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课程表编排论文

高校课程表编排论文

高校课程表编排探讨
摘要:高校课程表的编排是教学运行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高校课程表的编排工作,必须统筹协调课程、时间、教室、教师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代化。

关键词:排课教学管理以人为本原则
一、引言
课程表的编排工作是教学运行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学校建立
稳定教学秩序的最根本保证,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具体体现。

课程表的编排工作既重要而又极其复杂。

它涉及到开设的课程、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班级和教学场地等重要因素,而且这些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这就导致排课工作复杂化。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目标,必须应用系统的方法,对有限的师资、教学场地及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规划。

二、高校排课流程
目前高校课程表的编排工作大多是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的,
要使课表既遵循科学的原则,又合情合理,无差错、无矛盾,课程表编排人员必须有清晰的思路。

课程表编排人员不仅要充分了解排课系统,而且还要仔细研究教学资源现状,同时还要从宏观上考虑课
程表编排工作并熟悉排课流程。

高校排课流程基本分为五个阶段。

阶段一:下发教学计划,下发的数据包括课程信息和计划学生人数信息。

阶段二:教学任务安排。

根据每门课程的行政班的个数进行拆合教学班。

阶段三:落实教学任务。

各学院(系)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和教师情况确定任课教师名单和开课情况等信息。

落实结束后,各学院向学校返回信息(课程,教师,班级等信息)。

阶段四:安排课程的上课时间。

先安排实践课的上课时间,确定实践课的起始周,然后安排理论课的上课时间。

阶段五:安排课程上课地点。

根据课程的性质以及教师的要求,安排课程的上课地点,上课地点包括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操场等。

三、科学编排课程表的原则
编排课程表是教学运行管理的关键环节,缺乏科学合理的排课思路,很容易挫伤广大师生的教学积极性。

所以,高校课表编排必须遵循一定的编排原则,使课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及时性和正确性,以保证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环境的长期稳定,提高教学质量。

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掌握教学需求。

课程表是实施各学期(或各学年)教学计划安排的执行方案,是教学稳定、有序、高质量进行的重要保证。

因此,课程表确定的教学实施计划,不应随意调整,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学时数也不应随意改变,以保证排课能严格地执行教学计划和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

熟悉各院系专业、各教学部门所开设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信息,掌握各校区、各院系对开班人数,实验、实践分组人数;教室设备使用类型(如多媒体、语音室、机房、实验室、运动场地等)的需求情况;以及任课教师的个人情况,统筹
协调排课中课程、时间、教师、班级、教室等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2、以人为本。

高校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把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进行课程安排的前提,把调动和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排课的根本,努力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在课程编排的全过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作用。

为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挖掘优秀的教学资源,在不影响课表合理性的基础上,对任课教师的合理要求应作适当考虑,以调动教师积极性,让其在最佳精神状态下完成教学任务。

如行政领导兼课,要出席教工和行政等会议时应先考虑他们的时间要求;对有特殊困难的教师要主动照顾,如哺乳期的教师、体弱多病的教师,进修的教师,先满足他们在时间和楼层上的要求;一校多区的高校,要考虑家离学
校较远的教师,最好不排第一节课,也不排最后一节课。

对要求局部合理而全局有困难的,课程表编制人员应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使
得排课结果既能满足任课教师生活、工作和科研的需要,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排课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大脑调节功能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做到各类课程的合理搭配安排,使学生每天的学习负担平衡,并给学生留出课外学
习的时间。

如:不能安排一门理论课程连续上三节以上,因为同一门理论课程性质相同,刺激也相同,而且年轻学生的大脑生理特征、兴奋状态、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长时间处于单一的思维状态,会
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影响学习效果。

此外,考虑到课程的难易程度,课程表编制人员在排课时应将理论性强的课程或比较重要的基础
课程或专业课程都安排在上午。

而一些易理解的课程,如实验、上机、体育等课程则可以安排在下午。

另外,形象思维类课程与抽象思维类课程在排课时也要适当搭配,以避免学生因单一思维方式时间过长而引起大脑疲劳。

对于计算机理论课程及其配套的上机操作,课表安排的相隔时间不能太长,以有利于学生及时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体育课程不宜排在上午第一二节。

此外,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上课都没有固定的教室,尽量减少同一班级的上课教室的流动性,在连续两个课时段更换教室的距离不宜过远。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设施建设暂未跟上招生的规模,造成教学设施和设
备不足问题较为严重,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对应用多媒体设备教学的需求急剧扩大,这些都给高校的排课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课程表编排时更需周密考虑、合理分配,以提高排课的科学性。

课表编排人员在排课前必须根据各系上报的周课时数进行汇总统计,对现有教室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对
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作较为精确的预测,据此初步估计各种类型、级别的教室是否会超出其固有的最大利用率。

对有些课程需共同使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器材、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在排课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科学的安排、周密的考虑,以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课表编排人员要对全校所有教室个数、各教室的配备
情况以及分布情况了如指掌,排课时尽量使同一门课程排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班级的几门课程排在同一个教室或同一教学楼内。

排课人员只有全面了解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后,排课时才可能根据课程性质及教学要求进综合协调,使各种类型的教室达到最大的使用率,才能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四、建立健全完善的排课管理机制
高校排课除了必须遵循科学排课原则及采用现代化排课手段外,还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

一是健全管理制度。

为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应制定关于课表编排
及调课的有关规定,建立临时调课、停课申请制度,制定计算机排课系统操作指南等。

二是对课程表的实施进行监测,通过常规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检查或抽查,及时发现教学运行中的各种情况,杜
绝在课表执行过程中违反管理规定的现象,如随意调课、停课现象,保证课表的相对稳定性和严肃性,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

三是定期召开教学管理反馈会,以尊重师生,服务师生为指导思想,真诚听取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表编排的要求和建议,使教师和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建设中来。

综上所述,教育目的的实现、合格人才的培养有赖于科学的管理
总之,高校课程表的编排涉及要素多,排课人员应本着“管理就是服务”,服务需要“奉献”的工作理念,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以人为本,深入分析学校教学资源状况,统筹协调课程、时间、教师、班级、教室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一种既有利于管理、又
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课程编排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
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师资等条件,妥善解决排课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科学、合理地编排课表,完成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建立优良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光辉等.浅谈高校课程表编排.希望月报,2007,(11).
[2]张丽辉.对高校课程表编排的思考.教育与探索,2008,(8).
[3]李琳等.如何做好高校课程表编排工作.教学管理,2006,(4).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