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导学稿(学生版)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导学稿(学生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学生版)姓名:班别:座号:一、课题: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二、课型分析:本课属于专题复习课(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突出考查百家争鸣出现时代背景和儒、道、法、墨四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新儒学内涵及儒学地位发展变化。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着重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主张和历史影响。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考查时代新背景变化和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影响。

(5)以儒家主流的传统思想对近现中国影响和对当今人们社会价值观塑造的意义。

三、课时安排:单元课(5课时)四、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百家争鸣(背景,儒、道、法、墨四家代表主张,意义P167和P169)【知识拓展一】民本思想与民生问题思考(参详资料P169和171)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

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回答下列问题:(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内容,特点实质,措施,作用。

资料P168—169)(三)宋明理学(理学含义,程朱理学陆王心内容,理学影响。

资料P172—174)(四)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突出时代背景资料P175,明末李贽和明清时期三个代表人物早期民主思想主张资料P172)【解疑】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具有早期民主思想,能否说他们就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指点迷津:他们的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

【自主检测】1.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4.(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5.“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6.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一书中提到“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以下不属于梁启超所说的“雄主之布划”的是( )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汉武帝建立内朝C.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7.西汉时期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这反映了( )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知识拓展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导的原因:①儒家思想在哲学上宣扬,伦理上以严格等级次序,主张忠孝一致;政治上主张。

从根本上维护了;②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观念,具有责任感,并能在历史的发展中。

西汉以后,逐渐形成了,以法家严刑峻法为手段和道家清净无为相辅助的治国思想,即。

【知识拓展三】儒学对世界的影响和现实价值意义(参详资料P176)材料一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

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

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材料二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

……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

……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2)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知识拓展四】概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我们应持怎样态度看待儒学。

【小结】儒学的发展演变(参详资料P175)【高考回顾】一、选择题1.(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2.(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4题)“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3.(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2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4.(2013年广东高考14题)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5.(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25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材料三史观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

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8分)(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8分)(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9分)6.(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问题:(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