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检查
29
3.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常用的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血清氨基转氨酶
碱性磷酸酶及同工酶 γ —谷氨酰转移酶 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
30
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GP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 急性病毒性 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 肝炎 等组织中。 慢性病毒性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肝炎 (AST,GOT)主要分布在心 慢性病毒性 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肝炎活动期 肾脏等。 酒精性肝病 〖参考值〗:连续监测法 (37℃)ALT 10-40U/L, 药物性肝炎、 AST 10-40U/L,ALT/AST ≤1. 脂肪肝、肝 癌 • 〖临床意义〗:
26
2.胆红素代谢检查
• A.血清总胆红素(STB)、结合胆红素(CB)、非结合胆红素(UCB) 测定 • 【参考值】STB:3.4-17.1 umol/L;CB0-6.8 umol/L; • UCB:1.7-10.2 umol/L • 【临床意义】(1)判断有无黄疸:STB>17.1 umol/L 可诊断为黄疸; STB 17.1-34.2 umol/L为隐形黄疸;STB>34.2umol/L为显性黄疸 • (2)反应黄疸程度:轻度为STB34.2-171umol/L,中度STB171342umol/L,高度STB>342umol/L • (3)鉴别黄疸类型:CB/STB<20%提示为溶血性黄疸 20% ~ 50%之间为肝细胞性黄疸 >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 结合胆红素测定有助于某些肝胆疾病的早期诊断,肝炎的黄疸前 期、无黄疸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30%~50%患者CB增 加,而STB正常。
2、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differential count,DC) 3.网织红细胞计数 4.血小板计数 5.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3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b)
• 〘参考值〙 •
血红蛋白
红细胞计数
• 成年男性 120-160g/L (4.0-5.5)×10¹²/L
• 成年女性 110-150g/L • 新生儿 170-200g/L (3.5-5.0)×10¹²/L (6.0-7.0)×10¹²/L
成人40 ~ 110U/L 儿童<250U/L
32
血清ALP增高常见原因
肝胆疾病
阻塞性黄疸 胆汁性肝硬 化 肝内胆汁淤 积 占位性病变 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多症 ↑↑↑ ↑↑↑ ↑↑↑ ↑↑ ↑↑
骨骼疾病
纤维性骨 炎 骨肉瘤 佝偻病 骨软化症 骨转移癌 ↑↑↑ ↑↑↑ ↑↑ ↑↑ ↑↑
其它
愈合性 骨折 生长中 儿童 后期妊 娠 ↑ ↑ ↑
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硬 化
↑
↑
甲状旁腺 功能亢进
↑↑
33
2.γ —谷氨酰转移酶( γ -GT,GGT ):
GGT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肝细胞的 毛细胆管一侧和整 个胆管系统,因此当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时,血 清中GGT增高。
硝基苯酚连续监测法(37。C):<50U/L。
34
γ —谷氨酰转移酶临床意义
15
四、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血小板的破坏和消耗亢进 血小板分布异常 2.血小板增多(>400×109/L): 原发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
16
五、红细胞沉降率(ESR)
〘参考值〙 男 0~15mm/ln 女 0~20mm/ln 〘临床意义〙 1.生理性:12岁儿童、月经期、妊娠、 老年人、高原地区 2.病理性:
(1)胆道阻塞性疾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肝癌均可使GGT明 显升高,可达参考值上限的10倍以上。此时GGT、ALP、及 血清胆红素呈平行增加。 (2)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急性肝炎时,GGT呈中等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非 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 病情恶化。 (3)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GGT可呈明显或中度 以上升高(300-1000U/L),ALT和AST仅轻度增高,甚至正 常。酗酒者当其戒酒后GGT可随之下降。 (4)其他: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GGT亦 可轻度增加。
实验室检查
康复科肖丽娟 2015年03月06日
1
实验室检查
• • • • • • • • • 一、血液的一般检查 二、血栓与止血检查 三、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 四、肾功能检查 五、常规生化检查 六、免疫学检查 七、酶学检查 八、尿液检查 九、痰液检查
2
血液的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b)
STP>80g/L或G>35g/L 【临床意义】低蛋白血症和高蛋白血症 1.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增高 见于各种原因的血液浓缩。如急性失水、肾上腺皮 质功能减等。 2.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减低见于肝脏疾病 急性或局限性 肝损害,慢性肝病、A/G比例倒置 STP<60g/L或A<25g/L常出现浮肿及胸腹水
①炎症性:急性细菌炎症、风湿热、慢性感染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肺梗塞 ③恶性肿瘤 ④高球蛋白血症 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时间测定 • 二、凝血因子检测 • 三、纤溶性检测 • 四、口服抗凝药治疗监测
18
出血时间测定(BT)
【参考值】 测定器法:6.9±2.1min,>9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1.血小板明显减少(如ITP); 2.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 3.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DIC; 4.血管壁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5.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潘生丁。
9
●病理性增多
①急性感染:最常见的原因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外伤、烧伤、手术、 心梗、急性溶血 ③急性大出血: ④急性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安眠 药中毒、铅、汞中毒等 ⑤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10
2.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症和缺乏症)
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某些G-杆菌如结核伤 寒、某些原虫如疟疾) ②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粒缺、恶组) ③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同位素、化学/药 物) 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类脂质 沉积病、恶性肿瘤) ⑤其他:SLE、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
4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b)
• 【临床意义】
•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贫血概念及分级) (1)生理性减少: 婴儿、<15岁儿童、中晚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减少:各种原因的贫血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概念) (1)相对性增多:严重吐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 (2)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增多(非造血系统疾病) 胎儿、新生儿、高原居民,心肺疾病 某些肿瘤或肾疾患 ★原发性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 分叶核
百分数(%)
1-5 50-70
绝对值(×109/L)
0.04-0.05 2-7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0.5-5
0-1 20-40
0.02-0.5
0-0.1 0.8-4
单核细胞M
3-8
0.12-0.8
8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 WBC>10×109/L(10000/mm3) 白细胞减少 WBC<4×109/L(4000/mm3) (一)中性粒细胞(N) 在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正常波动;暂时性升高;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期
5
6
2、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成 人 (4~10)×109/L(4000~10000/mm3) 新 生 儿 (15~20)×109/L(15000~20000/mm3) 6个月~2岁 (11~12)×109/L(11000~12000/mm3)
7
五种白细胞的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3)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 〘参考值〙2-4g/L(凝血酶比浊法) 〘临床意义〙增高:糖尿病、急性心梗,急性肾炎,急性 感染及血栓前状态。 减低: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21
纤溶性检测
1)血浆D-二聚体测定 〘参考值〙乳胶凝集法:阴性。ELISA法:<200ug/L
〘临床意义〙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症的重要指标 继发性纤溶症:阳性或增高,见于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恶性 肿瘤等 原发性纤溶症:阴性或不升高 2)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27
溶血性 黄疸
总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CB/STB ↑↑ ↑ ↑↑↑ <20%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
↑↑ ↑↑ ↑↑ 20% ~ 50%
↑↑↑ ↑↑↑ ↑ >50%
28
• B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 【参考值】正常定为阴性 • 【临床意义】阳性:提示血液中CB升高, • 肝细胞性黄疸为阳性,阻塞性黄疸为强阳性;溶血性黄疸为 阴性。
• C.尿胆原检查
• 【参考值】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反应(阳性稀释度在1:20以 下)。定量:0.84-4.2umol/24h尿 • 【临床意义】增高: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发热、心 功能不全、肠梗阻、顽固性便秘等 • 减少: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者,由于 肠道菌群受抑制,使肠道尿胆原生成减少
〘参考值〙阴性 阳性:见于DIC早期、中期。 阴性: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症
22
口服抗凝药治疗监测
国际标准化比值 国际敏感度指数
INR=患者PT /11-13(凝血酶原比值43.6/13=3.33)的ISI次方 〘参考值〙0.8-1.5 〘临床意义〙1)术前两周或术中口服抗凝药,INR为1.5-3.0 2)原发或继发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2.0-3.0 3)活动性静脉血栓、复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 INR为2.0-4.0 4)动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心脏换瓣术后,INR为 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