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试题(6.9)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忏悔ān 矜持jĪn 执著ù 服侍ìB魂魄ò 涉足è 萋萋qī 枯槐ĭC亵玩è 案牍dú 休憩qì 祈祷qíD撵ăn 修葺ró 累赘í 商酌ó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颠沛流离以身作则悲天闵人如是重负B微不足道大庭广众诲人不倦浩浩荡荡C深恶痛决不以为然目不窥园群蚁排衙D契而不舍慷慨淋漓血气方刚祸不单行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五一假期,我们徜徉在凤城河风景区,领略自然之美,品味人文之趣,真是怡然自得。
B.“胡瑗读书节”活动中,语文名师就如何有效阅读的话题说长道短,同学们深感受益匪浅。
C.近期,微信朋友圈中流行的一篇文章《素颜泰州》,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泰州的众多美食。
D.泰州老行当展馆里的游人摩肩接踵,大家饶有兴味地观赏着那些承载着儿时记忆的物品。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A. 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山更青,水更碧。
B. 长沙市计划三年建设大约600余座公园,成为“千园之城”。
C. 随着城市街头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而且环保、经济。
D. 烈士公园的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蔟,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4.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时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B. ①③②⑤④C.①②③⑤④ D .①③④②⑤3.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2分)1)真正懂得生活(奥秘秘诀真谛)的人往往明了:身在何处并不重要,心在何处则决定了生活的意义有多深远和广阔。
(2)在同样的环境下,人们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虽年富力强,却整日(碌碌无为无所事事麻木不仁);有的人虽已至暮年,却依然壮心不已。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4分)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所代表的生命状态也不相同:春天(1),,;夏天骄阳似火,蛙鸣虫唱,是生命的张扬;秋天(2),,;冬天落雪无声,闲云舒卷,是生命的恬静。
6、走进名著(4分)依据下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他越着急便越自苦,吃喝越没规则。
他以为自己是铁作的,可是敢情他也会病。
病了,他舍不得钱去买药,自己硬挺着;结果,病越来越重,不但得买药,而且得一气儿休息好几天。
这些个困难,使他更咬牙努力,可是买车的钱数一点不因此而加快的凑足。
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自从有了这辆车,她的生活过的越来越起劲儿了。
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
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
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1)你上文段节选自名著《》,作者是。
(2分)(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2分)答:7、综合性学习(8分)23.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
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8分)(1)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3分)【材料一】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
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来源]【材料二】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
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
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
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材料三】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答:(2)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关键词,例如“陪伴”“选择”“第一次”等,请你依照示例也确定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再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
(3分)示例:关键词:母爱课文题目:《金色花》理由:母爱足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泰戈尔的《金色花》以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关键词:课文题目:理由(3)《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朗读经典美文。
对于嘉宾的朗读水平,网友们褒贬不一,请你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分)网友跟帖:个别嘉宾读音不准,吐字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你的跟帖:8、古诗文默写(1)此夜曲中闻折柳,(2),凭君传语报平安。
(3)浩荡离愁白日斜,,‘’化作春泥更护花。
《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4)《爱莲说》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5)《望岳》中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勇攀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6),独怆然而涕下。
(7、)《游山西村》的颈联是:,二、古诗词鉴赏回顾《已亥杂诗》回答问题诗中以落花为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志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的诗句是:⑵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B.更护花的“花”比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的决心。
C.后两句以落花为比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落红”指落花。
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三,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1) 山门圮于河() (2) 湮于沙上()(3) 如是再啮()20.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2分)(1) 一老河兵闻之()(2) 当求之于上流()2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1分)众服为确论。
2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3分)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23、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四、现代文阅读想起那年读书时谷煜(1)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2)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
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
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
有字,可读,真好。
(3)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
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
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4)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5)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
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6)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
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7)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8)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9)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
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10)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11)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
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
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12)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13)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
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14)怎么办?(15)偷呗。
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
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
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
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16)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
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
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17)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