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赤壁赋课件(优质课一等奖获奖)
赤壁赋课件(优质课一等奖获奖)
水
变
逝者如斯
月
盈虚如彼
人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第五段
2.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 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 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 畅饮,兴尽酣睡。
(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 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 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 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 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 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如 泣舞怨 孤幽如 舟壑慕 之之, 嫠潜如 妇蛟泣 如 诉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白 纵露 一横 苇江 之水 所光 如接 天
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 者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 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 一般。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 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一、良辰:七月既望
二、美景:
乐在 何处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第四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 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 喜悦。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 出来?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 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 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 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 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 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 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你认为当时真有 这样一场主客问 答吗?他们所表 现的人生态度有 什么不同?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 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
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 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 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 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 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 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 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 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 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 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 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 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 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蔡襄
苏 轼 书 法
苏轼
黄 州 惠 州 儋 州 。
自 问 身 心 余 如 似 题 平 不 已 金 生 系 灰 功 之 之 山 业 舟 木 画 , 。 , 像
乌台诗案
•
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 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 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 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 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 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 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 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 的? 议论 写景 抒情 孟德遗诗 安在哉 主 古人事迹 第 问 孟德遗迹 悲之 三 段 客 缘由 渔樵江渚 平凡渺小 答 现实人生
人生苦短
蜉蝣天地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 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 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 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 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 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 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苏 轼
赤 壁 赋
苏 轼
• 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 东坡”。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 家、诗人,美食 家,豪放派词人 代表。中国文学 史上少有的全才。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三苏
唐宋八大家 (文) 苏辛(词) 苏黄米蔡 (书法)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辛弃疾
黄庭坚 米芾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 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怀 ?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 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 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 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 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 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 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 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 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liá o) lú) 8、舳舻千里(zhú
7、山川相缪(
9、旌旗(
16、无尽藏( zà ng )
17、狼籍( 18、枕藉(
jí jiè )
)
jīng )
三、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
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乐甚——愀然——喜而笑
凌 万 倾 之 茫 然
2.(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 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 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 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 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 声 。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朗读课文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rénxū) 2、桂棹( 10、酾酒(shī ) 11、横槊( shuò ) zhà o) 3、余音袅袅( niǎo) 12、渔樵( qiá o )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o ) 5、嫠妇( lí ) 14、匏尊(pá 6、愀然( qiǎo ) 15、蜉蝣( fú yó u)
情感
(乐) (转悲) (悲) (转喜) (乐)
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
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 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作业
1.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2.背诵全文。
谢谢大家
本文的艺术特色:
1.多次采用主客问答的形 式,是行文结构波澜起伏, 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 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2.写景、议论、抒情的紧 密结合。
结构
一层:夜游之乐 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二层:乐极悲来 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三层:因悲生悟 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5.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而 自 身 渺 小
天 地 阔 远
长 而 江 人 无 生 穷 短
暂
情 怀 阐 发
对比: 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 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比喻: 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 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 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 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 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三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 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为何而悲?
何英 况雄 吾业 辈绩 渔今 樵安 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