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 由于外在行为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才使得我们推测一个人内心的想法或 行为原因成为可能 • 连续性 • 整体性 • 程序性
什么是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指通过感官或仪 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 发生的学前儿童的行为及现象进行考 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资料 的方法。 • 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观察可以分为自然 观察和实验观察


为什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行为观 察?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第三部分第十 条: • (一)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 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 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 (二)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 和偶然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 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
• 参与性观察的情景比较自然 • 参与性观察者对观察对象的活动有比较深入的体 验和理解,有助于理解观察对象背后的心理活动 和动机。 • 参与性观察者的双重身份使得必须保持研究所必 须的心理和空间距离。有时会失去客观性。 • 非参与性观察者操作起来较为容易,比较“冷静 客观”。 • 但容易产生“观察者效应”。 • 很难深入探究。
• 非结构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包括实况详 录法、日记式记录法、轶事记录法等。
第三章 观察的进行
进行非结构性观察
• 弹性,无既定不变的观察提纲,只有一个粗 略的观察思路 • 比较灵活、机动,能够抓住观察过程中的 现象而不必受设计的框框的限制。 • 不必设计?
非结构性观察的设计
• 第一步:制定观察计划(陈向明) • 观察的内容、对象和范围 • 地点 • 观察的时间、时间长度和次数 • 方式、手段 • 效度 • 道德伦理
第一章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 析的概述
• 什么是观察 • 什么是行为观察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何以可能 • 为什么要进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我在观察,而你只是在看! ——福尔摩斯
什么是观察?
• 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法 • “观”加“察” • 观察不仅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 的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
• 结构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包括时间取样 法、事件取样法、等级评定法、行为 核对法等具体方法。
• 非结构型观察,是一种更具弹性、开放式 观察,整个计划是在观察中逐步展开的, 在实施过程中,逐渐修改而明朗,逐渐具 体和实际化。 • 非结构性观察事先要设计一个观察提纲, 只是这个提纲的形式比较开放,内容也比 较灵活,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进行修 改。
• 被观察者接受外界刺激后,可能产生外在 行为的反应,也就是外显的行为,也可能 没有明显的外在行为反应,而是产生了内 隐的行为。 • 观察目的往往并不仅仅是要了解外在行为, 而是要了解被观察者隐藏在内心的动机、 想法、甚至于潜意识。 • 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来探讨被观察者行为 的产生,显得十分的有必要。
• 参与观察。参与观察要求观察者不暴露自 己的身份,加入到被观察者的群体或组织 中,进行隐蔽性的观察。在对学前儿童行 为的观察中,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和学前 儿童一起生活、游戏、学习,在密切的相 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看学前儿 童的言行。
• 非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指观察者不介入 学前儿童的活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 份进行的观察。 • 思考:各有什么优缺点?
• 二、设计观察提纲: • 谁? • 什么? • 何时? • 何地? • 如何? • 为什么?
观察的实施
• 一、位置的选择 • 二、观察的记录 • 原则:清楚、有条理、尽可能详尽 • 观察伊始,画一张地图 • 实地记录纸张的页面至少应该分成三步分: 时间,研究者观察到的事件,观察者个人 的感受、解释或疑问
• 四部分(舒兹曼和斯特劳斯) : • 实地笔记(看到和听到的事实性内容) • 个人笔记(观察者个人在观察时的感受和 想法) • 方法笔记(观察者所使用的方法及其作用) • 理论笔记(对观察资料进行的初步的理论 分析)
实地笔记
个人笔记
方法笔记
理论笔记 教师的指示语言 应该清楚到位。
教师出示一张挂 我对老师的这个 下课后要向该老 历纸和用挂历纸 问题有点摸不着 师询问。 做的纸塑猫,问 头脑。“几份” 幼儿:“猫是用 是什么意思?是 这一张纸做成的, 不是她们班的幼 那谁知道这张纸 儿对此很熟悉呢? 要分成几份才能 做出这只猫呢?” 在沉默片刻后, 看来孩子也是迷 不能肯定是什么 有幼儿回答二份、 惑的。是对“份” 原因,需要与别 三份、五份、六 不理解?还是空 的老师讨论。 份等等 间概念本来就不 够呢?
时间 观察到的事件
9: 10— 9: 15
观察者的解释和疑问
老师为什么不让幼儿讨论 “帽子”的做法呢?是想让 幼儿自己探索吗?还是这对 幼儿来说很容易吗?可是作 为旁观者,我没太明白该怎 么做。
老师向幼儿出示了一个将一张纸 的两个短边对粘成两个角的帽子状 的东西,和幼儿讨论了一下贴上装 饰物可以变成鲨鱼、小鸟等,装饰 用的眼睛、翅膀可以用对折彩纸的 方法剪出一样的图案来,便让幼儿 开始做小鸟、鲨鱼了。
• 用行为观察,可以弥补学前儿童理解能 力和反应方式等的局限,能观测到许多 用其他方法无法测量的行为。 行为观察还不受儿童合作态度的影响。 不需要儿童有意识地、认真地做出反应, 只是记录学前儿童行为的真实、自然的 表现。 与成人和较大年龄的儿童比较,学前儿 童比较自然、天真、更少受到观察过程 的影响。
9: 15— 9: 25
一个女孩共花了五分钟发现了做 法,做出了帽子,她旁边的两个孩 子请她帮忙。另一张桌子上的一个 男孩用不同的方法做了类似的帽子。 其他22个孩子不是在叠来叠去,找 不到门道,就是做起了其他东西。
看来做这样一个看上去简 单的帽子对幼儿来说是个很 大的困难。老师在设计时是 怎么考虑的呢?在课堂进行 过程中老师有没有注意这一 点?为什么没有改变原来的 设计?
• “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就开始选择座位,大 部分人都选择坐在熟人旁边。” • “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就左顾右盼,眼光从 一个座位移向另外一个座位;在五十名学 生中,有三十六人坐下来以前或者以后与 他们旁边的人说话、微笑或握手” • “个人笔记”部分:“我想这些同学是在 选择座位,而且大部分人选择坐在自己的 熟人旁边”
• 观察非易事! • 观察包涵复杂的环节。 • 科学观察追求“无限接近客观事实”。
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 帮助学习者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通过观 察儿童的行为从而了解儿童(追求每个儿 童的客观真相) • 主要介绍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 在老师介绍的带领下,以实际训练和体验 为主的课程 • 需要不断反思的课程
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按照 不同范式划分)
• 客观——实证范式的核心价值 • 承认主观——范式的转向
• 结构性观察:观察者事先设计了统一的观 察对象和观察标准,对所有的观察对象都 使用同样的观察方式和记录规格。在记录 表上,观察主题、观察情景、观察事件的 项目、观察时间间隔、观察者的角色等都 界定得十分清楚,观察必需按照这紧密的 设计来进行。 • 这种观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可以量化的观 察数据,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大班幼儿的空间 概念是一个什么 状况?
非结构性观察记录的类型
• 实况详录法 • 指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小时或半天 内)持续不断地、尽可能地记录被观察对 象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记录的内容包括 被观察者本身,或被观察者与他人互动时 所做的每一件事和所说的每一句话,以及 被观察者所处的背景、环境场所等。 • 资料是以原始而未经加工的形态呈现,可 作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之用。
• 实况详录法的优点: • 实况详录法能永久性的保存资料,并可以 作为以后进行反复定性或定量分析的依据。 • 可用于多种目的下的各种分析。
下列观察记录能服务于哪些研究 目的呢?
• 小青坐好,拿汤勺吃绿豆汤,才吃两口, 看到邻桌小立将绿豆捞出,在桌上排成正 方形,也跟着捞绿豆出来排成正方形,边 喝绿豆汤边玩桌面的绿豆,自言自语地说: “汽车来了……”吃完点心就去洗手台洗碗, 拿抹布来擦桌子,把桌上的绿豆擦到地上。 老师看到了,就请他把地上的绿豆捡起来 丢到垃圾桶。
• 二、对叙述角度的反省
• 在实地笔记中,研究者应该保持一种第三人称的角度,对 “客观”事实进行如实的记载,如果研究者对观察到的事 实有疑惑或猜测,应该放到个人笔记部分,而不应该放到 实地笔记部分。 • “今天工厂的宿舍里人很少,因为是星期天大家不上班, 都出去玩儿去了” • “今天工厂的宿舍里人很少” • 个人笔记中写下:“根据我自己个人对工厂的了解,我想 人很少是因为星期天大家都不上班,出去玩儿去了”。
• 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行为 • 学前儿童使用工具(材料)的行为 • 学前儿童与同伴的互动行为、与成人的互 动行为 • 学前儿童的游戏行为 • 学前儿童的语言和阅读发展的情况 • 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 • 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的行为 • ……
在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研究中, 行为观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专业的观察以正确的了解为目的,需 要收集多方面的客观资料,并针对目 的来追求正确的判断 • 专业的方法,以保证事实的接收更具 有客观性 • 针对客观的资料进行缜密地分析、归 纳、推理、假设等思考过程
• 思考: • 如何理解“客观性”的问题? • 如何理解观察中的“自然条件” ? • 自然条件,指对所观察的现象或行为不加 以人为的控制,使他们以本来面目客观的 呈现出来。 • 但是,为尽量减少误差,增强结论的可靠 性,观察者应当将观察步骤、途径、方式 等在一定程度内纳入控制(尤其在比较正 式的观察方法中)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 分析
季云飞 yfji@
导论: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 观看下列片段 • 问题: • 你看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请在 纸上写下) •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见”和“想法” 呢?
• 我们的这些所思所想“接近事实真相” 吗? • 为了接近事实真相,你觉得还有哪些 问题没有解决? • 在具体使用实况详录法时,观察者会花去 许多精力和时间 。 • 对观察技术的要求很高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