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清肺汤治验三则
更新日期:2009-03-30 点击:
植剑云
关键词养阴清肺汤;咽痛;咳嗽;咯血;治疗应用
养阴清肺汤出自《重楼玉钥》,由生地黄、麦冬、玄参、贝母、牡丹皮、薄荷、白芍、甘草等药组成,具有养阴清肺解毒之功能,主治阴虚白喉。
笔者以本方为基础加减辨证治疗咽痛、咳嗽、咯血等症,收效颇好,现介绍如下。
1 咽痛
患者,男,20岁,1995年8月12日初诊。
患者一周前不慎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咽痛,自服速效伤风胶囊等,寒热消失,但咽痛日甚,咽喉有灼热感,干咳无痰,口干,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查:咽部粘膜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
证属阴虚火旺,治以养阴清肺,生津润燥。
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麦冬15g 生地黄15g 玄参15g
石斛15g 木蝴蝶9g 射干9g
赤芍10g 牡丹皮10g 甘草6g
重楼9g 牡蛎30g(先煎)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2剂后,咽喉疼痛减轻,仍有灼热感,口干。
守原方加黄芩,猫爪草各10g。
每日1剂,水煎服。
连服3剂,咽痛消除,诸症消失。
按:咽喉为肺之门户。
外感风热,日久不愈,肺阴耗损,虚火上炎,热结咽喉,则咽痛;津液被灼,则口干,咽喉灼热感。
以麦冬、生地黄、玄参、石斛养阴润燥;黄芩、重楼、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木蝴蝶、射干清利咽喉;佐以牡蛎、猫爪草化痰软坚散结,共奏养阴清肺、生津润燥,软坚散结之功。
2 咳嗽
患者,女,50岁,1997年4月12日初诊。
患者咳嗽、干咳无痰反复1个月。
自述1个
月前不慎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全身骨节 痛等,自服强力银翘片、
麦迪霉素片等,热退、头身疼痛渐除,但咳嗽未愈。
症见:干咳,入夜尤甚,咳时无痰,胸闷不适,口干舌燥,纳差,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属阴虚肺燥,治以养阴润肺,宁嗽止咳。
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味:
麦冬15g 玄参15g 白芍15g
桑白皮15g 生地黄12g 牡丹皮12g
紫菀12g 知母10g 黄芩10g
薄荷10g 川贝母10g 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3剂后,干咳、胸闷减轻,但咽喉仍有干燥之感,应以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兼用宁肺止咳之品,守原方加沙参、百部各10g,再服6剂后,食欲增加,咽干、口渴、胸闷等症消除而痊愈。
按:阴虚内燥,肺失滋润,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为本证的主要病机。
阴虚肺燥,故干咳无痰,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故以麦冬、生地黄、玄参、沙参、百合滋阴润燥;知母、黄芩、牡丹皮清热宣肺;紫菀、桑白皮、百部、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共奏养阴润肺,宁嗽止咳之效。
3 咯血
患者,男,65岁,1998年3月10日初诊。
患者因咳嗽咳痰反复2年,加重伴咯血4天而来就诊。
自述2年来因咳嗽咳痰、咯血,在我院住院2次,经多项检查诊断为浸润型肺结
核。
用过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和中药等。
诊见:消瘦、潮热、盗汗,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色鲜红,咯血量每日约80~100ml,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乏津,脉细数。
证属阴虚火旺,治以滋阴润肺,凉血止血。
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麦冬15g 玄参15g 白芍15g
鱼腥草15g 百部12g 侧柏叶12g
仙鹤草12g 生地黄10g 浙贝母10g
地骨皮10g 白及10g 甘草6g
山栀子炭12g 牡蛎30g(先煎)
每日1剂,水煎服。
服2剂后,咳嗽减轻,咯血减少。
守原方加重楼9g,藕节12g,又服4剂后,咯血渐止,诸恙悉平。
继以养阴润肺之品以资巩固,并嘱按时复查。
按:本例痨虫蚀肺,肺阴受伤,肺失清肃,久咳则肺络损伤,血液不循脉道而外溢,故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舌红,苔薄黄乏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以百部、麦冬、贝母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生地黄、玄参、白芍养阴清热凉血;地骨皮、牡蛎滋阴清热止汗;鱼腥草、重楼清热;侧柏叶,山栀子炭、仙鹤草、藕节凉血止血;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咯血能止。
作者单位:植剑云(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542800 广西贺州市八步镇西约街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