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研究进展
原理,遵循国际公认的优良性准则创立了新的最优化试
验设计——直接试验设计法,克服了正交设计与均匀设
计的不足, 并引入了M-回归、主成分回归、岭回归、偏
二乘估计等,对各因素重要性及回归结果都有详细的定
量说明,试验次数与均匀设计相当。该设计法目前已用
于制药和化工工艺的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7
3 研究思路
• 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选择与某方药治疗某病有关 的指标(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等各个层 次),结论大多只说明某方药治疗某病时引起一大 群分子、器官、整体的改变,研究的最终目的也就 是说明了某方药治疗某病的物质基础就是这一群已 知分子、细胞改变的结果。
7
3. 研究思路
• 中药治疗有独特的疗效,而疗效的取得又不依 赖于现代意义上的病理生理过程,这只是中西 医认识的不同而已。实际上中医药治疗取效必 然伴随有相应的现代病理生理改变,体现着一 定的防治规律,否则就不可能取效。中药疗效 产生的原因既可能来自已知的病理、生理和防 治机制,也可能来自未知的病理生理和防治机 制,或二者兼而有之。目前中药药理研究大多 着眼于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后者的研究正是中 药药理研究应高度注视的方面。
19
误区和危害
• 唯成分论:
• 1. 忽视了复方中的中药的应用特点,不正视现有的研究 水平,唯单味药是务,唯有效成分是务,将复方--单味药 --有效成分模式视为复方研究的唯一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 2. 唯成分论片面认为,复方的有效成分就是方内各单味 药有效成分的累加和,各单味药有效成分间是没有相互联 系的。
• 单纯化学研究决不是研究复方的最佳模式。
• 正交设计必须全面试验,即每两因素的各水平搭配重复必 须是完全的,于是试验点在其试验范围内,并不能做到充 分的“均匀分散”;同时,为了达到“整齐可比”,试验 点就必须比较多。正交设计的局限性还有:a实验运行次 数只能是自然数平方的倍数。b正交设计的方差分析要满 足三条假设:正态性、方差齐性、效应的广义线性,一般 难以严格满足。目前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的复方大多不超 过五味药,研究中药有效单体配伍关系者也不超过五个。
5
3. 研究思路
• 有效中药方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 的临床实践检验,不断修正后形成。因而中药 药理研究大多是选择临床有效的中药复方或单 味药,利用现代生物医学的理论与手段探讨其 取效的机制,这是目前中药药理研究的主流方 式。
临床疗效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基础
6
3. 研究思路
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模式:
21
误区和危害
• 电脑组方论 • “高新技术与传统医学的最佳结合” • 忽视甚至完全抛开中医辨证论治这一根本,只用
数理统计和数理逻辑的方法来对待中医的治疗问 题,把中药复方看成是简单地、药物间的组合。 • 抛开了中医理论的严谨性、科学性,抛开了复方 组成中药物选择的原则性,抛开了复方组成中各 药物间相互关系的有序性、层次性。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
杨军英
1
1 概念
• 中药药理学: PTCM ( Pharmo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应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研究 中药和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作用规律的 学科。即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
• 生物活性: • 药代动力学:
2
了。”
20
误区和危害
• 一病一方论 • 忽视复方的直接对象是证不是病,而证是
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同一种疾病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可有不同的证。 • 中医治疗的灵魂是辨证论治,抛开证的恒 动性,用一方来治一病,就扼杀了中医治 疗的灵魂。 • 在对疾病治疗的动态过程中把握复方,不 能孤立地、静止地把一病和一方对应起来。
8
9
3. 研究思路
• 发展方向
• 1.在确定了中药疗效的前提下,冲破目前只用现 代生物医学知识去诠释中药药理的观念束缚,通 过中药药理研究发现新的中医药特有的防治规律.
• 2.在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上下功夫,以 疗效为核心,从中药分子与生命分子的相互作用 找切入点,大力开展中药分子药理学研究。
25
4 药效学研究 41血清药理学方法学
•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是由日本学者田代真 一提出,95 年前后国内即陆续开展。
• 成就: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 效关系研究、给药方案研究、反应体系中含药 物血清加入量的确定、采血时间的确定及时效 关系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对效 应的影响等。
22
“附子得甘草性缓”;
3 研究思路
朱砂与昆布不宜配伍应用; 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与脂
• 成就:
类物质;
• 中药配伍的化学研究—物•萸“有质起较死基强人础的方助:”溶木作瓜用对;吴茱
• 1. 配伍前后主要成分分析
• 2. 配伍比例的研究
• 中药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见白2∶术后1和配枳伍实在同于用补, ,
体分子变化规律,
• 揭示决定生物表型的分子基础和这表样型就变有化可的能较全
分子变化规律,这也正是整个生面物地医揭学示界中面药多靶
临的重大课题。
点作用的基本规律。
11
3. 研究思路
更具体一点?
• 变单个指标为群体指标,变已知指标为“未 知指标”。
• 可借鉴的方法?
• 研究基因组功能和蛋白质组的方法和手段值得借鉴,如研 究基因表达的序列分析法,差别显示法,显微排阵法;研 究蛋白质组的二维电泳结合质谱技术,介质辅助的激光解 吸/离子化技术、电喷雾离子化技术等都是极有用的技术。
13
药物配伍组成方剂的目的: 增强协同作用,提高疗 效,并对某些毒烈性药物起调和制约作用。 ● 中医理论的“缩影”: 反映了中医脏腑气血、 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中药药性等理论.
• 遵循的原则 • 整体性原则: • 联系性原则: • 层次性原则: • 可变性原则:
14
15
3 研究思路
• 研究方法: 药味加减法(筛选主药)和 正交设计法(多因素中任意两因素) 。
应使用新鲜血清或保存时间较短的血清为宜。
27
4 药效学研究
• 中药或复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确,怎么办?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 以揭示产生 药效的物质基础。
• 提出在建立血清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并测定相应含药血清 药理效应强度后,进行药物效应成分分析。
28
4 药效学研究
42 单味药药理研究
• 新思路:
• 化学方面: 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探讨方剂的物质基础,综
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联系。 多仪器联用和指纹图谱分析是中药成分分析的必然趋势;
• 药理方面: 在整体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及分子
生物学四个水平上探讨方剂的配伍、物质基础的变化与药 理效应间的联系。
• 综合方面: 加强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药理论的结合、化学
1997年开始注重探讨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 的作用机理。
有关中药药性等基础研究以及中药临床药理学 的研究相对较少.
24
• 2000年时, 国内中药药理的研究呈现一种涉
及中药品种多、研究范围广、研究水平较高的局 面。大多数研究应用了中药的有效成分或有效提 取部位。研究中药对心血管系统及抗肿瘤作用的 工作占较大比重。与以往比较, 有关中药药性理 论的研究以及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有所增多。在 研究中, 更加注重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的探讨以及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 目前, 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仍然在心血管系统及 抗肿瘤作用, 单味药和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 究有所发展.
1 概念
PTCM和药理学的界定
•中药西化:对现有中药的生 物活性给予现代科学的阐述。
1. 整指体导论思治想和和阴理阳论平体衡系•的发为:物现指中质新研导医中究,药药成P理:T新论C将中M不体药不是系;中能,药脱以离 中医药理论体系.
2. 任务、内容和目的:
3. 研究出的中药有效•成认识分现和有新中中药药:,中应医该药具理备论传 统中药的特性,并为体中系医范临围内床的用新药的提治供疗理作用论、依
10
以药效为标尺,药
3. 研究思路
效的表达又要具体
化到细胞、组织、
如何实施?
器官、整体的层面
中药进入体内发挥作用的基本上以环,中即药节生导: 物致表生型物上表。
• 中药发挥作用必然引起生物表型型的的改改变变为基础,
• 生物表型的基础是基因型,其直进接而的探决讨定中者药主导要致
是蛋白质。
生物表型变化的群
26
4 药效学研究
• 实验结论:
• 1 在一定范围内, 动物给药量——吸收入血的药物量—— 体外药理效应呈正相关;
• 2 含药血清的药物浓度:给药剂量,给药方案; • 3 体外实验体系中含药血清加入量对药理效应产生明显的
影响; • 4 实验前进行时效关系研究, 找出给药后最佳采血时间是
十分必要的; • 5 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可能对药理效应有影响,
12
3. 研究思路
3.2 中药配伍关系的研究: ● 指导思想: 中医药理论,将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
的有机整体,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 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 ●对复方的认识主要依靠传统中医思维模式来把握其本质规律, 这种思维的大致过程归结为:
通过形象思维分析,把握复方中各味药的作用机理; 通过形象思维综合,把握复方的整体功能; 通过形象思维类推,把握复方中各味药之间的动态联系; 通过形象的倒果求因法,追溯复方在体内调节病理的机理。
床》;
90年代,开始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复方药效物质 基础研究。
4
3. 研究思路
3.1 中药药效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纵观整个医学的发展,追求疗效是医学研究的主要目标, 疗效的取得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依赖于对疾病病理 生理过程的认识,从而采取对抗性或调节性治疗措施(西 药);另一方面来自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中药). 中药 取效依赖于中医理论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独特认识,并不 依赖现代意义上的病理生理过程。由于目前人类远未揭开 人体生命活动之谜,对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只取得了 极有限的认识,因而,采取对抗性或调节性治疗必然会有 顾此失彼的一面,这也是西药治疗副作用大,医源性疾病 较多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