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刺梨栽培技术

金刺梨栽培技术

金刺梨栽培技术
(一)育苗繁殖技术
"金刺梨"的枝条易产生不定根,根易形成不定芽,可采用扦插、分株和压条等繁殖育苗,一般采用扦插育苗。

1、扦插繁殖
扦插,春、夏、秋均可进行,以秋插较多。

(1)苗床准备。

选背风稍阴、土壤肥沃、有浇灌条件的沙壤土做苗床,深翻,施足底肥(每平方施用4—5公斤腐熟农家肥、60-70克复混肥),耙平,做宽1米、长度不限的苗床,浇足水覆盖地膜待扦插。

或者过筛黄壤沙质细土,每平方施用4—5公斤腐熟农家肥、60-70克复混肥充分拌匀,铺设于苗床或装入营养袋备用。

(2)扦插育苗。

秋季全封闭保湿扦插成苗率高,其具体做法是,于10—11月从已经结果的优良母树上剪取已木质化的当年生发育充实、无病虫害、径粗0.4—0.6厘米的枝条,剪除顶梢幼嫩部分不用,然后,剪成长10厘米的插条,插条保证有3个以上芽节,下切口在近节下0.2厘米处,切成斜面。

每50根1捆,用生根粉溶液,浸蘸下切口斜面30秒钟,取出晾干后扦插。

在整好的苗床上,按7-12厘米×5—7厘米划线打点扦插或插入营养袋,每亩可扦插60000—130000株,可装营养袋150000袋左右。

插时,先用1根小木棒在预先铺好薄膜的苗床上打引孔,再将枝条的2/3长度插于孔内,要求有1个芽节露出床面或营养袋。

插后随即踩紧、压实土壤,浇一次透水,冬季,床面加盖塑料拱棚增温保湿。

到春季3-4月,气温开始回升,高温天气要注意揭膜通风,开始炼苗,并及时进行人工除草,进行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

可用100
千克水兑3—5千克尿素追施至秋季,追施2-3次。

同时,注意观察苗床土壤缺水现白及时浇水,出现病虫害及时加强防治。

次年秋冬季即可出圃定植。

2、组织培养
选用优良单株上的茎尖进行培养,将采集来的茎尖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75%酒精浸泡半分钟,后用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6—10分钟,或用0.1%的升汞溶液浸泡3—5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剪去药液接触过的伤口,保留茎尖0.5—1厘米,插入灭菌后的MS培养基上培养。

在温度25±3℃、湿度60%—80%、光照强度2000—3000勒克斯、光照时间12±2小时的培养室条件下培养。

茎尖插到培养基中培养30天左右开始生根,试管苗的根为1—14条,成放射状分布,开始为白色,后逐渐老化变黄,最后变为灰褐色。

生根后的茎尖,成为一株完整的试管苗。

当试管苗高1.5—3厘米,根长至1.5厘米以上进行第一次移栽。

此次移栽是把适合移栽的试管苗假植到装有珍珠岩粉的小钵内,立即浇水后把小钵移入塑料小拱棚内假植10—15天。

然后再把珍珠岩粉小钵内的组培苗移栽到铺有经过消毒的腐植土厢床上,浇透水,置于塑料小拱棚内培育10天左右,即可去掉小拱棚,此时要注意厢床的水分管理,晴天阳光过强要用遮阳网遮荫。

经过1个月培养,组培苗就可以移栽到苗圃中去。

以3—6月和9—11月移栽到露地苗圃最好,移栽成活率高。

(二)栽培管理技术
1、建园定植
种植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为好,土质粘重、易积水、多潮湿的地方不宜种植。

选择山地或丘陵地作为园地时,应整水平梯带,或者修建排水沟,沿等高线种植,以免水土流失。

在整好的地上,肥力条件较好的园地,按行距4-4.5米、株距
3—4米挖定植穴,肥力条件一般的按行距3-4米、株距2.5—3米挖定植穴。

定植穴长、宽均为80厘米,深50厘米。

挖坑时,表土与心土分开,回填时将表土回填入坑,并与厩肥或土杂肥20-30公斤、0.5公斤复混肥拌匀,然后再覆盖10厘米厚的细土,继续回填并堆土,堆土高出地面20厘米,以备定植。

一般于11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定植,每亩种植60—90株,每穴栽入壮苗1株。

定植时,在回填好的定植坑中心挖10-15厘米的浅坑,将苗木置于坑中央,整理根系均匀分布,填入细土,再将苗木略向上提,使其根系伸展开,边填土边踩压紧土壤,栽种完毕,浇透定根水,加强管理,以保成活。

2、施肥管理
在春季4—5月大量抽梢时,新梢吸收大量的营养元素,新梢是此时的主要营养库。

在6月初至7月下旬,营养库向果实转移。

这个阶段,果实迅速生长,吸收N、P、K、Ca、Mg等大量营养元素。

因此,在果实迅速发育期充分保证营养供应,对增加“金刺梨”产量和提高果实品质有重要作用。

一般一年施用基肥1次,追肥3次。

基肥在冬季施,一般11月施基肥,有利于吸收补充养分和恢复树势,对翌年春季的花芽分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基肥选用腐熟的有机肥,适当配加一定量的复混肥效果更好,每亩果园施用有机肥1000—1500kg、复混肥40-50公斤。

在2月份抽梢前追施一次,亩施用15-25公斤尿素;在4月花蕾期喷施0.2—0.3%硼砂一次;在6月初和7月初,各追施一次复混肥,每亩施用15-30公斤。

3、园地管理
提倡果肥间作覆盖,种植绿肥,种养结合。

进行坡改梯,修建田间便道、排水沟、蓄水池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以降低夏季的土壤高温和强烈的水分蒸发,增加园地的空气湿度,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

4、整形修剪
适宜树形:纺锤形或者近于自然丛生状的圆头形,要求枝梢自下而上斜生,充分布满空间,互相不交错或过密,内部通风透光。

定植后第一年冬季,选留3—4个不同方向的枝条作为主干枝,其余萌发枝条从基部剪除,第二、三年留中心主干,逐渐去除其余主枝,培育成单主干的纺锤形,在主干上着生6—12个主枝。

修剪时期:以冬剪为主,辅之以生长期的适量疏剪。

修剪方法:疏剪枯枝、病虫枝、过密枝和纤弱枝,尽量多留健壮的1—2年生枝作为结果母枝;对衰老的多年生枝进行重短截,促使其基部萌发抽生强枝并成为新结果母枝。

树冠基部抽生的强旺枝要尽量保留,作为老结果母枝的更新枝。

树冠中下部过于衰老的结果母枝要剪除。

5、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有白粉病、灰霉病,可用腈菌唑1000倍液或多菌灵800倍液防治。

虫害有蚜虫、蛾类、黑刺粉虱、食心虫、蔷薇白轮蚧等,蚜虫、粉虱主要危害新梢、嫩叶,宜用吡虫啉1500倍液或25%抗蚜威3000倍液。

蛾类幼虫用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或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

蔷薇白轮蚧于萌发前喷5度石硫合剂防治。

病虫害防治应重视秋季清园剪除病虫枯枝、病虫果、翻耕土壤、喷撒药物灭菌杀虫。

6、果实采收
在果实完熟、果皮由绿开始转为黄红色时采收。

采收后用木板搓擦或放入竹筐中筛去毛刺,即成商品。

采收时间应选无雨天为好,雨天采收的果实不耐贮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