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考数学知识点专题分类复习:第41讲几何图形折叠问题
中考数学知识点专题分类复习:第41讲几何图形折叠问题
又∠CED′=60°,∴∠AED=
=60°.
故选 A. 分析:根据折叠前后对应部分相等得∠AED′=∠AED,再由已知求解.图形的折叠实际上 相当于把折叠部分沿着折痕所在直线作轴对称,所以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三角形, 重合的部分就是对应量.
3. (2016·四川南充) 如图,对折矩形纸片 ABCD,使 AB 与 DC 重合得到折痕 EF,将纸 片展平;再一次折叠,使点 D 落到 EF 上点 G 处,并使折痕经过点 A,展平纸片后∠DAG 的大小为( )
【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圆周角定理.
【分析】过 A 作关于直线 MN 的对称点 A′,连接 A′B,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 A′B 即为
PA+PB 的最小值,由对称的性质可知 =
,再由圆周角定理可求出∠A′ON 的度数,
再由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解答】解:过 A 作关于直线 MN 的对称点 A′,连接 A′B,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 A′B 即为
中考数学知识点专题分类复习:第 41 讲几何图形的折叠问题
【知识巩固】 折叠型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通过折叠前后图形变换的相互关系来 命题。折叠型问题立意新颖,变幻巧妙,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种题型的解法。 折叠的规律是:折叠部分的图 形,折叠前后,关于折痕成轴对称,两图形全等。 【典例解析】 典例一、三角形中的折叠 (2017 湖 北 襄 阳 )如 图 , 在 △ABC 中 , ∠ ACB=90°, 点 D, E 分 别 在 AC, BC 上 , 且 ∠ CDE=∠B,将△CDE 沿 DE 折叠,点 C 恰好落在 AB 边上的点 F 处.若 AC=8,AB=10, 则 CD 的长为 .
答案:126°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解析: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折叠,剪开,把相关字母标上,易得∠ODC 和∠DOC 的度 数,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OCD 的度数.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够理解所求的角是 五角星的哪个角,解题时可以结合正五边形的性质解决.
解答:解:展开如图: ∵∠COD=360°÷10=36°,∠ODC=36°÷2=18°, ∴∠OCD=180°﹣36°﹣18°=126°. 故选 C.
∴点 D 的坐标为( ,
).
故选:A.
典例三、圆中的折叠
(2016·山东省德州市·4 分)如图,半径为 1 的半圆形纸片,按如图方式折叠,使对折后半 圆弧的中点 M 与圆心 O 重合,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
【考点】扇形面积的计算;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连接 OM 交 AB 于点 C,连接 OA、OB,根据题意 OM⊥AB 且 OC=MC=,继而
2. 将矩形 ABCD 沿 AE 折叠,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形,已知∠CED′=60°,则∠AED 的大小 是( )
A.60° 答案:A
B.50° C.75°
D.55°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解析: 解答:解:∵∠AED′是△AED 沿 AE 折叠而得,∴∠AED′=∠AED. 又∵∠DEC=180°,即∠AED′+∠AED+∠CED′=180°,
【变式训练】 如图,已知△ABC 中,AC=BC,点 D、E 分别在边 AB、BC 上,把△BDE 沿直线 DE 翻 折,使点 B 落在 B'处,DB'、EB'分别交 AC 于点 F、G,若∠ADF=66°,则∠EGC 的度数 为 66° .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由翻折变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B=∠A,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 理以及对顶角相等得出∠B′GF=∠ADF 即可. 【解答】解:由翻折变换的性质得:∠B′=∠B, ∵AC=BC, ∴∠A=∠B,
求出∠AOC=60°、AB=2AC= 形 ABM 计算可得答案.
,然后根据 S 弓形 ABM=S 扇形 OAB﹣S△AOB、S 阴影=S 半圆﹣2S 弓接 OA、OB,
由题意知,OM⊥AB,且 OC=MC=, 在 RT△AOC 中,∵OA=1,OC=,
) C.(
, ) D.( ,3﹣
)
【考点】PB:翻折变换(折叠问题);D5:坐标与图形性质;LB:矩形的性质. 【分析】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结合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对应线段长,进而得出 D 点坐 标. 【解答】解:∵四边形 AOBC 是矩形,∠ABO=30°,点 B 的坐标为(0,3 ), ∴AC=OB=3 ,∠CAB=30°,
A.30°
B.45°
C.60°
D.75°
【分析】直接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2=∠4,再利用平行线的
性质得出∠1=∠2=∠3,进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如图所示:由题意可得:∠1=∠2,AN=MN,∠MGA=90°,
则 NG=AM,故 AN=NG,
则∠2=∠4,
PA+PB 的最小值,
连接 OB,OA′,AA′,
∵AA′关于直线 MN 对称,
∴=
,
∵∠AMN=40°,
∴∠A′ON=80°,∠BON=40°,
∴∠A′OB=120°,
过 O 作 OQ⊥A′B 于 Q,
在 Rt△A′OQ 中,OA′=2,
∴A′B=2A′Q=2 ,
即 PA+PB 的最小值 2 .
故答案为:2 .
∴AF=BF,即 F 是 AB 的中点, ∴Rt△ABC 中,CF= AB=5, 由 D,C,E,F 四点共圆,可得∠DFC=∠DEC, 由∠CDE=∠B,可得∠DEC=∠A, ∴∠DFC=∠A, 又∵∠DCF=∠FCA, ∴△CDF∽△CFA, ∴CF2=CD×CA,即 52=CD×8, ∴CD= , 故答案为: .
【考点】PB:翻折变换(折叠问题);KQ:勾股定理. 【分析】根据 D,C,E,F 四点共圆,可得∠CDE=∠CFE=∠B,再根据 CE=FE,可得∠ CFE=∠FCE,进而根据∠B=∠FCE,得出 CF=BF,同理可得 CF=AF,由此可得 F 是 AB 的中点,求得 CF= AB=5,再判定△CDF∽△CFA,得到 CF2=CD×CA,进而得出 CD 的 长. 【解答】解:由折叠可得,∠DCE=∠DFE=90°, ∴D,C,E,F 四点共圆, ∴∠CDE=∠CFE=∠B, 又∵CE=FE, ∴∠CFE=∠FCE, ∴∠B=∠FCE, ∴CF=BF, 同理可得,CF=AF,
典例七、折叠在几何图形中的综合应用 (2016·四川攀枝花) 如图,正方形纸片 ABCD 中,对角线 AC、BD 交于点 O,折叠正方 形纸片 ABCD,使 AD 落在 BD 上,点 A 恰好与 BD 上的点 F 重合,展开后折痕 DE 分别 交 AB、AC 于点 E、G,连结 GF,给出下列结论:①∠ADG=22.5°;②tan∠AED=2;③ S△AGD=S△OGD;④四边形 AEFG 是菱形;⑤BE=2OG;⑥若 S△OGF=1,则正方形 ABCD 的 面积是 6+4 ,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为( )
∴AH=
=
=,
故答案为 . 【变式训练】 (2017 内江)如图,在矩形 AOBC 中,O 为坐标原点,OA、OB 分别在 x 轴、y 轴上,点 B 的坐标为(0,3 ),∠ABO=30°,将△ABC 沿 AB 所在直线对折后,点 C 落在点 D 处,则点 D 的坐标为( )
A.( ,
) B.(2,
A.2 B.3 C.4 D.5 【考点】四边形综合题. 【分析】①由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可得∠GAD=∠ADO=45°,又由折叠的性质,可求 得∠ADG 的度数; ②由 AE=EF<BE,可得 AD>2AE; ③由 AG=GF>OG,可得△AGD 的面积>△OGD 的面积; ④由折叠的性质与平行线的性质,易得△EFG 是等腰三角形,即可证得 AE=GF; ⑤易证得四边形 AEFG 是菱形,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 BE=2OG; ⑥根据四边形 AEFG 是菱形可知 AB∥GF,AB=GF,再由∠BAO=45°,∠GOF=90°可得出 △OGF 时等腰直角三角形,由 S△OGF=1 求出 GF 的长,进而可得出 BE 及 AE 的长,利用正 方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GAD=∠ADO=45°,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DG= ∠ADO=22.5°, 故①正确.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E=EF,∠EFD=∠EAD=90°, ∴AE=EF<BE, ∴AE< AB,
【考点】PB:翻折变换(折叠问题);LB:矩形的性质. 【 分 析 】 如 图 3 中 , 连 接 AH. 由 题 意 可 知 在 Rt△AEH 中 , AE=AD=3,
EH=EF﹣HF=3﹣2=1,根据 AH=
,计算即可.
【解答】解:如图 3 中,连接 AH.
由题意可知在 Rt△AEH 中,AE=AD=3,EH=EF﹣HF=3﹣2=1,
∴ OG2=1,解得 OG= ,
∴BE=2OG=2 ,GF=
=
=2,
∴AE=GF=2, ∴AB=BE+AE=2 +2, ∴S 正方形 ABCD=AB2=(2 +2)2=12+8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①④⑤. 故选 B. 【变式训练】
,故⑥错误.
【能力检测】 1. 如图,一张矩形纸片沿 AB 对折,以 AB 中点 O 为顶点将平角五等分,并沿五等分的折 线折叠,再沿 CD 剪开,使展开后为正五角星(正五边形对角线所构成的图形),则∠OCD 等于_________.
∴cos∠AOC= =,AC=
=
∴∠AOC=60°,AB=2AC= , ∴∠AOB=2∠AOC=120°, 则 S 弓形 ABM=S 扇形 OAB﹣S△AOB
=
﹣× ×
=﹣ , S 阴影=S 半圆﹣2S 弓形 ABM =π×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