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

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

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指对犯罪的认定和追
究刑事责任,必须主客观相一致。

认定一个人的行为
是否犯罪,应该是主观上有罪过,客观上有危害行为,并
且必须是这种主观上的罪过和客观上的危害行为和结果
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主观上的罪过是危害社会的行
为和结果的原因,而这个行为必须是主观上的罪过的必
然结果。

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和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
的统一,是构成犯罪的基本标志。

刑事责任原则的哲学依据在刑法发展史上是不尽相
同的。

唯心主义的天定论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既不
决定于教育和文化水平,也不决定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
而是决定于自身。

一个人犯罪,正是由于他自己身上有
“邪恶的意念”,责任全在罪犯自身。

这种理论,不承认存
在决定意识,看不到意志、意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而
是反科学的。

机械唯物主义的决定论认为,人的意识和意
志是完全受客观世界支配的,毫无自由可言,人的犯罪是
客观必然性决定的,与主观意志无关。

追究罪犯的责任不
因为有意志自由,而是为了防卫社会。

这种主张也是不科
学的。

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
受因果性支配的。

作为客观世界组成部分的人类,同样受
因果性的制约。

人的意识和意志作为心理现象,是由客观
现实决定的,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而人的行为,包括犯
罪行为,则是由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是意识和意志的
客观化的外部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既与唯心主义
的天定论划清了界线,强调客观现实对人的意识、意志的
决定作用;又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划清了界线,承认
人能够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指出人有相对的意志自由。


的犯罪意识、意志是社会上犯罪现象、毒素所决定的,但
是否走犯罪道路,则是人们意识和意志的选择。

可见人的
意识、意志是有自觉能动性的。

相对的意志自由是人的行
为的直接决定者、支配者。

人的行为是个人意识自由选择
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一个人选择了犯罪道路,形成了犯罪
意识,实施了犯罪行为,他就必然要承担刑事责任。

这就
是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
据。

正如恩格斯所讲:“如果不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
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
法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2—153页)。

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刑法的
内在生命,是刑事立法、司法的一条贯彻始终的中心线。

坚持这一原则,有助于理解社会主义刑法体系,防止以偏
概全、唯行为论、唯后果论、唯手段论等错误的发生,克服
主观归罪和客观归罪。

我国刑法在总则、分则和刑罚上都
贯彻和体现了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对犯罪、故意、过失、意外事件、责任年龄、责任能力和正当防卫等的规定,对刑罚中从重、从轻、减轻等情节的规定等,都体现了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