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是由两味及两味以上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君臣佐使”组成原则及配伍理论而组成的方剂,即中药复方。
较之单味药,复方具有疗强、毒性低等优点。
因此,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研究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中药复方的研究也倍受重视,发展很快。
大多数也是从药理方面阐明复方的作用,本文就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方面展开一些讨论。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一、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我国中药复方的研究主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与国外对天然药物研究的不同之处,也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
近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在方法学上也有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仍以印证一些药效指标为主,低水平的重复较多,相关科学的配合不够密切,使得现有的中药复方制剂成分还太复杂、药效不稳定、重现性较差,物质基础不清楚。
中成药质量控制大多还是用指标成分,而不是有效成分,缺乏被国际所认可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发展前景。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简单地采用从单个中药中分离有效单体的方法去研究复方,中药复方的作用大多是多组分、多靶点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如何识别、提取复方中的效应物质及阐明其作用机理成为中药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开展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一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理论特别是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
二可以在弄清复方作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中药复方制剂活性成分的可测性,内在质量的可控性,作用的可靠性、稳定性,改变外观粗糙、使用不便等缺点。
尽管中药复方化学成分非常复杂,作用涉及的环节非常广泛,使研究工作显得困难重重,但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析技术、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用与中医药理论相适应的药理模型,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将会被逐步阐明,使中医药事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二、研究选方标准要做研究,首先要选择好研究目标,我们应该选择临床常用、组成简单的复方,也可从基本方着手。
基本方一般疗效较好,组成比较简单,且历经长时间的检验,许多方剂都以此为基础再加味组成,开展研究较易,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较大。
如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是桂枝汤类的基本方,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可设想研究其对感冒及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对免疫、血液循环系统(主要是微循环)、胃肠道平滑肌及对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的影响,以及解热镇痛作用等。
本方重用桂枝成了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奔豚证,显示了桂枝对心脏的作用;重用芍药成了桂枝加芍药汤,适应证增加了“腹满时痛”,突出了芍药治腹满痛的作用。
桂枝加附子汤,治证有“手足冷,身痛不仁”,显示附子有镇痛作用和改善微循环作用,原方加葛根称为桂枝加葛根汤,治桂枝汤证有项背强痛者,提示葛根能治项背强痛等,说明研究了桂枝汤一方后可为研究这一类的许多方剂奠定基础。
再如复方丹参作为一种经验处方,是我国的第一大中药品种。
复方丹参方的主要成分是丹参、三七和冰片,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临床广泛应用于血瘀型心绞痛。
近年有人使用药理和化学紧密结合的方法,采用多种模型对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配伍配比规律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为这类疗效明确的小复方二次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总之,选题以疗效明确,组方简练为基础,十分重要。
三.中药复方中各个药物相互关系研究中药复方讲究配伍,合理的配伍才能使药物的使用具有高效、低毒、稳态的特点。
因此,以配伍关系研究作为切入点是开展对复方中的效应物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的一条合理途径。
近年来对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成为中医药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
这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复方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和依据。
了解复方配伍关系研究的概况,包括开展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思路、方法,对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很有必要。
1.组方原则研究:中医组方遣药是按一定的原理和法则进行的,这种原则被高度概括为“君、臣、佐、使”。
复方中各味药物间既有相互配合,又有相互制约,紧密联系,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
上述组方原则有其科学的内涵。
现在研制中药复方新药时,方解是否合理是一项重要的评价内容。
要探索复方的效应物质及其作用机理,首先要了解所要研究的复方配伍是否合理,药物与药物之间是否通过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交互影响,而产生增效抑弊的综合效应。
许多经典方组成精辟,疗效显著,药理实验也证明,其方中各药的相互影响符合中医组方原则的要求。
复方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应以对这些方子研究为重点,进行突破,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物组成,具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功效,实验证明,此方能解除胃痉挛,确有明显止吐作用。
实验可选择对胃肠运动,止吐等观察指标分别对方中各组成药物单独及交互的作用进行检测。
可发现其中吴茱萸在抑制胃运动和镇吐中起主要作用,为君药;生姜有止吐作用,并与吴茱萸协同,增强其效应为臣药;人参、大枣本身并无镇吐作用,但仍可加强整方的止吐效果,同时减小毒性。
以上分析表明,复方合理的配伍,可以取得最大的药理效果。
复方效应不是若干药味简单、机械的凑合所能产生的,而是通过药与药之间合理的组合,互相协同所形成的综合结果。
2.两药相互作用研究:复方中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的基本内容是七情。
七情中,除单行外,均反映药物同药物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七情关系的最基本形式可从药对着手。
所谓药对是指在中医方剂中两味药物相对固定,经常成对出现的配伍形式。
上述桂枝与麻黄,生姜与半夏,还有白术与枳实,苍术与厚朴,黄芪与当归,芍药与甘草,人参与附子等均为常见的药对。
其配伍均反映了七情配伍的基本原则要求,有其科学内涵。
如现代研究表明,人参与附子单独使用在改善心肌收缩功能方面虽然均有一定作用,但两者配对使用可使心衰豚鼠的平均动脉压,心内压(LVP)及LVdp/dtmax 增加的幅度明显提高,产生协同作用。
进行复方的物质基础研究从药对配伍研究着手,可能是一条简便易行的途径。
又如在低浓度时芍药苷和甘草苷两种成分各自均不能在小鼠横隔膜上显示神经肌肉结合部位阻滞作用,但如此低浓度合并给药则出现显著阻滞效果。
3.剂量配比研究:复方配伍研究除考察方中组成药物是否合理外,各药的用量也非常重要。
方中的药物即使不变,某些药物剂量的改变也会引起整方药效的改变。
探索复方各组成药物剂量配比的合理性已受到了重视。
如有人用两个不同剂量的补阳还五汤观察对“气虚血瘀”动物模型血粘度的影响。
1方黄芪为2 方的2倍,其它药物的剂量固定不变。
两种配伍的复方用同样的方法制备成每毫升含生药1g 的水煎液,两组模型动物分别口服剂量相同的1号或2号方,5g/kg,连续2天,结果发现,两方均有改善血粘度的作用,而1 方的作用强于2 方[1]。
探索复方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方中各药量的配比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因素。
国家973“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项目,在国内首次明确了该方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使复方丹参方由传统的经验组方过渡到有现代科学依据的新组方,并重新确定了复方丹参方中丹参提取物与三七皂苷的配比,提高了疗效。
新的配比方成功转让,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已有报道,丹参与三七生药比例以5:3最有利于丹参有效成分的溶出]。
探索配伍后煎液中各药原所含化学成分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夏云教授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
他们将生脉散中的人参、麦冬、五味子按1:3:1.5比例合煎,或各药分煎,取得水煎浓缩液后分别用有机溶剂萃取,然后对提取物进行分离、分析、鉴定。
结果,从合煎液中分离得到一个复方产生的新成分,经鉴定为5-羟甲基-2-糠醛,而单味人参、麦冬、五味子的分煎液中均未见有这一成分。
结合药理研究还发现,这种新成分对复方整体疗效的发挥是有利的,从而推断复方独特疗效有其一定的物质基础,即此复方在各药共煎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效应物质。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通过这一研究至少证明复方所含成分不一定是各单味药成分的简单相加,制剂过程中产生的新化学成分可能同效应有关联,从而有助于阐明效应的物质基础。
有人研究发现,麻黄汤由中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组成,麻黄平喘的主要药效物质是麻黄碱,桂枝的镇痛解热成分是桂皮醛,杏仁的镇咳成分是苦杏仁甙。
研究表明,复方中的苦杏仁甙分解成的苯甲醛,与桂皮醛一起同麻黄碱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化学成分,该化学成分在热水中分解后,分别发挥麻黄碱、桂皮醛、苦杏仁甙的药效作用。
组方后不同药物的化学成分在不同靶点上可以产生协同效应而不一定需要新成分的介入。
而药物组方后共煎,由于相互影响,增加或减少某种药物成分的煎出率,可以是复方效应不同于单味药的另一原因。
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较多。
如人参单煎与人参加麦冬、五味子合煎(按1:3:1.5配伍)相比较,能使人参皂苷Rb1,Rb2,Rc,Rd,Re,Rg1煎出量减少,甚至消失,而Rg3,Rh1的含量明显增加。
参麦液中Rg2,Rg3,Rh1成为人参皂苷中的主要皂苷。
配伍对药动学的影响复方中药与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共煎过程中化学组分发生质与量的变化,还表现在进入体内后有些化学成分会对其它化学成分的体内过程产生影响。
探索配伍对复方中主要成分的药动学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配伍规律的理解和合理的组方用药。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已有不少报道。
如取大鼠分为2组,分别灌服单味甘草汤及芍药甘草汤,灌服的量以所含甘草酸计算,均为500mg/kg, 灌服药液后间隔一定时间取血,制备血浆,用HPLC测定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含量。
结果表明,芍药甘草汤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芍药甘草汤组对单味甘草组甘草次酸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5.7倍,甘草酸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44.1倍。
表明甘草伍用芍药能显著提高甘草酸、甘草次酸的生物利用度。
[2]川芎嗪为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
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扩张血管,增加冠脉流量及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有人用大鼠分别灌服川芎煎剂30g/kg及川芎、丹参复方煎剂(川芎:丹参=3:1)40 g/kg, 每间隔一定时间取血,用HPLC测定血清川芎嗪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表明川芎煎剂与川芎、丹参复方煎剂比较,给药后0. 25h血清川芎嗪浓度与AUC值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53倍和1.52倍。
Ka (一级吸收速率常数),t1/2Ka前者大于后者。
说明川芎伍用丹参口服可导致对川芎嗪的吸收减慢,生物利用度降低[3]。
另有研究证实,川芎伍用当归、白芍、熟地黄后明显降低了川芎嗪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降低的程度不但低于单用川芎组,而且低于川芎、丹参复方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