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郁病中医(简要)

郁病中医(简要)

郁证
(抑郁症)中医诊疗规范
一、疾病概述: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类病症,临床表现主要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物梗塞,不寐等,以情志内伤为主要因素,病机发展以气郁为先。

二、疾病诊断
(一)辩证要点
1、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的关系郁病发生主要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郁病以气郁为主,但治疗时辨清六郁,一般说,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关系于脾。

2、辨别症候虚实六郁病变,即气郁、血郁、火郁、食郁、湿郁、痰郁属实,而心脾肝的气血或阴精亏虚导致症候属虚。

(二)症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多疑善虑,喜太息,纳呆,消瘦,稍活动即感倦怠、脘痞嗳气,大便时溏时干,或咽中不适,舌苔薄白,脉弦细
2、肝郁气滞证:精神抑郁,胸胁胀痛,面色晦暗,嗳气频作,善便太息,夜寐不安,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3、心脾两虚证:善思多虑不解,胸闷心悸,神疲,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易自汗出,纳谷不化,舌质淡,苔白,脉细
4、肾虚肝郁证:情绪低落,烦躁兼兴趣索然,神思不聚,善忘,忧愁善感,胁肋胀痛,时有太息,腰酸背痛,性欲低下,脉沉细或沉弦。

5、肝胆湿热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多梦,耳中轰鸣,头晕,头胀,腹胀,口苦,咽有异物感,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三、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易过猛,在实证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胃,在虚证治疗中,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
(二)辩证选择中药汤剂
1、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
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甘草、半夏、厚朴、茯苓
中成药:补脾益肠丸
2、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解郁
推荐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香附、枳壳、当归、陈皮、百合、合欢花、佛手、川芎、甘草、
中成药:逍遥丸
3、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推荐方药:
归脾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黄芪、当归、远志、郁金、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甘草
中成药:归脾丸
4、肾虚肝郁证:
治法:益肾调气,解郁安神
推荐方药:
颐脑解郁方加减:五味子、郁金、柴胡、合欢花、栀子、白芍、甘草
中成药:疏肝解郁胶囊
5、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肝利胆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木桶、泽泻、当归、生地、柴胡、车前子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
(三)中医特色疗法
1、耳穴压豆
2、心理疏导
3、体针
四、预防、调摄
1、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虑,防止情志内伤
2、对郁病者,用诚恳、关怀、同情、耐心的态度,取得患者信任
3、做好精神治疗,增强治愈疾病信心,解除情志致病原因,促进郁病完全痊愈参考文献:
1、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2、中医诊疗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6
3、河北中医护理规范/张喜锐主编河北科技出版社, 2010.3
河北省新河县中医院刘晓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