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体几何中引入向量之前,求角与距离是一个难点,在新课标中,从向量的角度来研究空间的点、线、面的关系,我们只要通过两个向量的数量积运算、运用向量的模、平面的法向量就可以解决常见的角与距离的问题。
而且,运用向量来解题思路简单、步骤清楚,对学生来说轻松了很多。
重点:用空间向量数量积及夹角公式求异面直线所成角。
难点: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关键:几何问题转换为代数问题及正确写出空间向量的坐标。
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公式(两种形式)、夹角公式和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性质。
(用媒体分步显示下列内容) 1. 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包括向量的夹角公式):若与的夹角为θ(0≤θ≤π),且={x 1,y 1,z 1},={x 2,y 2,z 2},则 ⑴ a ·b =|a ||b |cos θ 或 a ·b = x 1x 2+y 1y 2+z 1z 2 ⑵若a 与b 非零向量 cos θ=222222212121212121x z z y y x x zy x z y ++⋅++++2. 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性质:⑴两个非零向量与垂直的充要条件是·=0⑵两个非零向量a 与b 平行的充要条件是a ·b =±|a ||b | 利用空间向量知识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形建立合理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确定关键点的坐标; (3)求空间向量的夹角; (4)得出异面直线的所成角。
D 1xy o. Mxyo. M平面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z用向量解决角的问题 ①两条异面直线a 、b 间夹角在直线a 上取两点A 、B ,在直线b 上取两点C 、D ,若直线a 与b 的夹角为θ,则cos |cos ,|AB CD θ=<>u u u r u u ur =。
注意,由于两向量的夹角范围为[]︒︒180,0,而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为()︒<<︒900α,若两向量夹角α为钝角,转化到异面直线夹角时为180°α-例1:在长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AB=BC=4,AA 1=6, 求异面直线DA 1与AC 1的所成角;分析:在此题的解答中,设计如下问题贯穿整个过程以期共同解高。
问题1:此题在立体几何中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异面直线平移相交,求相交直线的交角) 问题2:利用空间向量求解,对几何体如何处理?(求向量DA 1与AC 1的数量积,当然应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问题3:如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并说明理由。
(以DA 为X 轴,以DC 为Y 轴,以DD 1为Z 轴) 问题4: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后,各相关点的坐标是多少?(请学生个别回答)例2.直棱柱ABCD-A 1B 1C 1D 1,底面是边长 为4的菱形,且∠DAB=60°,AA 1=6,AC 与BC 交于E ,A 1C 1与B 1D 1交于E 1, (1)求:DA 1与AC 1的所成角; (2)若F 是AE 1的中点,求:B 1E 与FD 1的所成角;②直线a 与平面α所成的角θ(如图11-)可转化成用向量→a 与平面α的法向量→n 的夹角ω表示,由向量平移得:若平面α的法向量→n 是向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必备工具.由α⊥→n 可知,要求得法向量→n ,只需在平面α上找出两个不共线向量→a 、→b ,最后通过解方程组⎪⎩⎪⎨⎧=⋅=⋅→→→→00n b n a 得到→n .例4、 在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ACB ,侧棱21=AA ,D 、E 分别是1CC 与B A 1的中点,点E 在平面ABD 上的射影是ABD ∆的重 心G ,求直线B A 1与平面ABD 所成角正弦值.例8.三棱柱111B A O OAB -,平面⊥11O OBB 平面OAB ,︒=∠601OB O ,︒=∠90AOB 且21==OO OB ,3=OA ,求:二面角O AB O --1的余弦值大小.x图1-2图1-1图1-3B 1例9. 如图,在底面是直角梯形的四棱锥S —A BCD 中,AD//BC ,∠A BC=900,S A ⊥面A BCD ,S A =21,A B=BC=1,A D=21。
求侧面SCD 与面SB A 所成的二面角的余弦值大小。
用向量解决距离问题①两点B A ,间距离||AB由−→−−→−−→−⋅=AB AB AB 2可算出;若→→−→−+=b a AB ,则由数量积得→→→→−→−⋅+⎪⎭⎫⎝⎛+⎪⎭⎫ ⎝⎛=b a b a AB 2222,若已知两点坐标,则可直接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②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过点P 作直线AB 的垂线PD ,垂足为D ,则由AB PD ⊥且点D B A ,,共线得AB AD AB PD λ==•,0,解出D 点后再求||PD 。
例1、直角坐标系中的三点()3,1,0A ,()0,0,3B ,()0,2,0C ,求点A 到直线BC的距离。
解:过A 作BC AH ⊥,垂足为H 设−→−−→−=BC BH λ,∵()0,2,3-=−→−BC∴()()0,2,30,2,3λλλ-=-=−→−BH ,则H 点坐标为(0,2,33λλ-∴=−→−AH ()3,12,33---λλ,又∵0=•−→−−→−BC AH ,∴02433=-++-λλ,75=λ,∴⎪⎪⎭⎫ ⎝⎛-=−→−3,73,732AH ,724=−→−AH ③异面直线a 、b 的距离可先设a 、b 的公垂线段EF (a E ∈、b F ∈),再由垂直向量性质得⎪⎩⎪⎨⎧=⋅=⋅−→−→−→−→00EF b EF a ,从而得到E 、F 的坐标,最后算出所求−→−EF .例2、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的边长为1,求异面直线C A 1、BD 的距离?分析:从正方体条件得,运用坐标向量的方法较好. 建立直角坐标系,设EF 是所求的公垂线,令−→−−→−=BD BE λ、−→−−→−=C A k F A 11,则()0,1,1-=−→−λBE 、E 的坐标为()0,,1λλ-,同理()k k k F -1,,,再由0=⋅−→−−→−BD EF 、01=⋅−→−−→−C A EF ,算得21=λ、32=k ,最后算出−→−EF 、66=−→−EF . 这个方法不但能求出直线上的点的坐标,也能求出空间向量的表示式,是向量运用中常用的一个小技巧. ④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h先设平面α的斜线为PA ()α∈A ,再求α的法向量→n ,运用向量平移,不难得到推论“h 等于−→−PA 在法向量→n 上的射影→→−→−⋅nn PA最后由此算出所求距离.例3、正四棱柱1111D C B A ABCD -,1=AB ,21=AA ,E 是1CC 的中点,求点1D 到平面BDE 的距离分析: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得各点坐标,设平面BDE 的法向量为),,(z y x n =→,由⎪⎩⎪⎨⎧=⋅=⋅−→−→−→−→00DB n DE n ,得⎩⎨⎧=+=+00y x z y ;令1=y ,得法向量)1,1,1(--=→n ∴−→−E D 1在→n 上的投影为3321=⋅→→−→−nn E D ,∴点1D 到平面BDE 的距离为332.此类题目,是在立体几何学习中的必须解决的重点题和难题,传统的解题方法很多,也很复杂。
运用平面法向量的知识,能直接算出所求距离,避免繁复的逻辑推理。
④两平行平面,αβ之间的距离由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定义知道,平面α上任意一点A 到β的距离就是α到β的距离,因此,我们也可把α到β的距离转化为A 到β的距离,运用求点与面距离的方法来求。
1、(2011年高考陕西卷理科16)(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ABC ∠V 0中,ABC=60,∠0BAC=90AD BC 是上的高,沿AD 把ABD V 折起,使∠0BDC=90(Ⅰ)证明:平面⊥ADB BDC 平面;(Ⅱ)设E BC DB u u r u u u r为的中点,求AE 与夹角的余弦值。
2、(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科16)(本小题共14分)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底面ABCD 是菱形,2,60AB BAD =∠=o .(Ⅰ)求证:BD ⊥平面;PAC (Ⅱ)若,PA AB =求PB 与AC 所成角的余弦值; (Ⅲ)当平面PBC 与平面PDC 垂直时,求PA 的长.3、(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理科18) (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DAB=60°,AB=2AD,PD⊥底面ABCD.(Ⅰ)证明:PA⊥BD;(Ⅱ)若PD=AD,求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
分析:(1)要证明线线垂直只要证明线面垂直或者用向量去证明;(2)求二面角的余弦只需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有空间向量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