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松下案例分析-跨国经营学

松下案例分析-跨国经营学

《跨国经营学》讨论报告报告题目
讨论案例
学生
专业班级学号
案例小组小组成员
时间日期
自从1978年邓小平访问松下电器公司以后,松下电器开始在中国投资,把松下在中国的事业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融为一体。

从电子材料到零部件,从部品到整机,从家用电器到工业机器,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进行的技术合作项目160多项,建立合资独资企业53家(上海7家公司),总投资近15亿美元。

但是松下在中国的经营状况却是未能和其的投资规模形成正比,2000年左右,在中国已经投资7.5亿美元和拥有50家独合资企业,但是松下的销售量任然遭受重创。

自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松下的主管们难得睡上安稳觉—亏损4443亿日元(约合249.9亿人民币),这是2008年第四季度的业绩;亏损530亿日元(约合41.7亿人民币),这是2009年第一季度辛苦3个月的结果;到了2009第二季度,亏损依然高达469亿日元(约合36.9亿人民币)。

大月均所统帅的松下电器海外业务部也陷入了败退之中—2009年第一季度,海外业务销售额与上年同期相比锐减33%,第二季度依然锐减30%。

2012年10月31日松下宣布2012财年(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合并最终损益(按照美国会计标准)预期从盈利500亿日元下调为亏损7650亿日元。

就松下在中国的亏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得出以下的五个原因:1.中国家电企业的低价竞争: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企业家们将松下幸之助奉为自己的老师,学习松下的经营理念、产业布局和技术。

中国企业市场份额扩大,导致松下市场份额缩水;2.内部体制问题——终生雇佣制和事业部制:降低了生产效率;3.日元走强和08年金融危机:成本提高和市场需求降低的双创;4.松下在北京主营业
务CRT被LED取代的趋势明显,企业转型:原有的主营业务急剧下降,转型过程中心产品也未能推出;5.喜欢高附加值产品:成本提高,但市场需求却未上升。

虽然松下的高层也采取了一些策略,比如:100美元抛售方略、学习中国企业并废除事业部制和终身雇佣制等。

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就起最近两三年的财政状况来看,松下在中国仍然还是巨额亏损,尤其以今年为最,首次出现了不分红的现象。

虽然说上述的5个原因对这个状况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但其所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但是松下仍然没有改变大投入,低回报的窘状,我觉得这与现在的中日关系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因为日本不承认历史并采取伤害中国人民族情结的行为;另一方面,钓鱼岛之争也是一个抵制日货的导火索。

在中国不只是松下一家被抵制,所以的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状况都不乐观。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日本政府的态度才是关键。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学习日本的管理方式、经营技巧和科技创新是必要的,别人在进步,自己也到赶上日本企业的步伐。

同时现在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经营不景气,也是中国企业的一个重大机会,把握民众的爱国心理,提倡使用、支持国货,从而提高销量、降低库存、扩大规模,同时也注重创新的力量,形成良性循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