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毒理学PPT
六六六
(一)体径
消化道 呼吸道 皮肤
机体
该类有机氯农药能在动、值物体内蓄积和富积,并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进入体内的有机氯农药,主要贮存于脂肪组织,尤 以肾周围和大网膜脂肪中含量最多。
1.2 DDT的代谢方式
脱氯代氢、脱氯、氧 化反应
不能进一步进行转化,但能 长期蓄积在脂肪里,DDT以
60%DDE形式贮存
DDT进入人体内后 ,在哺乳动物体内可经 肝脏转化成毒性比DDT 低的DDD和DDE以及无 毒的DDA。人体内的 DDA是DDT经DDD转化 形成在的人。体内DDD及 DDA的生成极缓慢 ,主要以DDT和 DDE的形式蓄积于 脂肪组织。
1.3六六六的代谢方式 脱氯
丙体在体内的代谢速率最快,
中枢神经症状 是中枢神经系统内 乙酰胆碱蓄积而引 起的中枢胆碱受体 过度兴奋,使中枢 功能失调所致
恶心、呕吐 、瞳孔缩小 ,呼吸困难
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抽搐
躁动不发。 惊厥、血压 下降、呼吸 停止、见上
帝
中毒程度增 强
1.4毒作用机理
有机磷农药
乙酰胆碱蓄 积
体内
过度刺激胆碱 神经系统,引起 组织器官功能
2、六六六还能诱导肝脏中氨基酮戊酸 合成酶,促卟啉的增加,易诱发光过敏 或发生痤疮。
1.3对类固醇激素代谢影响 有机氯农药通过诱导作用,可改变雌、雄激素以及肾上腺 皮质激素的代谢,影响体内各种类固醇激素的水平。此外
二、有机磷农药
敌敌畏
马拉硫磷
敌百虫
R1为无机酸 基、有机酸基
或其他酸性基
团。R2和R3 为烷氧基。烷
农药毒理学PPT
2020年5月23日星期六
农药的毒理学
——常见农药及其毒理效应
毒杀芬 氯丹
狄试剂
有机氯农药
一、有机氯农药
艾试剂 异狄试剂
有机氯农药性质:稳定, 在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体 内降解缓慢并易富集和转移, 在人体内也有一定的积累。
目前许多品种已被禁用, 我国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停 止生产和使用DDT和六六六 等
性改变
磷酸根迅速与 乙酰胆碱脂酶 活性中心结合
中毒
形成磷酰化胆碱酯 酶,因成失去分 解乙酰胆碱的作用
正常人体中胆碱酯酶含量超过了生理需要量,故少量的有机磷化合物进入人体内不会 引中毒。如果进入人体的有机磷化合物较多时,则胆碱酯酶活性显著降低,乙酰胆碱不 能及时被分解蓄积,致使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三、氨基甲酸酯农药
硫基或胺基
有机磷农药
毒死蜱
乐果
对硫磷
在人、畜体内一般 不积累,在农药中是 极为重要的一类化合 物。但有不少品种对 人、畜的急性毒性很 强。
毒理效应
(一)体内代谢
1.1入侵途径
消化道
有机磷农药
呼吸道 皮肤
机体
多数有机磷农 药具有高度的脂 溶性,可经呼吸 道、消化道及皮 肤接触而进入人 体内
全身组织
1.2有机磷农药的代谢方式
毒 作用机 理与有机磷 相似,但胆碱 酯活性能很快恢复 流涎,流泪,肌肉颤动 ,瞳孔缩小等。蓄积作用 弱,呈现慢性毒性急性症状 较严得但在短时间内即能恢复常态
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 人体,可经过水解,氧化,结合转化, 降解速率较快,很少形成毒性增强的产物
除草剂
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是一类人工合成、与天然除虫菊素的化 学结构相的杀虫剂,经消化道和呼吸道 吸收,经皮肤吸收甚微。在体内代谢快 一般认为其与DDT一样属于神经轴突部 位传导抑制剂
(二)毒性作用
有机氯农药的急性毒性主要表 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轻 者有头痛、头晕、视力模糊、 恶心、呕吐、流涎、腹泻、全 身乏力等症状;严重中毒时发 生阵发性、强直性抽搐,甚至 失去知觉而死亡。
长期接触有机氯农药可引 起慢性中毒。
(三)毒作用机理 1.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作用于神经类 脂膜
机氯农药
如甲基对硫磷脱去 一个甲基后可迅速
排出体外
R-S=O-R'
R-S(=O)2-R’ 毒性增高5-10倍
1.2.2水解作用——是重要的生物转化方式
在哺乳动物体内最重要 的是结合反应是与葡萄 糖醛酸和谷胱甘肽的结 合反应,结合产物的生 物活 性降低,易于从体
内排出。
毒性降 低
水解酶
磷酸酯酶 羧酸酯酶 酰胺水解酶
降低了神经膜对K+的通透 性,改变神经元膜电位, 抑制神经末梢ATP酶活性。
目前认为,DDT分子与神经膜上受 体结构互补,是毒作用的基础。
孔道处于开放状态,使 Na+易透过膜孔道而漏 出,导致不正常的神经 冲动,从而引发产生各 种症状
DDT结构中的三 氯乙烷侧链则置
于膜孔道中
六六六、狄氏剂、艾 氏剂和氯丹等化合物可 刺激突触前膜,导致乙 酰胆碱的释放量增加并 大量积集在突触间隙。 狄氏剂和六六六还可与 γ-氨基丁酸受体结合, 产生竞争拮抗作用,使 正常的神经传递受阻, 因而产生神经毒作用。
+UDP
无毒
对硝基酚可呈游 离状态,亦可与 葡萄糖醛酸或硫 酸等结合成解毒 ,其中一部分则 是被还原为对氨 基酚随尿排出。
1.3毒性作用
M样症状 (或称毒蕈碱样症状)
是外周M受体(M胆 碱受体)过度兴奋而 使有关效应群功能失 常所致
N样症状 (类碱样症状)
是外周N受体(或 称N胆碱受体)过 度兴奋而引起值物 神经节兴奋
乙体最慢,因此乙体具有高度
蓄积性,而且排泄亦最慢。
六六六主要蓄积在脂肪组
织中,其次为肾脏、血液、肝
、脑。其共有甲、乙、丙、丁
、戊、已、庚等7种异构体。
六六六的主要分解代谢过程 是脱氯后形成多氯苯或多氯酚, 六六六在酶的作用下经代谢产生 三氯苯,与谷胱甘肽结合排出; 或形成三氯环氧苯,最后产生三 氯酚,结合后排出。总之各种代 谢途径最终均以氯酚类化合物为 主要形式从尿中排泄。
DDT与神经模 上的受体部位
作用
分子结构中带有对位氯 的苯环以范德华力从一 定的方向插入到受体脂 蛋白中,造成膜结构扭 曲
1.2对酶活性的影响
1、有机氯农药对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 P-450等酶具有诱导作用。DDT诱导产生 较多的脱氯化氢酶加速其转化为DDE的 过程,致使肝细胞肿大,影响其他药物 的代谢。
氧化、水解、脱胺基、脱烷基、还原、侧链氧化
1.2.1氧化作用 (1)氧化脱硫反应
抗胆碱酯酶活性 增高,毒性增强
P=S
肝细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氧化脱硫反应
P=O
(2)O-脱烷基反应
多功能氧化酶
有机磷农药
产物无毒性
O-脱烷基反应
(3)S-氧化反应
多功能氧化酶 —C—S—C—
S-氧化反应
亚砜型 砜型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