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8
3、胰液
性质:无色、无臭物):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
胰淀粉酶:α-淀粉酶,水解淀粉成糊精或麦芽糖
胰脂肪酶:消化脂肪,分解甘油三酯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内肽酶,水解蛋白质 其他酶类: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 酸酶等,分解蛋白质和核酸
9
4、胆汁
水解产物 麦芽糖 胨、多肽
淀粉、脂肪 麦芽糖、 氨基酸、 蛋白质 脂肪酸等 参与消化和 吸收
小肠液 约7.6
三、食物的吸收
吸收的部位: 口腔和食道:不吸收 胃:只吸收少量的H2O和酒精 小肠: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大部分是在十二 指肠和空肠吸收 回肠:吸收功能的贮备,只吸收胆盐和VB12 大肠:吸收少量水分和盐类
12
几种主要消化液的比较
pH 消化液 主要成分 6.6~7.1 粘液 唾液 淀粉酶、溶菌酶 0.9~1.5 胃酸、胃蛋白酶原 胃液 粘液、内因子 7.8~8.4 胰淀粉酶、胰脂肪酶 胰液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胆汁 6.8~7.4 胆盐、胆色素等 黏液、免疫蛋白、肠 激酶、小肠淀粉酶
13
酶的底物 淀粉 蛋白质
1、通过微血管经肝门静脉入肝,再运向身体各部 糖、蛋白质(以氨基酸的形式)、水、无机盐,水 溶性维生素等约有90%以上是通过微血管被吸收的 2、通过乳糜管吸收由淋巴系统经过胸导管进入血液
脂肪及脂溶性物质则主要通过乳糜管被吸收
21
四、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22
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淀粉
—(口腔)唾液淀粉酶(-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
在小肠内,脂肪受胆汁、胆盐的作用,使脂肪 乳化变成细小的脂肪微粒,脂肪微粒经胰脂肪 酶的水解作用,主要分解为脂肪酸与甘油。
胆汁、胆盐
胰脂肪酶、磷脂酶、胆固醇酯酶
脂肪 (小肠)
脂肪微粒 (小肠)
甘油+脂肪酸
26
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脂类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的下部和空肠上部
脂肪消化后形成甘油、游离脂肪酸、单酰甘油脂 以及少量二酰甘油脂和未消化的三酰甘油脂。
≤12碳的中、短链脂肪酸
吸 收
再合成甘油三酯 蛋白质、磷脂、胆固醇 乳糜微粒 清蛋白
转 化
淋巴循环 血液循环
28
29
3、蛋白质的消化
食物蛋白质 (胃)胃酸、胃蛋白酶 胨、多肽、氨基酸 (小肠)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内肽酶)
氨基肽酶、羧基肽酶(外肽酶)
α-氨基酸(1/3)
寡肽+二肽(2/3) (小肠黏膜细胞内) 寡肽酶、二肽酶、氨基肽酶
—(胃)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盐酸水解少量 —(小肠)胰淀粉酶约水解50%,肠淀粉酶水解少量 α-糊精 麦芽糖 —麦芽糖酶 异麦芽糖酶 葡萄糖 葡萄糖 葡萄糖+半乳糖 葡萄糖+果糖
23
乳糖 —乳糖酶
蔗糖 —蔗糖酶
—α-糊精酶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示意图
碳水化合物消化产物的吸收
单糖是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中吸收的主要形式
14
为什么说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吸收面积大(200m2)
停留时间长,3~8h 毛细管和淋巴管丰富 酶多:有胰液、肠液等消化液 食物已被充分消化
15
小肠粘膜表面积增大示意图
16
17
吸收的形式(一)
被动转运:
① 被动扩散——浓度差(脂溶性物质易进入细胞) ② 易化扩散——浓度差,需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
(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③ 滤过作用——膜两边的液体压力差
④ 渗透——渗透压差
18
吸收的形式(二)
主动转运:
①逆浓度梯度运输
②载体——脂蛋白 ③需有酶的催化,消耗能量
19
吸收的形式(三)
胞饮作用:
通过细胞膜的内陷将物质摄取到细胞内的过程
细胞吞入的物质为液体或极小的颗粒物质
20
物质吸收的途径
口腔
咽喉与食道 胃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大肠:阑尾、盲肠、结肠、直肠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 胰腺、肝脏和胆囊、小肠腺
食物残渣通过消化道的 时间约为24小时
5
二、消化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食物在人和动物体内的消化过程: 口腔内 消化
胃内 消化
小肠内 消化
在这三个阶段中分别由不同的消化腺分泌的 消化液进行消化。消化液中含有许多成分,其 中消化酶是重要的成分。
单纯扩散:戊糖和多元醇 主动转运:葡萄糖和半乳糖,需要Na+存在,载体蛋 白与Na+和糖同时结合后才能进入小肠黏膜细胞内 易化扩散:果糖 单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被 吸收后进入血液,经门静脉入肝脏,一部分合成肝糖 原和肌糖原贮存,另一部分由肝静脉入体循环 。
24
25
2、脂类的消化
胞饮作用摄入完整蛋白质。
31
32
各种营养物质的化学消化
营养物质 蛋白质 多肽 消化部位 胃、小肠 消化酶 消化产物 胃蛋白酶、胰蛋白 胨、多肽、氨 酶、糜蛋白酶 基酸 二肽、三肽
小肠粘膜纹状缘 多肽酶
二肽和三肽 小肠上皮细胞 淀粉 双糖 甘油三酯
内二肽酶、三肽酶 氨基酸
口腔、胃、小肠 唾液淀粉酶、胰淀 麦芽糖 粉酶 小肠粘膜纹状缘 麦芽糖酶、蔗糖酶 葡萄糖 小肠 胰脂肪酶
性质:金黄色或橘棕色有苦味的浓稠液体 作用: ① 胆盐可激活胰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 ② 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呈细小微粒 ③ 与脂肪的分解产物结合,促进脂肪的吸收 ④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⑤ 是体内胆固醇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
10
5、小肠液
性质:粘稠的弱碱性液体,pH约为7.6
作用:
消化食物,肠激酶和肠淀粉酶
各种脂肪酸的极性和水溶性均不同,其吸收速率 也不相同,吸收率的大小依次为:
短链脂肪酸 > 中链脂肪酸 >不饱和长链脂肪酸 > 饱和长链脂肪酸
27
脂肪的消化、吸收和转运示意图
食物脂肪
胃中脂肪酶
小肠 胆汁酸盐 乳化脂肪 胰脂肪酶 水解 脂肪酸、甘油单酯、甘油
消 化
小肠脂肪酶
>12碳长链脂肪酸和甘油单酯
也可以通过特殊转运途径主动吸收
35
6、水分的吸收
小肠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主要 依靠营养素吸收后所形成的渗透压被动扩散 到肠粘膜细胞 此外小肠收缩时使肠腔内流体压力差增高, 也可使部分水以滤过方式而吸收 在大肠,则主要靠净水压被动吸收
36
本章小结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掌握各种消化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了解营养素的消化、吸收过程
6
1、唾液
性质:无色、无味,水分约占99%, pH6.6-7.1
唾液的作用:
湿润口腔和溶解食物,引起味觉
清洁、保护口腔,溶菌酶可杀灭微生物
黏蛋白使食物黏合成团,便于吞咽 淀粉酶可简单分解淀粉
为什么馒头会越嚼越甜?
7
2、胃液
性质: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0.9-1.5
成分及作用:
① 胃酸(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 酶;维持胃内酸性环境;杀菌。 ② 胃蛋白酶: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简单分解 ③ 黏液(糖蛋白):润滑作用,减少胃黏膜的机 械损伤;降低HCl酸度,减弱胃蛋白酶活性。 ④ 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 酶的破坏并促进回肠上皮细胞对其的吸收。
33
甘油、脂肪酸 甘油一酯
4、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一般以简单扩散方式充分吸 收,特别是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维生素更容易 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及维生素A的前体 物胡萝卜素等,主要是与脂肪酸一起通过被 动转运而被吸收,吸收后大部分掺入乳糜微 粒进入淋巴。
34
5、矿物质的吸收
矿物质可以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被动吸收
基础营养部分
Question:
一、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如何吸收? (How)
二、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为什么吃? (Why) 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来源 ——吃什么? (What) 四、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 ——吃多少? (How Many)
2
第一章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促进蛋白质的消化
保护作用,保护肠粘膜免受胃酸侵蚀和机械损伤
免疫蛋白能抵抗进入肠腔的有害抗原
稀释消化产物,降低肠内容物渗透压,有利于小 肠内水分及营养物质的吸收
11
6 、大肠液
成分:分泌少量碱性 液体,pH8.3—8.4, 主要为黏液蛋白 作用: 吸收水、电解质 润滑粪便,保护肠 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大肠杆菌合成少量 VK和VB族
α-氨基酸
30
氨基酸的吸收
氨基酸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上段。
主动转运:肠黏膜细胞上转运氨基酸的载体蛋白与
氨基酸、Na+形成三联体,将氨基酸转入细胞内,进 入肠膜下的中心静脉而入血液,经门静脉入肝。
不同的氨基酸需要不同的转运载体,已知人体内有
7种氨基酸载体。
胞饮作用:新生儿出生2周内可通过肠黏膜细胞的
一、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digestion)
人体摄入的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能被生物体吸 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
吸收(absorption)
食物经消化后,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 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被机体细胞所利用。
4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37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2、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3、简述吸收的部位和机理? 4、为什么说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5、胆汁不含消化液对消化不起任何作用吗? 6、简述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 收过程?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