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春》(一)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想像一下,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最接近?()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2、第二段写春花的顺序是从到,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的特征。
3、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句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4、作者由花朵想到了果实,“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那么,你由“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把它描写出来。
5、景物本身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
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6、第①段描述春天景象,先总写______________,后分写____________________。
7、“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是写花的_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
8、“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通过(),使描述更加()。
9、文中写蜜蜂“闹”、蝴蝶“飞来飞去”是用来衬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段共用了下列哪些修辞方法?()A、比喻、拟人、借代、引用B、拟人、比喻、排比、夸张C、比喻、夸张、排比、引用D、拟人、借代、比喻、夸张(二)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这段文字描绘的是________图。
作者抓住了___________的特点是_________和_________,从景写到________,从________写到人,由近写到________。
2.文中“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______ ,而且也写了“织”字是承上句像________ 的比喻而来,准确地表现了春雨的动态。
3、用“别恼”一词的作用是()A、劝别人不要生雨的气。
B、写出江南春雨的特点。
C、表现作者将要把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传达给读者。
D、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4、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的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
①像牛毛②像花针③像细丝5、下面是对划线部分几句描写顺序的表述,正确的是()A、先动景后静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B、先静景后动景;先远景后近景;先绘物后写人。
C、先静景后动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D、先动景后静景;先远景后近景;先写人后绘物。
6、用双竖线给文段划分层次。
7、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8、“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江南春雨的,作者用“”字领起,状写春雨的可爱。
9、“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了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情状。
10、本段描写的对象是春雨,为什么还要突出对小草儿和树叶儿的描写?11、“静默”一词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用该词写雨中的房屋有何妙处:____________.(三)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4.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概括出春天哪三方面的特点?5.这三个比喻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谈谈这一部分给你怎样的鼓舞和力量。
7.课文描绘了春草等多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四)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____,本文指___________,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______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_____,杨柳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整个诗句运用了_________ 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运用了________ _的修辞方法。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
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①②③④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____ 和______的特点。
5、“卖弄”原是炫耀的意思,含贬义,本文中的意思是,属于的用法。
6、这段文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A、比喻拟人排比B、排比拟人引用C、引用比喻拟人D、引用对比拟人《济南的冬天》(五)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7.第一句话“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8.把这两段景物描写具体表示空间的词语依次写出。
山上→()→()→()→();城内→()→()。
9.加粗部分把景物当成“人”来写,赋予了人的感情,谈谈你对这一处的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0.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六)秋天的怀念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答: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答: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七)散步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7.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8.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9.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10.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11.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八)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A.想要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B.因为儿子愿意背着她C.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D.对孙儿的呵护和关爱2.“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你一种什么样的印象?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3.为什么“我”的母亲和儿子都不算重,“我”和妻子却都走得那么慢,那么仔细呢?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有没有用到比喻手法?“好像”的作用是什么?5.说说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纪念白求恩(九)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