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技击武术发展之少林武术
在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就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等一类的简单动作,也产生了一些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战争实践就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十分频繁。
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迅速发展。
这时的武艺已非常讲究攻防技巧。
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技术。
据《吴越春秋》记载:“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
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并第一次提出了“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武术内涵。
汉代就已经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练或对练套路。
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篇、《手博》6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
在南北朝时代,出现了少林寺,她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
第一任主持乃印度高僧跋陀禅师,他本人会一些简单的武术,曾传与僧人。
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宗。
达摩根据鸟、兽、虫、鱼的腾跃之姿,创立了罗汉十八手,以后又为了防身、护院相继又创立了剑术、棍术、降魔杖、方便铲等武术,传与少林僧人。
少林寺遂有武术。
在此期间,又有很多绿林好汉、武学高
手为躲避官府追杀便隐身于少林,遂将自身武艺留在少林寺。
少林寺还定期到各地邀请武学高手到少林寺传授武艺。
五代十国时,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著名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三年,并和少林寺武学高手切磋交流,各取所长,汇集成少林拳谱。
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就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
少林寺正是以她那广阔的胸怀,包容、吸纳、融化了各种武术,从而创立了少林武功;她又是一座平台,为天下各门各派武功的切磋交流提供了一个场所。
群英荟萃,各显神通;她又是一座熔炉,将天下各类武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升华后,独出一家。
少林武术从打法到摔法、从外家到内家、从硬功到气功、从拳法到器械、从技击到养生,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少林成名绝技“七十二艺”基本上囊括了中国的所有武术。
积年累月、厚积薄发终使少林武术名扬天下。
在传统武术中,除了武当、太极、八卦等很有个性特点的武术之外,其他武术统统地被称作是少林武术。
在唐武德年间(618一626年),少林寺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未割据势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兵。
僧徒一度达2000余人,练武之风日盛。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
此时武技在农村及边远地区多侧重军事实用性;而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多侧重套路。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习武,不少武术家隐姓埋名,习武组织也转为秘密性的民间组织,使武术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
拳法林立、流派纷呈,仅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共十六家拳法,”大有百家争鸣之势。
器械套路也更加丰富多彩。
有理有法、有谱有诀。
至此曾脱胎于军事格斗的武术逐渐被以套路为主的运动形式所替代。
清代,是中国武术的成形、定型期,以地区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当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内功;以门类分有太极、形意、八卦等,还有其他长拳和短打类。
武术流派林立,标志着武术事业已经成熟。
少林寺成为中华武术的发源地,正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为过,其技击理念是刚猛冷脆、快速紧凑、遒劲有力、迅捷促疾,步伐密,幅度小,拳打卧牛地,进退一条线,力大欺力小,手快打手慢。
观其形:身手矫健、形体灵活、招招传神、用法逼真,时而如鹰击长空——盘旋回环;时而如猛虎搜山——气壮山河。
其内功心法:以禅养武、以武促禅、武禅并重、功在其中、清静无为、与世无争、专心用佛、心无二用、常练常修、神功必成。
此乃天下武术之正宗。
历史发展至此,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独特意蕴和底蕴的武术文化已经形成,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天下武术仍以少林武术为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