论,对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严厉批评,主国家干预,强调应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实现贸易顺差。
⑤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外围发展中国家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促进国工业化进程,改善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中心国家应向外围国家开放市场。
⑥战略性贸易政策论: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夺取他国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
17. 一国或地区制定对外贸易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3)本国的经济状况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18.GATT的基本原则:1)无歧视性待遇原则2)关税减让原则3)取消数量限制原则4)透明度原则19.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1986.9-1994.4 关税水平下降33%,使发达国家工业品平均关税降为3.6%左右;达成包含近40个协议和决定的最后文件,其中包括《农产品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最重要的是《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