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课件
(2)前瞻性的买方需求可使国内公司在国际 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如果一国的买方需求比其他国家领先,则能 使公司率先意识到新的国际市场需求的到来, 积极从事产品创新,并使公司自身不断升级 换代。
同时,国内领先的需求还会使公司的新产 品更容易在国内找到市场,使公司的新产品 和公司得到发展的机会。
(3)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及独立的买主数量 会对一国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有竞争 力的产业,该国便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有竞 争力的几种相关产业往往同时在一国产生(如美国的电 子检测设备和病人监测器,韩国的录相机和录相带,丹 麦的奶制品、酿制品和工业酶等产业几乎都是相伴相生 的)。
一国要使自己的某一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注 意相关和支撑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分布的集中、信息 的交流,取得地方经济和集团经济效果,建立起强大的 产业簇群。
2009年9月21日至25日,16家意大利珠宝机械科技 生产商在香港珠宝首饰展上组成工具及设备馆,在亚 洲国际博览馆中展出最新的珠宝机器与科技,充分展 示了意大利珠宝机械在意大利工业及世界珠宝机械市 场上的领先地位。
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
不同国家在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方面都不相 同。国家竞争优势来自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对某一产业十分重要的 某类低成本要素禀赋或独特的高质量要素禀 赋,该国的公司就有可能在该产业获得竞争 优势。比如:
• 新加坡处于日本和中东之间的重要贸易 航道上,从而使它成轮船修理中心;
• 瑞士人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优势
(瑞士有德语地区、法语地区和意大利语 地区),从而使它在国际金融、贸易等 方面十分成功。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 是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被誉为“竞 争战略之父”,是现代最伟大的商业思 想家之一。 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 教授之职,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 竞争力方面公认的权威。他毕业于 普林斯顿大学,后获哈佛大学商学院 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他拥有瑞典、荷兰、法 国等国大学的8个名誉博士学位。波特博士获得的崇高 地位缘于他所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三种竞争 战略”。目前,波特教授的课已成了哈佛商学院的必 修课之一。迈克尔·波特的三部经典著作《竞争战略》、 《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被称为竞争三部曲。
1.要素条件 分为基本(或初级)要素、高级要素;特
殊(或专门)要素和通用(或一般)要素。
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的产业竞争中有关 生产方面的表现,包括土地、自然资源、人力资 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等。
A.基本要素与高级要素
基本要素: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 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气候、非熟练或半熟练劳 动力等。
举例——日本的家电业
日本家庭因为地狭人稠,所以, 日本的家电都朝小型、可携带 的方向发展。正是因为日本国 内市场拥有一群最挑剔的消费 者,这使得日本拥有全球最精 致、最高价值的家电产业。
3.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
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 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供应产业和相 关产业。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能以最有效的方式 及早的、迅速的为国内企业提供最低成本的投入品, 而且它们与主导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临近,将有利 于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技术交流,从而有力促进 企业的科技创新,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集群”。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015年12月7日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 三、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 四、案例:日本的崛起 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简评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逻辑起点应当是绝对优势理论。国家 优势理论最早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或称绝对成本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均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合某些特定产品生产 的条件,如果各国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 生产并彼此交换产品,那么它们就能有效地利用各自的资源、 劳动力和资本,从而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贸易各国的物 质财富和社会福利。实际上这也是竞争,不过这是一种低层次 自然禀赋差异的竞争罢了。
相关产业的国际成功还可带动有关产业的国际成功
(共享营销渠道和服务,使有关产业从生产当初便能够迅速打 开市场。如美国计算机在国外的大量销售使计算辅助设备、软 件、数据服务等产业也在国外获得了很大市场。)
支持性产业主要是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机械设 备等上游产业, 能为下游产业快速有效地适应市场需 求变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创造条件。
国内需求增长迅速可以鼓励公司更快采用新 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得规模效益。
众多独立的买主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多的需求 信息,实行多元化生产,减少公司的风险。
若国内需求增长缓慢,国内市场较快达到饱 和,则会迫使公司提前向海外扩张,占领国际 市场。
• 波特认为,国内需求的重要性是外国的需求取代不 了的。这除了以上三个原因外,还有产品的开发、 试验和批准人员基本在国内,公司对国内需求压力 比对国外需求的压力感觉更强烈;公司经理的自尊 心和荣誉感迫使其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来自国内 需求的信息常常在公司决策中占支配地位,一件产 品的设计几乎总是反映国内需求的。
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是以美国国际经济 地位的变化为背景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步伐加快, 美国的竞争力已无法在国际上保持绝对的竞 争优势,面临来自日本和西欧的强大竞争压 力,世界各国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是:如何 在日益激烈竞争中保持持续的国际竞争力。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保持昔日的竞争 优势,必然成为美国朝野都关注的问题,波 特的理论正是适应这一客观要求应运而生的。
2.需求条件
企业依本国需要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组 织结构和营销策略是否有利于企业进行国际 竞争,是企业能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 响因素。
国内市场的三个特征对国际竞争优势有十 分重要的影响,细分的市场结构、老练和挑 剔的买主以及前瞻性的买方需求。当然独立 的买主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需求的规模 以及市场饱和的时间也会对一国企业的竞争 优势产生影响。
高级要素:经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 创造出的要素,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或高新技术等。
B.特殊要素与通用要素
特殊要素:指不常见但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要 素。
通用要素:指普通的要素。 如外语人才中学英语的人才为普通要素,学西班 牙语的人才可认为是特殊要素。
C.高级要素与特殊要素的数量和 质量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竞争力
支持性产业以下列几种方式为下游产业创造优势: 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早而迅速地为国内公司提供最低成 本的投入;不断与下游产业合作;促进下游产业的创 新。
世界一流供应商可能帮助下游公司看到利用新技术
的新方法、新机会,让其尽快得到新信息和供应商的 新创产品;有竞争力的供应商还充当把信息和创新从 一个公司传到另一个公司的渠道,从而使整个行业的 创新速度加快。
渴求一个新典范
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为什么有的国家能成功,而有 的国家却会失败?
为什么德国和美国在化学工业占尽优势?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瑞典在精密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生 产和出口领域独领风骚,是由于它在这些行业中最有效 地应用了它拥有的资源。这固然正确,但却依然无法解 释为何瑞士能够在该行业比英国、德国或西班牙有更高 的生产力。
1990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战 略管理研究室的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出版了他的 《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书中 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也称波特菱形理论),便是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最 新成果。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
书及其中的理论是他与同事对 遍布10个国家的100个行业进 行研究后的成果。
举例——意大利的金银首饰业
意大利是黄金首饰制造和加工的重要国家,在欧 洲属第一位,在世界上占第三位。在黄金镶嵌珠 宝首饰生产领域,意大利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意大利每年黄金首饰的销售额在60亿到70亿欧元 之间,其中70%的产品用于出口。
意大利具有领导世界的金银首饰业,主 要原因就是因为意大利的机械业已经占 领了全球珠宝生产机械60%的市场,而 且意大利回收有价金属的机械也领先全 球。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
生产率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它根植于一国 和地区的竞争环境,而一国的竞争环境则产生于 某一框架,这一框架在结构上如同一枚四个基本 面所构成的钻石,因而通常被称为钻石理论。
机会 生产要素
相关和支持产业 需求要素
公司战略、 结构和竞争
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政府
(一)取得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
斯密理论固然正确,但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各国都存在有别 于别国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即一个国家在某 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 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是否可以参加国际分工呢?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解决了这一问题。根据斯密的观点, 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 于他国的商品,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一个 国家不应该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 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出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商 品,进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 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这就是比较优势论。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它是指与某个产业相关联 的上游产业和互补性产业。
相关产业是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
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 补性的产业。
相关产业对某一产业的促进表现在: 促进有关产业的创新(相关产业一旦进入某一产业,其
新资源、新技术和新的竞争方法往往会促进有关产业的创新和 升级,如日本复印机业、照相器材业和通讯业对传真机行业的 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