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二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二课时导学案

《屈原列传》(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
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加点字
其.后秦欲伐齐()厚币.委质事楚()
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时秦昭王与楚婚.()亡.走赵,赵不内.()
冀.幸君之一.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2.找出下面句子中词类活用并解释
1)厚币委质事楚() 2)亡国破家相随属()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身客死于秦() 6)秦虎狼之国()
7)时秦昭王与楚婚()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大破楚师于丹、淅()战于蓝田()秦,虎狼之国()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合作探究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讨论归纳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第四段: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第五段:④复释张仪
第六段:⑤诸侯击楚
第七段: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

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说明屈原与楚国命运紧密相连。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

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明确: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
屈原:见绌见迁,心系怀王
楚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检测评价
翻译下列语句: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

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

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