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的和人的和人的价值价值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的基本观点,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锻造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人的本质2、人的价值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的社会性?2、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3、简述人的本质观和人的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教学时间:6课时第一节人的本质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的本质、人性等问题上的种种片面性认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观的历史演变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哲学派别米利都学派把人看成具有感性外观的自然物。
普罗塔戈拉(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意识到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唯心主义者柏拉图认为人是“理性的生物”,认为人分为人的理念和人的肉体两部分。
人有生死,理念永存,现实的人也是理念的产物。
而亚里士多德已经把人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的观点。
然而,这些观点都没能超过理性论对西方的影响。
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占统治地位,神学的人性观是原罪论,所以人的本性就是有罪。
进入近代,形成了两种对立的主体观:以英国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统强调人的自然的、固有的本性,认为它是由具体的个别的人性中归纳出来的共同性;认为人就其本性来说,就是自然的、个体的、由生理欲求支配的。
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则认为人性是现象形态,是由深层的即人的理性、伦理本质决定的,强调人的本质具有超自然的、应有的性质;认为人本质上应该是精神的、族类的、按伦理规范行动的。
前一种观点来自于14~16世纪在意大利发生的提倡和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人看作是有理性,有自由意志、追求享乐的,认为理性、自由、享乐是人的本性。
紧随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自然人”理论的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发生的启蒙运动。
机械唯物主义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观点。
”启蒙思想家冲破了神学世界观的束缚,用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考察人,他们提出“天赋人权”论,认为人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从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人的权利既不是神赐的,也不是人给的,而是天赋的,这里讲的“天”就是自然,人的权利是人生来就有的,人生来具有哪些权利呢?第一是自由的权利。
卢梭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
他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写道:“这种人人共有的自由,是人的本性的结果。
”第二是平等的权利。
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不仅生而自由,而且生而平等。
第三是人有追求幸福和享乐的权利,除了这些思想之外,他们中有些人还提出人性的善恶是由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教育的产物。
霍尔巴哈说:“我愿意把人造成怎样,就可以把他造成怎样”,总之,启蒙思想家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平等、追求幸福,而且认为这是天赋的,永远不变的人的本性。
后一种观点的代表有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人”理论,特别是康德从二元论出发认为人是感性的存在者和理性的存在者。
提出的人超越现象世界,个人必须按照人类普遍的伦理规范去行动的“绝对命令”。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则代表了努力综合“自然人”和“伦理人”的倾向。
黑格尔把“自我意识”作为人的本质,认为“自我意识”是客观理性即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衍生物,因此人的本性是思想;费尔巴哈既把“理性、意志、心”看作人的本质,又将其直接归于人的自然关系,提出了“我欲故我在”的名言。
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只有实践才是这种统一的现实基础,因而不可能真正克服上述两种观点的“二律背反”。
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了近代哲学对人的片面认识,把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进一步突出出来。
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的创造性、个性和能动性。
生命哲学把人看作是盲目的生命冲动或潜能的自我实现,否定了受理性、伦理必然性的制约。
存在主义认为人只是一种孤零零的存在和纯粹的可能性。
科学主义思潮则强调人的被创造性、社会性和受动性。
结构主义人类学和符号文化学认为人是“符号世界”或“文化世界”的产物,甚至不过是社会结构之网上的一个“位置”。
综上所述,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中外古代先哲,还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抑或是现当代西方哲学家,他们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尽管有许多可取之处,但都未能达到真正科学的水平。
他们离开人的实践,抽象地考察人的所谓不变本质,因此难以克服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社会性和个性、能动性和受动性之间的矛盾.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属性和人的本质的理论人性与人的本质是一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它们都是“人的规定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10页。
)都标志着人和物的区别。
但人性是人作为人区别于物的直接规定性,它与人的存在直接一致,人们可以通过接触、交往,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得到;而人的本质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是内在的、深层的,只能通过思维抽象才能加以把握。
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不难发现,人性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会性。
(一)人的属性1、人的自然属性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人的自然属性的最基本表现,就是以人的生理结构为物质前提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这三种基本机能。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这些机能,人类就不能维持生命存在和繁衍后代。
因此,自然属性是全部人性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但是,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这些自然属性对于人来说并非是本质的属性。
2、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们基于实践的社会结合中的依赖性,以及人与人、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生存和发展的相互制约的社会特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类共生关系中的依存性。
人出生以后就必然会处于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表现出对社会的深刻的依赖性。
社会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是人际关系中物质、精神方面的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社会发展和人类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质是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相互交流信息、交换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活动。
这种交往活动对人的自我意识、个性形成的发展,满足人自身物质、精神的需要有着重要作用。
三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
动物在与自己同类相互联系的行动中,完全是受其本能支配的,其行为并无善恶之分。
而人则不同,在社会生活中,人有意识,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因此,人就要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根据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来区别善恶,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的后果负责。
四是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
这是人的社会性的基础内容。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合作性是第一位的,它是决定着人的社会性的其他方面形成与发展的最根本的东西。
人类共生关系的相互依存性,最重要的内容是人们在劳动中对合作性的依赖,现代化的大生产,如果没有合作则根本就无法实现。
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性,产生于人们在劳动中为加强合作以提高生产力的需要中;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是为了调节人们之间以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全部利益关系。
所以,生产劳动中的合作性是人类社会性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
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生了各种复杂的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由这些关系又可演化出更为具体的种种关系,如家庭关系、亲情关系、朋友关系、阶级关系等,这些关系都对人的本质有影响,它们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质。
但在这诸多关系中,阶级关系具有决定的意义。
这是因为阶级关系实际上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而在各种社会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人的阶级性是指每个人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总是一定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的承担者。
在阶级社会中,人并不是作为纯粹的个人而存在,而是作为某一阶级的成员,一分子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
阶级关系的本质是物质利益关系,它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状况,人们的思想状况不过是人的阶级关系的反映,它被阶级关系所决定,受阶级关系所支配。
(二)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阶级性,强调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但并不因此而否认人的个性,并不否认属于同一个阶级的人都是各有个性的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章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的本质不存在于孤立的个人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
第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而人的本质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
人与人的关系既有经济的、物质的关系,也有政治的、思想的关系,这些关系都从一个方面规定着人的本质。
在各种关系中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因而它是决定人的本质的最基本关系。
因此,分析人的本质必须从多方面来研究,不可片面地看问题。
第三,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社会关系的阶级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具有阶级性,当经济关系出现了对立,人们政治上便分成了不同的阶级,阶级性是人的社会本质的特殊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实际上,他们是把某一阶级所追求和所信奉的东西,当作普遍的共同的人性。
有人提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并由此进一步推论出自私是人的本质,说人是“自私的动物”。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自私”这种观念并非从来就有,在没有私有财产,即在私有制建立之前,人们并没有“自私”的观念。
只是到了私有制建立之后,“自私”观念才逐渐形成,随着私有制的彻底消灭,私有观念也将最终消失。
可见把“自私”说成是人的天生本性,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和对待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人的价值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地揭示出人的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的价值的内部关系,全面阐述了人的价值、权利及其实现的条件,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指南。
一、人的价值观的历史演变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这就是说,哲学上的价值是指的一种特定的主客体关系,既主体需要与客体对象之间的满足关系,或者说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后来,人们把“价值”范畴进一步扩展到人这个主体身上,这就产生了“人的价值”范畴。
由于人的实践本质,即人既是需要的主体,又是能以自身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需要的,所以人在满足自身需要、创造和实现物的价值的活动中表现出二重性:人既是上述活动的主体需要和目的,又是实现这种目的的主体条件和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