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养护与管理

道路养护与管理


本章小结
• 为做好道路养护的技术管理工作,提高道路养护技术和服务水 平,必须对道路的使用质量进行调查和评定,以确定其相应的养护维 修方法和评价其养护的水平,路面的使用性能包括功能、结构和安全 三方面,沥青路面的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用路表回弹弯沉值评价、路面 结构损坏状况PCI用路面状况指数评价、路面行驶质量用行驶质量指 数RQI评价。
• Ⅰ等: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支路中的广场、商业繁华街道、重 要生产区、外事活动及游览路线; • Ⅱ等:次干路及支路中的商业街道、步行街、区间联络线、重点地区 或重点企事业所在地; • Ⅲ等:支路、社区及工业区的连接主次干路的支路。 • 3. 城市道路养护工程分类 • 道路养护工程应根据其工程性质、技术状况、工程规模、工程量等内 容分为保养小修、中修工程、大修工程和改扩建工程四类。具体划分 规定如下: • (1)保养小修——为保持道路功能和设施完好所进行的日常保养。 对路面轻微损坏的零星修补,其工程数量不宜大于400m2。 • (2)中修工程——对一般性磨损和局部损坏进行定期的维修工程。 以恢复道路原有技术状况,其工程数量宜大于400m2,且不宜超过 8000m2。 • (3)大修工程——对道路的较大损坏进行的全面综合维修、加固, 以恢复到原设计标准或进行局部改善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工程,其 工程数量宜大于8000m2或含基础施工的工程宜大于5000m2。 • (4)改扩建工程——对道路及其设施不适应交通量及载重要求而需 要提高技术等级和提高通行能力的工程。 • 道路养护应结合城市的养护技术水平,根据道路不同的技术状况应进 行预防性养护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恢复磨耗层的功能、提高抗滑能 力、早期出现的裂缝处理等。要经常保持道路各部位技术状况良好, 及时处理破损,提高道路设施的完好率,确定合理的养护周期。城市 道路养护修理要做到快速优质。
16
道路养护与管理
• • • •
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结构: 1.道路养护的分级、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内容。 2.理解道路使用质量评定的具体指标。 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 道路使用质量评定的具体指标
• 16.1 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的任务 • 城市道路养护是城市道路管理的重要环节。道路养护质量的优劣, 直接影响着交通安全、行车顺畅和运输效率,还涉及到道路的使用年 限,以及城市的市容环境。 • 1. 道路养护的任务和目的 • 道路养护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遵循“全面规 划,建养并重,协调发展;加强养护,积极改善,科学管理;提高质 量,保障畅通”的指导方针。经常保持道路完好、平整、畅通、整洁、 美观、及时修复损坏部分,周期性进行大中修,逐步改善技术状况, 提高道路的使用质量和抗灾能力。 道路养护的基本任务是: • (1)经常保持道路的完好状态,及时修复损坏部分,保证行车安全、 舒适、畅通,以提高运输经济效益。 • (2)采取正确的技术措施,提高工作质量,延长道路的使用年限, 以节省资金。 • (3)对原有技术标准过低的路线和构造物以及沿线设施进行分期改 善和增建,逐步提高道路的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 • 2.养护的范围及等级划分 • 道路的养护应包括道路设施的检测评定、养护工程和档案资料。道路 设施应包括车行道、人行道、路基、停车场、广场、分隔带及其它附 属设施。 • 城市道路应分类、分等养护。按照各类道路在城市中的重要性,本着 保证重点,养好一般的原则,将道路分为三等养护:
• 为了使各路段的损坏状况或程度可以进行定量比较,需采用一项综合评价指 标,把这三 • 方面的状况和影响综合起来。通常采用扣分法。选择一项损坏状况度量指标, 例如选择路面状况指数PCI,以百分制计量。对于不同的损坏类型、严重程 度和范围规定不同的扣分值,按路段的损坏状况累计其扣分值后,以剩余的 数值表征或评价路面结构的完好程度。再根据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将 道路路面损坏状况分为A、B、C和D四个等级。 • 3.路面行驶质量 • 路面的基本功能是为车辆提供快速、安全、舒适和经济的行驶表面。路 面行驶质量反映路面满足这一基本功能的能力。 • 路面行驶质量的好坏,同路面表面的平整度特性、车辆悬挂系统的振动 特性和人对振动的反应或接受能力三方面因素有关。从路面状况的角度,影 响路面行驶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路面平整度。 • 有多种路面平整度测定方法和仪器。它们可划分为两大类型:①断面类 平整度测定;②反应类平整度测定。断面类的测定方法包括水准测量、梁式 断面仪、惯性断面仪。反应类测定系统是在主车或拖车上安装由传感器和显 示器组成的仪器。反应类平整度测定系统的优点是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可 用于大范围内的路面平整度快速测定。可也存在时间稳定性差、转换性差、 不能给出路表的纵断面等缺点。 • 国际平整度指数(IRI)是一项标准化的平整度指标。它同反应类平整度测定 系统类似,是采用数学模型模拟1/4车(单轮,类似于拖车)以规定速度 (80km/h)行驶在路面上,分析具有特定特征参数的悬挂系在行驶距离内由 于动态反应而产生的累积竖向位移量。分析结果以m/km表示。
• (2)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内容 • 1)清扫行车道与硬路肩上的泥土和杂物。设有中间带、变带车道、爬坡车道、 应急停车带时,其上的泥土和杂物也应清扫干净。 • 2)及时填补或清除水泥混凝土路面各种接缝的填缝料,并应防止泥土、砂石 及其他杂物进入缝内,影响混凝土路面板的正常伸缩。 • 3)经常检查和疏通路基路面的排水设施,防止积水,保护路面不受地面水和 地下水的损害。 • 4)及时清冼和恢复路面各种标线、导向箭头及文字标记,经常保持各种标线、 标记完整无缺、清晰醒目,保持其反射性能。 • 5)及时浇灌、剪修路肩外和中央分隔带内种植的绿化,保持路容整齐、美观。 如有空缺或老化,应适时补植或更新。及时防治病虫害,处理影响视距和路 面稳定的绿化栽植。 • 6)采取合适的材料和相应的措施对路面、路肩和路缘石等的局部损坏进行修 复,以保持路面具备各级道路所要求的使用状态和服务水平。 • 7)路面的损坏较大时,根据路面检查评定结果安排大、中修或专项工程,进 行维修和整治。局部路段路面损坏严重的,应予以翻修,以达到设计标准; 整个路段路面平整度、抗滑能力不足时,可采取罩面、铺筑加铺层以恢复其 表面功能;整个路段路面接缝填缝料失效的,应予以全面更换。 • 8)路面承载能力不足或不适应交通发展要求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加铺、加 宽,以提高承载能力和通行能力。
• 4.行驶质量评价 • 路面行驶质量同路表面的不平整度、车辆的动态响应和人的感受能力三方 面因素有关。对行驶质量的评价可以采用5分评分制。评分小组的成员应 能覆盖对行驶舒适性有不同反应的各类人员。所选择的评分路段,其平整 度和路面类型应能覆盖可能遇到的范围和情况。评分时所乘坐的车辆,应 选择其振动特性具有代表性的试验车。整个评分过程中,采用相同的试验 车和行驶速度。 • 整理各评分路段的测结果后,通过回归分析可建立评价模型。 • 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行驶质量C和D四个等级,。 • .5.路面抗滑性能 .5. • 路面抗滑性能是指车辆轮胎受到制动时沿路面滑移所产生的抗滑力。 通常,抗滑性能被看作是路面的表面特性 。抗滑性能可采用制动距离法、 锁轮拖车法、偏转轮拖车法、摆式仪法等4种方法进行测定。 • 影响路面抗滑性能的因素有路面表面特征(细构造和粗构造)、路 面潮湿程度和行车速度。 • 路表面的细构造是指集料表面的粗糙度,它随车轮的反复磨耗作用 而逐渐被磨光。通常采用石料磨光值(PSV)表征其抗磨光的性能。细构造 在低速(30-50km/h以下)时对路表抗滑性能起决定作用。而高速时起主 要作用的是粗构造。它是由路表外露集料间形成的构造,其功能是使车轮 下的路表水迅速排除,以避免形成水膜。粗构造由构造深度表征其性能。 • 路表面应具有的最低抗滑性能,视道路状况、测定方法和行车速度等条件 而定。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评价应以摆值(BPN)或横向力系数(SFC)表示。根 据BPN或SFC,可将沥青路面抗滑能力分为A、B、C和D四个等级。
• 16.2道路使用质量评定指标 16.2道路使用质量评定指标 • 为做好道路养护的技术管理工作,提高道路养护技术和服务水平,必须对道 路的使用质量进行调查和评定,以确定其相应的养护维修方法和评价其养护 的水平,达到既有效又经济的目的。 • 路面使用性能包括功能、结构和安全三方面。路面功能是指路面为道路 使用者提供的舒适、快捷通行的保障程度;路面结构是指路面的物理状况, 包括路面损坏状况和结构承载能力;路面安全主要是指路面的抗滑能力。 • 1. 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的评定 • 路面结构承载能力是指路面在达到预定的损坏状况之前还能承受的行车 荷载作用次数,或者还能使用的年数。他同损坏状况有着内在联系。在使用 过程中,路面的承载能力逐渐下降,同时损坏逐步发展。承载能力接近于临 界状态时,路面的损坏达严重状态,此时必须采取措施(设置加铺层等)以恢 复或提高其承载能力。 • 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的测定方法分为破损类和无破损类两种。用的较多的是无 破损类测定即通过路表的无破损弯沉测定,估算路面的结构承载能力。根据 沥青路面路表回弹弯沉值,将不同基层类型和交通量等级的沥青路面结构强 度分为足够、临界和不足三个等级。 • 2. 路面结构损坏状况评定 • 路面结构的损坏状况,反映了路面结构在行车和自然因素作用下保持 完整性或完好的程度。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因而,可以通过 平整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路面的损坏状况 。路面结构的损坏状况,应从 损坏类型、损坏严重程度、出现损坏的范围或密度三方面进行描述。综合这 三方面,才能对路面结构的损坏状况做出全面的估计。
• 4.道路路面养护的内容 • (1)沥青路面养护内容 • 沥青路面的养护工作可分为日常巡视与检查、小修保养、中修、大修、改建 和专项养护工程等。 • 1)对沥青路面进行日常巡视与检查,内容包括路面上是否有明显的坑槽、裂 缝、拥包、沉陷、松散、车辙、泛油、波浪、麻面、冻胀、翻浆等病害,其 危害程度及趋势;路面上是否有可能损坏路面或妨碍交通的堆积物等。 • 2)对沥青路面进行小修保养, 内容包括:清扫路面泥土、杂物;排除路面积水、 积雪、积冰、积砂、铺防滑料等;拦水带(路缘石)的刷白、修理;清理边沟、 维修护坡道、培土等修补路面的泛油、拥包、轻微裂缝、横向裂缝、坑槽、 沉陷、波浪、局部网裂、松散、车辙、麻面、啃边等病害。 • 3)沥青路面中修的内容包括:沥青路面整段铺装罩面或封面(稀浆封层);沥青 路面局部严重病害处理;整段更换路缘石、整段维修路肩。 • 4)对路面较大损坏,应根据损坏程度,及时安排大、中修或专项工程,进行 维修和整治;对路面承载能力不足或不适应交通要求的,应根据不同情况进 行补强、加宽或改线,以提高道路等级。如路面的翻修、补强等大修,或因 路面受洪水等自然破坏或人为需要而对路面的专项整治。 • 5)沥青路面的养护应强调重视路面排水。及时修补沥青路面的坑槽和裂缝, 防止地表水渗人基层;对已渗人基层的积水,应设纵横向盲沟排水,地下水 位较高的在排水沟下面设置腹式盲沟;应加强路面排水设施的维修养护,保 持良好的排水功能。减少水对路基路面的危害,确保沥青路面保持完好的技 术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