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理论《当代财经》 1997年第5期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 曾忠禄●内容提要: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是过去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直未能很好解答的一个问题。
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六种因素决定的。
它们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市场结构与公司战略、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政府以及机遇。
这些因素结成一个系统,共同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实力、构成和持久性。
波特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一个确认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分析工具。
●关键词:国家竞争优势 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 市场结构与公司战略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作者简介: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一、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翻开世界各国的贸易记录就可以看到,体现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各国差异很大。
一些国家有众多的产业在世界领先,另一些国家则很少甚至没有。
一些国家的公司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经几十年上百年不衰,另一些国家的公司则始终在低水平徘徊。
造成这巨大差距的根源是什么?长期以来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解释。
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等提出了比较利益论,克鲁格曼等提出了规模经济论,戈斯钦克伦和维农等分别提出了技术差距论和产品周期论,等等。
这些理论都从某些方面说明了各国差距的原因,但它们的解释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等的比较利益论认为,各国劳动生产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
比较利益论解释了许多产业的贸易模式,但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比较利益论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在朝鲜战争后严重缺乏资本的韩国却在许多资本密集产业取得了成功,如钢铁、造船、汽车。
此外,二战后要素禀赋日益相似的工业化国家彼此之间的贸易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特别是行业内贸易:彼此交换同行业的相似产品,这也与其预期的不符。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要素成本的重要性日益减少,比较利益论的缺陷更是日益突出。
规模经济理论是对传统比较利益理论的一大突破。
它既解释了即使不存在要素禀赋差异,贸易也能发生的原因,又解释了行业内贸易之谜:规模经济使然。
它指出规模经济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但什么国家的公司会获得这些优势?在哪些产业?它却不能解释。
技术差距论也试图超越比较利益论。
按技术差异论,一个国家是否出口某种产品取决于该国是否获得了在该类产品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
技术领先的国家出口其领先产品,但随着技术的扩散和技术差距的缩小,其出口会逐渐减少。
技术差距对竞争优势无疑十分重要,但该理论未能解释技术差距为什么会出现,什么国家会获得技术领先的优势。
产品周期理论也是超越比较利益理论的一个重要尝试。
产品周期理论认为,美国的许多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是美国国内对先进产品的需求比其他国家领先,这使美国企业能率先开发新产品,并在产业发展早期阶段出口该新产品,然后随着国外需求的增加,生产向海外转移,最后随着技术的扩散及外国低成本企业的进入,美国从该新产品的出口国变成进口国。
产品周期理论从动态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内市场对创新的影响,但它仍留下许多问题未能解答:为什么一些国家的某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很小或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仍能成为世界领先者?为什么许多国家的产业并没有象该理论预测的那样失去竞争优势?由于上述理论的缺陷,经济学家们感到需要有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来解释经济领域面临的新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著名教授M・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较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缺。
由于该理论在世界上的广泛影响,也由于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的实用意义,了解该理论、研究该理论无疑十分必要。
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又是由四组因素决定的。
它们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与相关产业、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这四组因素的每一组都可单独发生作用,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
四组因素结合成一个体系,共同作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见下图)。
因此,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组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
下面就波特对这四组决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给予概括介绍。
(一)要素条件要素是指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
它们包括劳动力、可耕地、自然资源、资本和基础设施。
要素可以归为下列几大类:1.人力资源:人员(包括管理人员)的成本、技能和数量。
人力资源又可以进一步分成无数的小类,如电气工程师、软件运用人员、工具生产工等。
2.物质资源:一个国家有多少土地、水资源、矿藏、森林、渔场,它们的质量如何?成本有多高?其气候条件、区位、地理规模怎么样?3.知识资源。
它包括一个国家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市场知识。
知识资源存在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统计部门、工商文献、科学文献、市场调查报告等机构和资料之中。
4.资本资源。
支持产业的资本数量有多大?成本有多高?资本不是同质的,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无担保借债、“垃圾”债券、风险资金等。
每一种资本的使用条件都是不同的。
一国的资本总存量及利用方式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储蓄率和资本市场结构。
5.基础设施。
它包括运输系统、通讯系统、保健系统等。
这些设施质量如何?成本如何?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对某一产业十分重要的某类低成本要素禀赋或独特的高质量要素禀赋,该国的公司就有可能在该产业获得竞争优势。
比如新加坡处于日本和中东之间的重要贸易航线上,从而使它成为轮船修理中心。
瑞士人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优势(瑞士有德语地区、法语地区和意大利语地区),从而使它在国际金融、贸易等方面十分成功。
要素可分成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专门要素和一般要素。
初级要素是被动继承的。
它们的产生需要较少的或不那么复杂的私人投资和社会投资。
比如自然资源、气候、简单劳动力。
初级要素的作用不能过份夸大。
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初级要素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初级要素的来源广泛,靠初级要素获得的竞争优势难以持久。
而高级要素才是竞争优势的长远来源。
高级要素往往需要长期地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投资才能得到。
要创造高级要素,创造机构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因此高级要素资源相对稀缺,在全球市场上较难获得。
高级要素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美国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乃至在医疗电子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成功,得益于美国在该领域独特的技术人才和科学家。
日本在家电、汽车等产业的竞争优势,得益于其大批的工程师。
同样,专业化要素比一般要素更重要。
一般要素是一些适用范围广泛的要素,如公路系统,受过大学教育的雇员等。
专业要素则是指专门领域的专业人才,特殊的基础设施,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掌握光学技术的研究所,专门处理化学药品的港口等。
越是高级的要素越可能是专门要素。
专门要素比一般要素更能为国家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因为一般要素提供的仅是基本类型的竞争优势,它们的供给在许多国家都能得到,更容易被取代、被绕开或失去作用。
而专门要素不但需要更专一的、更具风险性的投资才能得到,而且往往还需要有广大的一般要素作为其基础,它在更复杂或更具专有性质的生产中必不可缺,尤其是在高精尖的竞争领域。
(二)国内需求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影响是通过国内买主的结构和买主的性质实现的。
不同的国内需求使公司对买方需求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并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国内需求给当地公司及早提供需求信号或给当地公司施加压力要它们比国外竞争者更快创新,提供更先进的产品的产业或产业部门,国家最可能获得竞争优势。
国内市场有三个特征对国家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分隔的需求结构。
在大多数产业,需求都是分隔的。
比如在商用飞机市场上,不同的航线对不同大小、不同档次的飞机的需求就不一样。
一部分市场比其他部分更具全球性。
如果全球性部分代表了国内需求很大的部分,但在其他国家却占它们需求的较小部分,那么这个国家的公司就有可能在这部分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因为它们往往最先引起公司注意,公司最早针对它们确定发展目标。
2.老练的、挑剔的买主。
比分隔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国内买主的特征。
如果国内买主是世界上对产品和服务最老练、最挑剔的买主,那么一个国家的公司便可能获得竞争优势。
由于国内买主同公司在地理、文化上的接近,他们最容易使公司看到最新的、最高层次的买方需求。
如果买方是公司,则可能与生产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
此外,讲究、挑剔的买主往往会给国内公司施加压力,使它们在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方面都建立起高标准。
3.前瞻性的买方需求。
如果一国的买方需求比其他国家领先,则一国的公司也能获得竞争优势,因为国内领先需求使公司先意识到国际需求的到来。
国内领先的需求不仅对新产品重要,而且对公司自身不断升级换代也很重要。
国内领先的需求还往往使公司的新产品更容易在国内找到市场,从而使公司的新产品得到发展的机会。
最突出的例子是日本的节能型汽车。
由于日本是能源缺乏的国家,因此对节能型汽车的需求比世界其他国家领先,这使得日本汽车在世界能源危机发生后能迅速占领美国市场。
国内独立的买主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需求的规模以及市场饱和的时间也会对一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国内众多的独立买主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多的需求信息,减少公司的风险;国内市场的迅速增长可以鼓励公司更快采用新技术,更大规模地对设备进行投资;国内需求规模大则可能使公司获得规模效益;而国内市场的早期饱和则会迫使公司提前向海外扩张,占领国际市场。
国内需求的重要性是外国的需求取代不了的,因为产品的开发、试验和批准的人员基本上都在国内。
因此公司对国内需求的压力比对国外需求的压力感觉更强烈。
公司经理们的自尊心、荣誉感也更容易迫使他们满足国内需求。
因此来自国内市场的需求信息常在公司的决策中占支配地位。
一件产品的根本设计几乎总是反映国内市场的需求。
(三)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产业和相关产业。
日本的机床生产商是世界第一流的,它们的成功靠的是日本国内第一流的数控系统、马达和其他部件供应商。
瑞典的轴承、切割工具等钢制品在世界领先,靠的是本国特殊钢的优势。
支持性产业以下列几种方法为下游产业创造竞争优势: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早地、迅速地为国内公司提供最低成本的投入;不断地与下游产业合作;促进下游产业的创新。
世界第一流的供应商往往帮助公司看到利用新技术的新方法、新机会,让公司最快地得到新信息、新见解以及供应商的新创产品。
有竞争力的供应商还充当把信息和创新从一个公司传递到另一个公司的渠道,从而使整个行业的创新速度加快。
相关产业是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