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概论 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5
(三)反复医疗实践的印证与反证 从治疗效应可印证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例:脾胃虚弱的
病人,出现消化功能不正常,表现为肢倦乏力,食减纳呆,脘腹胀满, 形体消瘦,肌肉不实等,予调理脾胃之药,则诸证减轻或消除,因此, 推论出脾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等生理功能;许多眼疾,从肝着手 治疗而愈,推导出“肝开窍于目”;通过使用补肾中药,可以促进骨 折的愈合,由此反证出“肾主骨”。
11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毛脉合精”、“输精于皮毛”以 及“阴阳相随,外内相灌,如环无端”等。此外,《内经》、《难经》 等著作,对有些脏腑的大小、长短、容积、重量等也记载有具体的数 字。
12
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许多医家对解剖学都做出了贡献,如 晋代皇甫谧的《甲乙经》、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宋代王惟一的 针灸铜人、南宋宋慈的《洗冤录》以及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等。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解剖学知识尽管还比较粗浅,但古代的解 剖学知识对藏象学说的形成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4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5
藏象的概念内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 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 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8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9
(一)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古代的解剖学,对藏象学说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解剖生 理学的发源较早,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早在公元前1400年前已 有“耳”、“目”、“口”、“鼻”、“首”等多种人体器官的名称。 《内经》对解剖人体,观察脏腑,更有详细的记载。
16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参见“整体观念”)
17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18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 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10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 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 之多少……皆有大数”(《灵枢·经水》)特别是《内经》对血液循环 的认识,尤为可贵,不仅论述了血液的生成、性质、功能以及造血、贮 血器官,而且对血液循环的来源、经过脏器的部位、速率等均作了详细 的描述。
13
(二)长期以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由于古代解剖知识的局限,使古医家将大部分注意力投放到对人体 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从而使脏象的内涵日渐丰满。
14
例:日常生活中常可见到身体虚弱的人易于受到外邪的侵袭,出 现畏风怕冷,出汗等症状,从而认识到这是因为人体的卫气不足,不能 防御外邪所致;从皮肤受凉而感冒,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从 而认识到皮毛、鼻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再如,当人思虑过度时, 常会食欲减退,若强以进食,又感脘胀不舒。由此,古人将情志活动的 “思”与脾的生理功能相联系。
藏
象
概
论
1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 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 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6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 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
7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 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 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 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 分析而获得。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