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高校历年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经济学》高校历年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第13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视频讲解]13.1考点难点精讲一、社会总产出和总供给1.社会总产出的定义社会总产出是指社会生产的总成果。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按社会生产成果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

生产社会总产品的部门可分为两大部门: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称为物质生产部门(包括物质性服务,即与物质产品的生产、维修、运输和分配有关的服务);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称为非物质生产部门。

2.社会总产出的衡量指标我国曾经采用和目前正在采用的国民经济活动总量的价值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1)社会总产值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中,社会总产值是指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全部产品价值的总和。

社会总产值对于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考察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分析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计算各类产品相互之间的物质消耗系数,对进行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它存在很明显的缺陷:①由于社会总产值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因而难以全面反映包括非物质性服务在内的社会总产出的水平。

②由于社会总产值是按照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价值加总计算的,因而社会总产值内包含着许多重复计算的价值。

(2)总产出总产出是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服务的价值的总和。

它的优点与社会总产值相同,而且由于包括了全部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比社会总产值这个指标更为全面。

但其缺点也同社会总产值一样,包括了中间投入,即消耗的中间产品价值,有过多的重复计算。

(3)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国际上通用的也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中采用的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二者反映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指标。

①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居民和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用于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

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

国内生产总值不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本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是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最有用的综合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支出+社会消费支出+固定资产形成+库存增加+出口-进口②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三种:a.生产法。

即从生产角度,把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所有部门新增加的价值汇总起来,再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而得出。

b.分配法。

即从收入分配角度,把生产和服务中形成的各种收入,也就是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固定资产折旧和间接税加起来而得出。

c.最终使用法。

即从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用途角度,把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企业国内总投资支出以及净出口加起来而得出。

我国目前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国民收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税金等纯收入加总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范围,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的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国内生产总值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本国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但不包括常住居民在国外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增加值”。

而国民生产总值则相反,包括常住居民在国外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增加值”,但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本国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增加值”。

二者的关系是:GNP=GDP+常住居民在国外的要素收入-非常住居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GDP+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4)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净值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耗费(即折旧)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它是全社会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之和,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新创造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规模。

(5)国民收入国民收入(NI)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净产品。

它也有两种表现形式:在实物形式上,表现为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下的生产资料和当年新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料;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3.社会总产出的结构研究社会总产出,不仅要研究它的总量,而且要研究它的结构。

社会总产出的结构,即它的生产门类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社会生产门类的划分,形成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产业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通常运用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两大部类结构。

它还可进一步分为中间产品生产、投资品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三个门类。

(2)农轻重结构。

按照生产对象的性质和生产方法,把社会物质生产区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

由三大产业部门组成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把生产的两大部类结构具体化了。

(3)三次产业结构。

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定的三次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第三产业又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等;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旅游、居民服务、公用事业及房地产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卫生、体育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警察等。

4.社会总供给的含义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根据不同分析的需要,社会总供给可以分为广义的总供给和狭义的总供给。

广义的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以“总产出”为代表。

它反映一年内一个国家(地区)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

狭义的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可以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为代表。

它反映一年内一个国家(地区)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在量上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广义的社会总供给和狭义的社会总供给还应加上进口值和出口值的差额。

5.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产出的关系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产出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

一国的生产是一国供给的来源,但是,一国的供给并非全部来自一国的生产。

凡是能够提供本国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不论是本国生产还是外国生产,都是社会总供给的构成内容;而本国享用不到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使是本国生产的,也不包括在社会总供给之内。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供给的水平除取决于总产出水平外,还取决于进口与出口的差额。

6.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1)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由此决定的社会总供给水平越高,因而决定经济增长的一切因素如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科技进步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必然构成决定社会总供给的重要因素。

(2)供给结构的变化。

供给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供给结构合理,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国民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市场供给会充足,反之供给会不足。

(3)市场价格水平。

一般来说,价格与总供给水平呈同方向变化:价格越高,产出量越大,供给量也越大;价格越低,产出量越小,供给量也越小。

(4)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

进口是对社会总产出的补充,可以使社会总供给增加,出口意味总供给的减少。

(5)经济体制和一国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总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二、产业结构与产业地区布局1.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1)需求结构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

①产业结构变动取决于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

一个产业的中间需求越大,该产业部门就越具有原材料性质;最终需求越大,就越具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

②人均收入水平不同阶段上的个人消费结构。

当收入极为有限而不能满足所有层次需要时,居民自然倾向于把有限的收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主要是引导或带动了农业和轻纺工业优先发展。

在人均收入中等水平阶段,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结构的重心由必需品转向非必需品,使提供资本物品的产业也发展起来,并反过来推动农业和轻工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高度化。

在人均收入高水平阶段,个人需求趋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和时尚化,促进高加工度化和以信息咨询业等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③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在最终需求中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直接决定了消费资料产业同生产资料产业的比例关系。

④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即资金投向不同产业方向所形成的投资配置量比例是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

(2)供给结构的变化①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要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能够承受,中间产品供应能够保证,一个新的或扩张中的产业部门拥有的劳动力越多,该部门就能得到较快发展。

资金供应状况是通过资金总量和资金投向两方面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下,一个产业部门拥有资金愈是丰富,愈是能够得到加快发展。

同时,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