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儿童行为,关注儿童需求

解读儿童行为,关注儿童需求

解读儿童行为,关注儿童需求解读儿童行为,关注儿童需要第一部分——专题讲座教育,从辨别儿童的需要开始我们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孩子,每天面对着孩子各种各样的言行。

是否想过如何寻找对孩子行为的恰当解释?如何从孩子的言行中辨别他们真实的需要一. 什么是儿童需要?二.需要是儿童所有言行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其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源泉。

三.儿童的发展是在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的,更倾向于遵循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性和规律性。

儿童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在不同的时刻,需要都是不同的;儿童需要的产生、满足与发展,不仅受个体内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且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受环境变化的制约和影响。

二. 儿童行为背后的真实需要?(一)儿童有哪些需要?幼儿园教育从辨别儿童需要开始,只有了解和尊重儿童的需要,将“满足儿童的需要”作为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切入口,才可能激发儿童的内在动力。

(二)对儿童行为的合理解释?儿童的需要是合理的,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言行来辨别儿童行为背后真实的“需要”。

*刚入园的第一周,贝贝在妈妈的陪同下,愉快地在幼儿园玩到10:30回家,妈妈给她吃些小点心;第二周开始,妈妈不再陪伴,贝贝也能够愉快地活动,可到了10:30,贝贝又开始哭着要回家了,老师给贝贝递上小点心,并轻轻告诉她小朋友都在吃小点心了,贝贝就安静下来了。

●娃娃家和建构游戏的玩具很多,拿、收玩具是易发生冲突最集中的时候——幼儿拿时抢、收时不管。

老师就设计了一张表格,在表格中画了一个拿着玩具的手,代表拿玩具,画了一个玩具橱,代表放玩具,让孩子们选择后用自己看得懂的标记画在自己的名字下面。

在游戏讲评时,老师就在公布栏上的表格里打“☆”来提示幼儿形成分工合作的规则。

于是,每次游戏前和游戏结束后,孩子们都会主动去看提示图,结伴中与同伴的冲突少了,大家感受到了遵守规则的快乐。

●主题活动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豆豆在每次提问结束之后总是找自己的好朋友回答问题,这引起了大多数同伴的不满,大家都说:“真没劲!”“这么多人,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孩子们议论纷纷,有几位孩子甚至搬着自己的椅子退出了活动。

老师问题:“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参加活动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他们只会请自己的好朋友回答问题。

”“这么多人,题目都听不清楚。

”“题目太少了。

”●融融最喜欢玩汽车,拿起小汽车沿着地板的缝线边爬边推着车子,选择凹凸不平的空地,在遇凹处时,边玩边伴随语言:“嘟嘟,吧吧,倒车,倒车!”一直从教室的墙面到橱柜面,甚至延伸到了走廊外面,可以反复玩很长时间。

●中班幼儿开展“三只熊”故事表演,三个小朋友组成一组,制作代表自己角色的头饰:用绳子将剪好的头饰串起来挂在脖子上。

田田随意剪了一段绳子串好头饰然后往身上一挂,绳子拖到膝盖处,他发现太长了不合适,于是他拿起剪刀将绳子剪去一大截再重新串起,再往脖子上挂却发现太短了,这时田田开始用双手将绳子在脖子周围比划、尝试量一量长短,并几次用笔做记号,反复比对适合的长度。

●在区域“让汽车开起来”的磁铁游戏中,为了让汽车能够到达终点,需要名称3-4岁 4-5岁 5-6岁秩 序 的 需 要行为表现活动倾向 对幼儿园规则不敏感,但对家庭生活秩序有适应性,一旦打乱,表现为烦躁,情绪化反应强烈。

对规则有适应性,表现为安静从容,对无序状况、行为反应回避,冷淡或烦躁。

对秩序及常规敏感,并表现出维护的行为,反之,则出现过激行为或攻击性行为有的孩子将磁铁放在自制汽车的前面,想通过手中的磁铁吸引汽车内的磁铁,让汽车向前行驶;有的孩子试着将磁铁的反面放到汽车的尾部,用反作用力推动汽车;还有的孩子在汽车经过狭窄“通道”时,将磁铁放到了汽车的旁边,帮助汽车顺利通过。

●三个小班的孩子在学习区域内玩老师做成的软体蔬果,平平拉开“玉米”的拉练发现了里面的玉米棒,红红拉开“豆荚”发现里面的三粒豆宝宝……孩子们一边操作一边喃喃自语,互不影响,平平模仿说:“我吃玉米了。

”红红听见,望着他说:“我也有豆豆。

”然后又各自玩了起来。

需要名称3-4岁 4-5岁 5-6岁感 官 发 展 的 需 要行为表现 活动倾向 以反复触摸、摆弄物品的行为为主。

触摸摆弄操作的情节性,探究性行为出现。

操作摆弄目的性行为出现。

●几个孩子坐在幼儿园的花园里每个人伸出脚围成圈,每人手拿一辆小汽车同时开出,在“圈”里互不碰撞,玩得开心。

小杰后来也加入了,可他的汽车总是故意把别人的汽车撞翻,孩子们说:“不跟你玩了。

”大家只要看见他的汽车开来,就会把小脚并拢,不让他经过,老师将小杰引入另一个小组,先让他看同伴一起弯腰、撑地用身体做山洞,让汽车依序穿过,小杰说:“我会玩了。

”就和同伴一起做山洞,玩得非常开心,一次也没有撞到别的汽车。

●大班小朋友正在开展“小区车库”的主题游戏。

孩子们按照四人小组的计划书,一起拼搭“小区车库”。

遥遥正在认真地搭建“车库”的顶,只见他一松手,已搭成的车库顶就倾斜了,天天看见连忙用手托着,一边说:“遥遥,我来按住,你去拿瓶子。

”不一会儿,两个孩子一人拿好材料,另一人来粘贴。

大家齐心协力,小区车库终于拼搭好了,两个人高兴地跳了起来。

需要名称3-4岁4-5岁5-6岁合作的需要行为表现活动倾向以独自行为为主,偶尔关注邻座同伴的活动,以玩具或学具引起的偶尔交流。

喜欢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中语言交流多于行为合作,合作行为逐渐增加,喜欢与人共玩,对合作活动中的挫折敏感。

活动中需要相互支持完成活动的行为出现,已初步形成合作群体,合作意识增强。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解读儿童行为,分析活动需要“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要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思优”教育观:教育,从辨别儿童的需要开始“思优”儿童观:儿童的需要是合理的,儿童的需要是要发展的“思优”课程观: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科学有序地实施教育一. 儿童需要与适应性行为满足儿童的需要,其基础在于寻找“儿童天性”和“教育目的”之间的平衡点。

“满足儿童需要”对儿童的适应性行为有着显著影响。

幼儿的需要家长的满足程度幼儿的适应性行为高高适应中高可能适应低高可能适应高中不适应中中适应低中可能适应高低不适应中低不适应低低可能适应小班中班大班小组活动——1、以角色身份挑选玩伴。

2、与同伴争做角色。

3、游戏过程中接受轮流的规则。

4、缺少把玩的玩具或真实物品时,选择替代物并命名。

1、呼应同伴发起的有主题的共同游戏,表示自己愿意加入。

2、自己动手收集、制作、修复游戏中的玩具、物品。

3、对游戏中的冲突敏感,急于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

4、认同游戏中共同的规则,并对违规行为排斥。

教育提示:● 午餐是儿童在园生活的一部分,进餐的环境、同伴、对餐具的喜好、进餐方式等都影响着儿童对集体共同进餐的感受。

● 为儿童创设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能在进餐中满足陪伴与分享独立的需要,发自内心地期待与好朋友结伴。

进餐不再枯燥,也给了儿童按照自己方式进餐的空间,享用午餐成了他们期盼的“活动”。

小班中班大班器械 运动1、进行器械(具)运动时,模仿老师的动作(1—2个姿势)。

2、重复地玩自己喜欢的大型运动器械,变换方法。

3、在户外喜欢大动作活动,连续不断地变化动作,爱笑,大声喊叫。

4、把玩好的器具送回原处。

5、愿意依次取运动器具。

1、进行器械运动时,关注老师动作示范。

2、取放或送回运动器具时,等待依次。

3、在奔跑时,会避让迎面过来的同伴。

4、连续剧烈运动5分钟后,放慢动作或停下休息。

1、找同伴比试器械运动的频率、速度、力量。

2、自己试着挑战大型攀爬器械的高度。

3、玩大型组合运动器械不紧张,动作自如。

4、连续运动持续10分钟,变换方法玩。

5、持器械运动过程中,不与同伴碰撞。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需要,创设可选择的物化环境,发挥儿童对自身发展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做出选择,不仅意味着要给每一个儿童满足需要的均等选择机会,更意味着追求每一个儿童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

教育提示:●儿童的“专注”状态不是仅仅根据不说话、安静地坐着、机械地重复某一动作等表象就能判定的,而是要从儿童由内而外产生的言语和表情来判断其是否有明确的目的;不是单调重复而是经过认真努力。

“专注”体现了活动对儿童的吸引,是活动的价值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被内化的过程。

●促进“专注”的活动环境也是提高活动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

儿童专注并持续活动时间较长的活动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这些活动是由儿童所能看到的事物构成的、能使儿童产生活动、表现活动行为。

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情境性具有以下特性:即使没有来自周围的帮助和建议,儿童也能够寻找达到目标的方法,从而使活动进行下去。

教育提示:●教师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天性,智慧加入“神秘感”,用环境创设一步步引导、培养儿童去观察、发现、体验、行动,既尊重了儿童的天性,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需要,促进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行为,也使儿童的需要转化成更高级的认知活动,实现了教育促进发展的根本目标。

二. 关注儿童行为,提高保教活动质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一)观察儿童行为的实践提示关注儿童行为变化与成长历程教师对儿童长期定时和固定的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收集他们的作品,这样才能反映儿童的一贯性行为;这有利于教师鉴别儿童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支持;有利于教师对个别儿童制定计划和进行指导。

观察儿童真实情境中的活动行为“基于对儿童真实表现的解释”而不是“对设计活动的解释”,是指教师在儿童真实的生活、学习情境中观察儿童的活动行为,并分析其行为背后的需要。

收集能真实反映儿童表现的资料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去收集各类能真实反映儿童在一定时段内活动状况、学习特点、发展变化的原始资料、具有典型意义的儿童行为表现和各种作品。

对单个活动中的幼儿群体的观测:观察内容:•幼儿参与活动的方式与选择性行为。

•幼儿在活动中专注维持的时间。

•活动中的幼儿与环境互动、师生互动、同伴互动的的频率与效果。

观察方法:•教学活动观察评价微格记录•行为检核•与幼儿交流对特定活动中幼儿个体行为的观测:观察内容:•观察某幼儿在特定活动中所表现的理解力和需求。

•幼儿的最佳活动状态出现的环节•在活动中,幼儿是否有伴随动作的自言自语或与他人交往语言。

观察方法:•对幼儿活动行为的描述性记录•幼儿活动照片•幼儿作品分析•与幼儿谈话对幼儿个体行为倾向的跟踪观测:观察内容:•在某一周、某一天持续跟踪幼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