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把握概念是前提,文化建设是根本,发展教师是关键,精细化管理是策略,领导班子建设和制度建设是两项基础工程。
一、把握一个概念:内涵式发展(一)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
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
相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
内涵式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
与外延式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式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
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途径、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
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
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改革与发展的关注点,在事关教师发展的工作上都力求做精做细。
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特色发展。
将办学特色放在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整体工作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
内涵式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
注重质量、精细化管理、打造品牌(特色)、不断创新,是内涵式发展的显著特征(二)内涵式发展的一般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一要务是发展教师,根本措施是提高科研实力,根本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根本途径是提高管理水平,硬件支持不可或缺。
二、抓住一个根本:学校文化建设(一)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口号盛行,缺乏操作性。
词语罗列,大话套话;言行不一,名不副实。
2、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
定位欠妥,缺少特色;表述欠佳,缺少关联。
3、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
注重面子,缺少内涵;追求形式,脱离实际。
(二)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1、把握本质,体现科学性。
‚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一定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或种族或集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
学校文化可以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
这里面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
文化的本质就是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它通过物质的、行为(制度)的、精神的(社会意识)等形式表现出来。
‚学校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把握好学校文化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2、正确定位,凸现创新性。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思考两个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怎样建设学校文化?‛首先,学校文化应具有鲜明的个性。
‚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校长的教育哲学思想。
一个成熟的教育理念,往往贯穿办学的始终,经得住历史检验,是历任校长治校育人的总方向、总路线。
‛学校文化要体现学校特色。
特色就是特长,特色靠创新,创新靠民主。
其次,学校文化建设要有系统性。
环境设施建设、制度(行为)建设和思想建设都要体现既定的教育信念和价值取向顾明远说:‚学校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校风的建设。
‛校风由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组成。
校风建设要抓住领导作风这个关键,由领导的作风带动教师的教风,由教师的教风带动学生的校风,以‚风‛带‚风‛,层层带动。
校风建设离不开校训。
校训反映的是治校、做人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校风既可以是对学校成员当前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的描述,也可以是对期望达到的状态的定位。
当前的校风有好有坏,对于好的校风要通过校训予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对于坏的校风则通过校训予以校正。
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校园文化是浅层次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更多地体现在环境布置和学生的行为习惯上,学校文化更多地体现在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工作作风上。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学校文化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和传承。
3、一以贯之,实现传承性。
学校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朝令夕改。
文化又具有可塑性,我们完全可以经过努力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发展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
继承与创新结合,准确定位,持之以恒,这是我们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这个原则下,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抓住根本——学校文化内涵。
学校文化的根本就是教育理念、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及其价值观念。
第二,扭住关键——校长文化引领。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校长文化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第三,依靠主体——师生文化共建。
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发展教师、依靠教师,是校长工作第一要务。
只有校长做到以教师为本,教师才有可能以学生为本;学校有了‚和谐‛之风,才会有‚书香‛之气,而‚书香‛之气才是学校文化的底色。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言传身教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有效;教师的言传身教主要是通过教学实现的。
所以,‚教师第一‛,‚教学为主‛,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
要努力做到:让学习成为需要;让反思成为习惯;让合作成为时尚;让民主成为风格。
三、扭住一个关键:发展教师(一)发展教师的基本维度:识、心、德、能、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的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完整发展‛是‚多方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结果。
作为教师,不但具有一般人的共性特点,同时具有教师的专业特点。
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教师的发展维度应包括‚识、心、德、能、风‛几个方面。
‚识‛包括知识、学识、见识。
知识是认识是经验,学识是学术是修养,见识是思想是智慧。
学识水平就是一个人的专业造诣;见识是建立在知识和学识之上的判断力、预见性。
作为教师,知识要广泛,否则难以胜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学识要专业,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技术、专业眼光等,否则难以做好教育工作;见识要独到,既要有专业的思维,又要有独特的智慧,看得远、想得深,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否则就不可能创新,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教师要有战略家的见识,着眼于长远;还要有艺术家的见识,着手于细节;更要有教育家的见识,着力于引导。
‚心‛即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愉快生活的基础和保障。
教师的劳动是崇高的,责任重大;教师劳动也是复杂的,任务艰巨。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做到既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以适应繁重而复杂的工作,又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德‛即师德,历来为人们所关注。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加强师德修养是教师发展的永恒话题。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
从实践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师德修养的内涵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概括。
师之‚能‛是教师顺利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条件。
教师不但要有教书之能,更要有育人之能。
班主任工作能力是育人之能的集中体现,所以,做教师不当班主任是不完整的。
现代教师的能力一方面表现为具有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它是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表现为教育教学的艺术。
技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艺术则依赖于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学习、实践、修炼和天赋素质的综合体。
师风包括教师的工作作风和教学风格。
作风决定成败,风格决定效率,良好的师风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新师风应该是民主爱生、和谐热情、进取求新。
教师的作风要朴实,工作要务实。
当前在教师作风建设中要注意克服‚浮、娇、燥‛,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和认真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二)发展教师的根本措施: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就是‚以校为本‛的研修,它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
它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是一种关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
关于校本研修的途径和形式,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在此不必一一列举。
笔者认为,就教师个人而言,学习、实践、反思应该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
学习理论就是在接受专家引领,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就是骨干引领和同伴互助;学习的目的在实践,反思的基础在实践,反思又是同伴互助的基础,没有反思既不能帮助他人也不能使同伴的帮助有效果;专业引领如果没有反思的支持就有可能‚对牛弹琴‛。
学习是需要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反思是品质应成为习惯,实践是途径也是目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说‚学习+反思=研究‛的话,那么,做而不研则浅,研而不做则空。
所以,学习、实践、反思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校本研修可以采用以下推进策略:1、课题带动。
校本研修是以校本教研为基础和主要途径的研修活动。
它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
研究必须有课题,校本教研的课题就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推进校本研修,一方面要积极申请带有共性问题的各级研究课题,以提升教科研水平、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校本‛课题,校本课题的特点是微小、具体、更接近教育教学实际,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可操作性。
课题带动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师在课题中成长,教研在课题中推进,学校在课题中发展‛。
2、任务驱动。
在校本研修中,由学校给教师布置任务,施加一定的压力,以激发教师的研修动机,例如布置学习任务、调研任务、研究任务、交流研讨任务等。
教师也可以申领一定的任务。
每一个任务的完成都会使教师前进一步,还可以增强教师的成就感,产生新的动机。
实现‚任务驱动研修,研修促进发展,发展完成任务‛的良性循环。
3、自觉行动。
课题带动、任务驱动都取决于外在的力量。
提升教师研修水平,进而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根本动力还在于教师的内在需求。
这种内在需求和动力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专业理想,只要是希望自己在教师这个职业上有所建树的教师,是绝不会停止研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