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产理论
合的轨迹。也称为产品转换曲线。
13
二、边际收益(产量)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不断增加某 种可变投入的数量并使之与固定投入相 结合,由此而带来的产量的增长最终会 越来越小。
14
转盘日产统计表
工人数
4 5 6 7 8 9 10 11
机床
4 4 4 4 4 4 4 4
总产量
32 41 54 63 71 75 75 70
MP>AP , 则AP增加
MP =0,TP最大
MP<0,TP下降
MP<AP , 则AP减少
MP=AP , 则AP最大
12
当MP AP时, 证明:
AP达到最大
若AP达到最大,则AP的导数应等于0。 因为AP=Q/L
dAP (Q / L) dQ (Q / L) dL 1 dQ Q 2 0 dL Q dL L dL L dL L dQ Q 即 dL L 当AP达到最大时MP AP得证
的各种投入都按同一比例增加时, 产出水平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45
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形
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投入的要素增加t倍,产出也增加t倍。
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投入的要素增加t倍,产出的增加大于t倍。
规模报酬递减(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投入的要素增加t倍,产出 的增加小于t倍。
46
Q f ( L, K ) nQ f (tL, tK ) 若 nt 若 nt 若 nt
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报酬递减
47
几种常见的生产函数
1、 线性生产函数
Q a1x1 a2 x2 an xn
Q / Q EK K / K
为资本的产出弹性
42
(2) 生产力弹性
生产力弹性是指在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 不变的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都按同一比例 变动时引起产出的相对变动,产出的相对变 动和这些投入要素的相对变动之比。设为生 产力弹性,X代表所有投入要素,则
dQ / Q Ee dX / X
19
例:生产同一产出的L , K的组合
K
组合方式 劳动 L 资本 K
isoquant curve
A
A
100 200 300
60
B
B
C
30
20
C
L
20
二、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第一、 向右下方倾斜。
第二、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第三、在一个平面上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 第四、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21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L
28
3、经济区(Economic Region )
上、下脊线之间的区域是具有生产效率 的经济区。 上、下脊线之外的区域是某一要素边际 产量为负(而另一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 仍为正)的区域。
29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组合
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是指用最低的成本
生产既定数量产品的生产要素的组合; 或是指用既定的生产成本生产最大数量 产品的生产要素组合。
•
A
用相对便宜的
要素来替代相
•
B
对昂贵的要素
L L'
L
36
拉格郎日函数法求解
基本方法与消费者行为理论相同。
min wL+rK s.t f(L,K)=Q 建立拉格郎日函数 L=wL+rK-λ[f(L,K)-Q] 分别对L、K和λ求偏导,有:
f LK 0 LL w L f LK 0 LK r K L Q f LK 0
产线,等产量线的斜率即边际技术
替代率MRTS不变,它表示边际技术
替代率相等。
53
第六节 多产品的生产函数
要解决的问题:企业生产多个产
品时,如何在各个产品之间分配 稀缺的资源?
54
生产可能性曲线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在技术水平和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企
业所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
25
四、射线、脊线和生产经济区
K
1、射线 射线上的点,是产量 不同而投入比例相同 的点的轨迹。 C。
B。 A。
L
26
2、 脊线(Ridge Lines )
K 等斜线: 各等产量曲线上, 斜率相等的点的轨 迹。 这是一条从原点出 发的曲线。
。 。 。
L
27
脊线(续)
K 上脊线: 斜率为无穷的等 斜线,称为上脊线。 下脊线: 斜率为零的等斜线, 称为下脊线。
每增加一单位某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
8
公式:
L MPL TP dTP MPL
APL TP
L dL
9
总产量曲线
L TP 0 0
TP
700 600 500 400
1 100
2 240
3 390
4 520
5 610
6 660
7 660
8 640
TP
300响的程 度,主要有产出弹性,生产力弹性, 替代弹性等。
41
(1) 产出弹性
产出弹性是指,在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
条件下,若其它投入固定不变,一种投入的相对变
动会引起产量的相对变动。即产出的相对变动和投 入的相对变动之比就是这种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
Q / Q 为劳动的产出弹性 EL L / L
38
MPL / MPK
三、最佳产量扩展途径选择
最佳扩展途径就是连续的等产量线 和连续的等成本线的切点的轨迹。
39
生产扩张线
在要素价格比不变时: K 规模扩大,等成本线右移。 规模缩小,等成本线左移; 连接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 切点的轨迹,称为生产扩张 线(EP)。
EP
L
40
第五节 生产弹性、规模报酬与技术进步
10
AP和MP曲线
APL=max 且APL=MPL
总产量线上任一点
y
C B
所对应的平均产量等 于由原点向该点所引 射线的斜率;
总产量线上任一点
MPL
TP
A
L
所对应的边际产量等 于该点切线的斜率。
A’
• C’
AP L
B’
L
11
三者的关系:
TP和MP的关系:
MP >0,TP上升
AP和MP的关系:
(marginal rate of technological substitution)
企业在保持同一产出水平时,增加一种
要素投入的数量与必须减少的另一种要
素投入的数量之比。
MRTSLK K
L
22
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K
A C y m pL L - - - -由于L 增加带来的产出变化 C B y m pK K - - - -由于K减少带来的产出变化 A B的变化是在同一条等量 曲线上 m pL L m pK K 0 K L m pL m pK m pK
平均产量
8.0 8.2 9.0 9.0 8.9 8.3 7.5 6.4
边际产量
9 13 9 8 4 0 -5
15
三、生产三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MPL>APL,且TP 增加,相对于资本来说劳 动不足。 第三阶段:MPL<0,相对于资 本来说劳动过剩。
第 一 阶 段
MPL
第 二 阶 段
第 三 阶 段
只有生产的第二阶段,L、K
搭配是合理的。
AP L
16
L
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
y f ( L, K ) 长期的生产函数
y
K
L
17
y
K
y2 y1
K
y2
y2 y1
L
y1
L
18
一、等产量曲线的概念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可以生产出相同 产出的两种生产要素不同数量组合的轨 迹,称为等产量曲线(isoquant curve)。 也称为生产的无差异曲线(production-indifference curve)。
y3
A
K
E
B
y2
y1
L
L
33
(2)既定产出下成本最小化的最佳投入组合
•
A
• E C•
B •
34
结论:
要素最佳组合点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
的切点。
MPL PL 或 MPK PK
MPL MPK PL PK
35
关于要素价格的变化与生产方法的选择
K
在经济上可行 的生产方法是
K
K'
50
三、技术进步
1.资本高效型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是沿着生产线,
资本边际产量随技术进步而增加的速度
大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的速度。
51
2.劳动高效型技术进步
沿任一生产线,劳动边际产量(或 边际生产力)的增加大于资本边际 产量(或边际生产力)的增加。
52
3.中性技术进步
如果技术进步是中性的,沿任一生
思考:如何根据α+ β的值判断规模报酬?
49
3、经验生产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