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


同学们在解答词语辨析题时,要尽量避
免以下容易出现的四种失误情况:
1.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内涵。
高考侧重考查的词语一般是那些经常接
触,但又常常用错的词语,如果只凭对该词
语的感性认识,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仔细
揣摩与辨析其意义和用法,就难免牵强附会, 失之偏颇。
2.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外延。 汉语的词语多义性强,色彩丰富,同一个词 语,使用的场合或对象不同,其表达效果就会迥 异。如果不能仔细审查词语的使用对象、色彩、
过重,因而需用“产生”搭配“疲劳感”。适合:符合;偶然 相合;适宜。合适: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办公桌的高
度”前面应该用形容词“合适”来修饰,而“适合”作为动词
需搭配人或具体事物。 答案:C。
3.(2010·辽宁卷)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5分) 孩子上学后,父母应及时向他们讲述如何管理和使用零花 钱。①_____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欲望渐趋强烈,需要用 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这时②______不加以教育和引导,他们
二、虚词辨析 1.辨析角度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
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
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
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反
确定答题思路的三个“凭借” (1)凭借语感
语感可以作为判断正误的基础,对于靠语感不易解决的 问题,可进一步通过对语境和理性的辨析来判断答案。
(2)凭借语境
答题时要牢牢抓住词语所在的语境,仔细理解词语所在
句子以及整段文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词语的正误做出判
断。
(3)凭借辨析
在语感、语境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从词义、用法、色彩 诸方面对词语深入细致地辨析,以对正误做出准确判断。
(4)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
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
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 “莫非”,“难道”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莫非” 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 前者强烈。
如: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5日宣传,将200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 伊丽莎白· 布莱克本、卡萝尔· 格雷德和杰克· 绍 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 如何保护染色体的”。 宣布:指公开正式告诉(大家)。 “宣传:指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 着行动。
(2)辨析词义的轻重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都表示因某 一动作行为而造成伤害,但“损坏”的语义要轻、 程度要小,而“毁坏”“破坏”则层层升级,程

析 止到+时间”;用“截至”时,表时间的词语放在
后面,即“截至+时间”。句中表时间的词语“九
月中旬”在所填词语后,故选用“截至”。
• 如: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 等三种人体必须的脂肪酸,还有油酸。 • 必须:副词,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定语。 • 必需:可以做定语。
• 如: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蕴含和深沉的人文精 神,没有这些则只能流于一般的情感宣泄和浅 薄的心灵安慰。 • 蕴涵:是动词,包含的意思。 • 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 和,是名词。
的意义,然后分析横线处前后句的关系,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
填空即可。①后面的句子是解释前句的原因,因此可填“因 为”;②后面所提到的“不加以教育和引导”只是一种假设, 因此可填“如果”“假如”等;③“产生某种不良后果”是 “孩子过度消费”造成的,因此可填“而”;④⑤前后构成转
折关系,因此可填“却”“但是”等。初步确定词语后,再通
语境中考虑。
2.利用近义词语,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 看谁更加符合语境。然后来确定该词语适用与否。注意 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 微差别。 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 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 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 “妆”。两字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化装”就是改 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化妆”就是用 脂粉等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 如: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 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 目观赏。 • 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 畏惧而又愤恨。此处用来形容人们欣赏的 状态是不对的;
(6)注意词语的语法功能。
例 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 _____(截止/截至)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 的90%。 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截至:截止到(某个时 候)。二者的区别在于:用“截止”时,表时间的 解 词语放在前面,即“到(在)+时间+截止”或“截
爱护
爱惜并保护
爱护年轻 下级或晚辈 一代
• 如:2011年8月,科幻作家徐浩若受邀到成都举 办讲座,几十位科幻创作爱好者聆听了他的报 告,会后我有幸向他垂询了有关科幻创作的问 题。 • 垂询:敬辞,指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 咨询:向…请教。
词语


适用范围


靠近国界的 边疆 领土 靠近边界的 边境 地方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1.(2011·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____,许多人办 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
背痛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
一个__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提出 产生 适合 B.提出 引发 合适
度加重。
• 如:革命化、专业化、年青化的高素质联 合指挥人才队伍,是国防力量的脊梁,也 是统兵强军的先锋。 • 年青:为处于青少年时期。 • 年轻:a.年纪不大;b.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 小,有相比较而言之义。
(3)辨析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 例如: 词语 词 义 适用对象 示 例
爱戴 敬爱并且拥护 上级或长辈 爱戴领袖
2.答题思路 (1)积累——区别词性,归纳整理。
如“尤其、非常、异常、万分、十分、
分外、格外、过于、更加、特别、比较、稍
微”等这一组词,不仅要知道它们是副词,
而且要明白,它们是表示程度的副词,且语
气上有轻重之分。结合语言环境,有区别地
使用。
(2)析用——弄清意义,掌握用法。 如“再、又、还、一再、屡次、再三、常常、时常、 往往、每每”等词语是副词,都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与 类同。但其中有些相近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又多不相同。 就像“再”和“又”,在现代汉语中都表示动作、行为的 重复,但“再”表示虽然有所计划,动作、行为却并未发 生,是未来时态,如:今年他去了北京,打算明年再去一 趟。“又”则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是过去时态,如: 本来他已去过北京,没有想到,今年他又去了一趟。“常 常”和“往往”都表示动作、行为经常如此。但其区别是: “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 推论性质;而“往往”通常情况下表示一般怎样或可能怎 样,常带有规律性或推论性质,时间跨度相对大一些。
之则不行。
特别是以下两种情况: ①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 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 作很负责。②“对”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安排的。此外,需注意的是,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关系的 “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 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读全文,检验所填词语是否恰当,原文是否语意连贯,个别不 妥当的地方还要修改调换。
答案:①因为 ②如果
③而
④却
⑤但是
• (2012广东)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
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 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 渭分明,不再神秘。人们不再敬畏自然,凭借 手中的科学技术,肆意改变环境。人们渐生狂 妄,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 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人类在发展中堕落, 在违背自然中自掘坟墓。忤逆自然的人类将无 法在大自然里颐养天年。 • A.泾渭分明 B.肆意 • C.忤逆 D.颐养天年
一、实词辨析(根据语境,判断词语使用是 否正确)
(1)辨析词语的确切含义
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就能够结合语境对词
语进行最准确的判断,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如: 家庭的熏染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
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
陶醉不已。
• 熏染: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逐渐受到影响 (多指不良的)。 • 熏陶——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 物而受到好的影响。
(4)辨析词语的不同搭配
有些词语在使用时有比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
如“交换”用于具体的、范围小的事物(交换礼物或意 见),“交流”用于抽象的、范围较大的事物(交流思 想或经验)。再如“流失”与“流逝”都有“失去”的 意思,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具体如下:
词语
词义
多指有用的东西或 流失 人才流散失去 流逝 像流水一样消逝
C.提醒
产生
合适
D.提醒
引发
适合
【解题点拨】提出:①揭示,提请考虑、讨论、接受或采纳; ②提取。提醒:指出来以引起注意。文中是“引起注意”,应 用“提醒”。产生:①生育,分娩;②出产;③由已有的事物 中生出新的事物,出现;④出生。引发:引起,触发;启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