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促反应动力学
A
不形成三元复合物的动力学方程 Vmax[A][B] [A][B] + [B]KmA + [A]KmB
B
v=
KmA,KmB分别为底物A和B的米 氏常数; KsA为底物A与酶结合的 解离常数
A
第二节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一、基本概念和抑制类型
1、抑制作用与抑制剂 由于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酶未变性,但活性出现降低或 丧失的现象,称为酶的抑制作用。凡是可以减弱、抑制甚至 破坏酶活性的物质就称为酶的抑制剂。 酶的抑制分为不可逆抑制和可逆抑制。 2、不可逆抑制 抑制不能被解除,酶活性不能被恢复的抑制。能够导致不 可逆抑制的物质就叫不可逆抑制剂。一般情况是抑制剂与酶 分子中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引起酶活性降低或丧失。 不可逆抑制剂又可分为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和非专一性不 可逆抑制剂。
尿嘧啶核苷磷酸化 5-氟尿嘧啶(5-FU) 酶(胸腺嘧啶核苷 磷酸化酶) 别嘌呤醇 黄嘌呤氧化酶
黄嘌呤,次黄嘌呤
6-氨基已酸
纤溶酶
-赖氨酸-氨基酰
苯丙胺(麻黄素)
单胺氧化酶
肾上腺素(去甲肾 上腺素)
中枢兴奋,抗哮喘
2、非竞争性抑制 Vmax
Vmax
10
3、反竞争性抑制 Vmax Vmax
4、混合性抑制
5、多底物的酶促反应动力学 在酶催化的化学反应中,大部分都是有两种以上的底物参加 反应。 1)双底物反应机理
AE AEB EB B A AE AEB P+Q P+Q
反应过程中形 成三元复合物
P A AE P
B B Q
不形成三 元复合物
6
2)双底物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B
形成三元复合物的动力学方程 v= Vmax[A][B] [A][B] + [B]KmA + [A]KmB + KsAKmB
二、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如果在不同的pH下测定酶促 反应的初速度,我们可以得到 如图所示的曲线。一般的酶都 会表现出一个最适pH,即在该 pH下,酶表现出最大反应速度。 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也是受 多种因素影响的。不同酶的最 适pH范围也不一样,有些酶的 最适pH范围很窄,而有些酶却 很宽,如木瓜蛋白酶的最适pH 范围就比较宽。
2) 米氏常数的意义 ① Km 值是酶的一个重要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 关,与酶浓度无关。但其数值与测定条件有关,不同条件 下测得的Km值不同。 ② Km值可以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 ③ Km 值可近似地表示酶与底物之间的亲和力。 Km值大 表示亲和力弱,底物难与酶结合; Km值小表示亲和力强。 因此可以判断酶的最适底物。 ④ Km 值可帮助判断反应的方向。对于催化可逆反应的 酶,可以通过测定酶对底物(或产物)的Km值和细胞中底 物(或产物)的浓度,来判断细胞中酶所催化的反应是正 反应还是逆反应。
木瓜蛋白酶
13
2、pH影响酶促反应的原因 pH 影响酶促反应的原因要比温度复杂得多, pH 不仅影响酶的解离状态,还影响底物甚至是中间过 渡态复合物的解离状态。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方 面: ① 直接影响酶活性中心有关基团的解离。 ② 影响底物的解离。 ③ 影响中间过渡态复合物的解离。 ④ 影响酶分子非活性部位的基团的解离,进而可 能影响酶分子的构象。 ⑤ 极端pH可能直接引起酶蛋白的变性。
v
=K
Vmax [S]
m (1+ Ki
[I]
) + [S](1+
[I] ) Ki′
11
不同类型可逆抑制动力学的比较
混 合 性 抑 制
v
=K
Vmax [S]
m (1+ K i
[I]
) + [S](1+
[I] ) Ki′
第三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其它因素
一、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有两方 面:一方面是,随着温度的升 高,活化分子数增加,反应速度 加快;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升 高,酶分子因热变性,催化活性 降低。因此,温度对酶促反应初 速度的影响表现为钟罩形曲线。 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温度,称 为最适温度。 动 物 酶 的 最 适 温 度 : 35~40℃;植物酶:40~50℃;微 生物:差异较大。
8
4、可逆抑制 可通过加入其它物质或用物理方 法(如透析、超滤等)解除的抑 制,就称为可逆抑制。可逆抑制 通常又可分为三类。 (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 竞争性地同酶的活性部位结合。 如底物类似物。 (2)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和底 物可单独或同时与酶结合,而且 互不干扰。如重金属离子与酶分 子中的-SH络合。 (3)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只能 在底物与酶结合之后,才能与酶 结合。如L-Phe和L-同型Arg对 碱性磷酸酶的抑制作用;肼类化 合物对胃蛋白酶的抑制。
3、重要的不可逆抑制剂 ① 有 机 磷 农 药 : 如二异 丙基 磷酰 氟 ( DFP )和敌百虫等均属此类。有 机磷农药能与 Ser - OH 牢固结合, 强烈地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使乙酰 胆碱累积引起神经中毒。 ② 有机汞、有机砷化合物:与巯基作 用,抑制含-SH基的酶。如对氯汞 苯甲酸。 ③ 重金属离子:与巯基、羧基发生作 用。高浓度变性,低浓度产生抑制。 ④ 氰化物 : 与含铁卟啉的酶中的铁结 合。如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结 合,而抑制呼吸链。 ⑤ 烷化剂:如碘乙酸可使酶中的巯基 烷化而使酶失活。
二、可逆抑制动力学
1、竞争性抑制 Vmax
Vmax
9
竞争性抑制作用举例
某些药物或体内代谢物对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药物(抑制剂) 磺胺药 氨基蝶呤 被抑制的酶 二氢叶酸合成酶 (细菌) 二氢叶酸还原酶 竞争底物 苯甲酸 二氢叶酸 尿嘧啶(胸腺嘧啶) 临床应用及机理 抗菌作用(抑制四 氢叶酸) 抗白血病 抗癌作用(抑制核 苷酸合成) 抗痛风(抑制尿酸 生成) 止血,抗纤溶(抑 制纤溶酶)
12
2、温度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酶 对温度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随着温度 的升高,分子的构象会逐渐地被破 坏,失去催化活性。 一般情况下,温度越低,酶越稳定。 所以,为了更粉酶制剂可以保存在- 20℃或- 80℃温度下。 酶的稳定温度是受多种因素影响 的,如底物种类、酶浓度、pH、保存 介质及作用时间等。因此,在研究和 测定酶的稳定温度时,一定要指明相 应的测定条件,结果才有意义和可比 性。
v=
k3[Et][S] Km + [S]
k3[Et] = Vmax
k1([Et]-[ES])[S] = k2[ES] + k3[ES]
v=
Vmax [S] Km + [S]
3
米氏方程的解释
v=
Vmax[S] Km + [S]
Km 称为米氏常数,Vmax为最大反应速。该方程完全符合 反映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之间关系的实测双曲线。 当底物浓度远小于Km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当底物浓度远大于 Km 时,酶被底物所饱和,反应速度与 底物浓度无关。 当反应速度等于最大反应速度的一半(即 v = 1/2 Vmax) 时,Km = [S] 。这说明米氏常数是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 度的一半时所需要的底物浓度。因此,米氏常数的单位是浓 度单位为mol/L。
7
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仅与酶分子活性部位的某些特定基团反应。 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也能与酶分子活性部位以外的基团反应。 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又分为 ks 型不可逆抑制剂和 kcat 型不可逆 抑制剂(自杀性底物)。 ks型不可逆抑制剂是根据底物的结构而设计的,具有和底物相 似的结构,可以和相应的酶结合,并与酶的必需基团起反应而 抑制酶的活性。 kcat型不可逆抑制剂,只有在被酶催化反应之后,才能形成不 可逆抑制剂。 kcat型不可逆抑制剂不仅要能够与酶专一性结合, 还要能被酶催化化学反应之后才能产生抑制作用,所以,其专 一性更高。
4
3)kcat和kcat/Km的意义 当 [S] >> Km 时,酶全部被饱和,[ES] = [Et],反应速度达到最 大,Vmax = k3 [Et],表示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为一级反应。 k3 为一级反应的速度常数,即为酶的催化常数,也用 kcat表示。 其大小代表酶催化效率。
S+E
k1 k2
3、pH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pH对酶稳定性 的影响也与温度 对酶稳定性的影 响不同。因为不 管是过高还是过 低的 pH 都会引起 酶变性,所以, 酶只有在一定的 pH 范围才稳定。 过高或过低的 pH 都不利于酶的稳 定。
14
三、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激活剂的概念 凡是能使酶表现催化活性或加强其催化效率的物质就称 为酶的激活剂。激活剂对酶的激活作用是有选择性的。一 种物质对某种酶有激活作用,对其它的酶不一定有激活作 用,有时甚至有抑制作用。 2、激活剂的类型 (1)无机离子:包括阳离子(如K+、Na+、Ca2+、Mg2+、 Fe3+等)和阴离子(如Cl-、I-、CN-等)。 (2 )中小有机分子:如某些还原剂(半胱氨酸、巯基乙 醇、谷胱甘肽、抗坏血酸等)和金属鳌合物(EDTA)。 ( 3 )蛋白质大分子:如蛋白酶对某些酶原的激活和某些 蛋白激酶对酶分子的修饰。
ES
k3
E+P
Km= (k2+k3)/k1
Km是[ES]的分解常数与生成常数的比值。 Km的真正含义是, Km越大意为着[ES]越不稳定,越容易分解。但不能说明[ES]是容 易分解成底物还是产物。 kcat/Km可表示为 [k3/(k2 + k3)]k1, k3/(k2 + k3)代表[ES] 分解成产 物的分解常数占[ES] 总分解常数的比值。 k3/(k2 + k3)越大,说明 [ES]越容易分解成产物。 k1是[ES] 生成常数。因此, kcat/Km数 值大不仅表示[ES]容易生成,还表示[ES]易分解成产物。真正代 表酶对某一特定底物的催化效率。所以,也称为专一性常数。 极限值是k1 ,意为[ES]不会再分解为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