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1. 近代学者王国维指出:“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
”这反映出西周A.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B.宗法制仅适用于天子与诸侯C.宗法制推动了高度集权D.宗法制旨在解决贵族继承权问题2.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李鸿章积极寻求列强对战争进行干涉,而日本政府则利用国际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
这从侧面反映出李鸿章A.拒绝同日本进行议和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C.支持列强的侵略行为D.赞成同日本进行战争3. 下图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三份政府工作报告中(1954年、1959年、1964年)常见词汇的统计情况(单位:次)。
此图反映出当时中国A.外交上意识形态较为浓厚B.难以开展本国的外交活动C.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几乎长期与国际舞台隔绝4. 亚里士多德指出,梭伦的政体最具民主色彩的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
由此推知,梭伦的政体A.实现了公民民主权利的平等B.避免了雅典人贫富分化C.为发展公民群体提供了保障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5. 罗马共和国中后期,罗马统治者出台了一系列对以豪华宴会为代表的奢侈现象进行规制的法律。
此类法律从宴会的客人、饮宴的花费、饮食和餐具等方面对宴会进行规制。
这些规制A.杜绝了奢侈现象的出现B.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C.严格限制了公民的自由D.改善了社会不良风气6. 1986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民主党控制两院多数席位,掌握国家立法权;由共和党人里根任总统的内阁掌握国家行政权,两党可谓“分立”。
当时里根的高级顾问就说:“无论谁占据椭圆形办公室(白宫),都没有什么区别。
”这是因为美国两党A.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B.代表的阶级利益一致C.对总统之位争夺激烈D.成为政治角逐的两极7. 1918年,伊犁镇守使杨飞霞称,“逃来中国境内的俄国兵民约数万人口,大车三千余辆”“后来者仍络绎不绝,广义党(布尔什维克)追击甚烈……边界拥挤不堪”。
材料从侧面反映了A.资产阶级革命导致俄国内乱B.社会主义革命传入中国C.苏俄巩固政权斗争胜利推进D.十月革命席卷俄国全境8. 冷战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关于冷战形成的原因,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美国霸权论、苏联扩张论、美苏共振论、英国主动论、综合作用论。
对于这五种观点解读正确的是A.因研究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B.缺少对复杂社会背景的综合分析C.因历史久远,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D.忽略了其他国家对美苏关系的影响9. 下表为1946~1998年世界大事年表(部分)。
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冷战扩大超出了亚洲范围B.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C.亚洲区域集团化特征明显D.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10. 春秋时期的管仲说:“今铁官之数日: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这反映了当时A.铁制农具在生产中普遍使用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D.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1. 中国古代田宅交易中,一直有“问亲邻(田宅出典,出卖人的亲戚和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的传统。
这个传统在两宋时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问房亲”到“问四邻”再到“问本宗有服亲及墓田相去百户内与所断田宅接者”,直到“不问亲邻”。
据此可知,在宋代田宅交易过程中A.血缘关系持续影响土地交易B.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强化C.朝廷重视规范土地交易程序D.土地交易对象不断扩大12. 下表是关于元朝织造机构一一绫锦局的相关描述。
据此可知,“绫锦局”A.追求技术创新B.注重工匠技艺的培训与提升C.重视技术传承D.严格管控手工业的产品质量1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后“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这一诏令A.打破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经营B.有利于统一国家财政征收标准C.旨在加速各地经济资源的流通D.实现了朝廷对地方的垂直管理14. 妈祖原本只是以福建为首那些靠海生活的人所信仰的一-位地方女神,宋宣和五年(1123年),妈祖开始得到朝廷正式认可,绍兴四年(1134年)赐妈祖为“灵慧妃”,自此妈祖完成了从地方女神到全国女神的转变,并于清朝成为可与皇后相匹敌的最高地位的女神。
这从侧面反映了A.历代朝廷对于海洋的重视程度B.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地位的提高C.对外开放政策得到了有效实施D.东南沿海与内地之间联系加强15. 有学者称。
“重农抑商”政策使职业分工呈不合理状态,社会全员消费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消费产品农业化致使社会中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是低水平的。
该学者意在说明“重农抑商”政策A.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宗旨B.无法适应稳固封建统治的需要C.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D.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16. 洋务运动初期,开设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都由清政府控制,不准开设民办企业。
企业从开办到经营的过程,均须奏请清政府的批准。
清政府的这一做法A.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禁锢D.反映出经济垄断的意图17. 1882-1887年,在《申报》上刊载过股票买卖价格的共有36家企业,它们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批股份制企业。
这反映了当时A.官商合办是企业经营的主要形式B.近代经济成分发生了重大改变C.部分企业谋求经济发展的新思路D.洋务企业普遍采用股份合作制18. 下表是关于两位中国近代资本家--陈启源和张弼士办厂经验的概括(部分)。
由表格信息可知,两人A.都主张积极发展民生工业B.都把通商口岸视为办厂基础C.具有较强的投资风控意识D.都呈现强烈的经世济民情怀19. 20世纪30年代末,陕西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动员群众集中了较大数额的资金,建立起陕西工业,其中机器制造业主要生产军用物资,兼生产纺织用机械。
由此推知,当时陕西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A.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B.政治局势的变动C.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D.战时陪都的迁移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设立蛇口工业区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从设立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长江流域开放带形成;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
据此可知,新时期中国A.逐步主导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发展走B.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力度日益增强向C.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格D.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活动局21. 右面是1958年由地方政府奖励给南社人民公社的奖状。
这一史料反映了当时A.人民群众渴望经济恢复与发展B.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浮夸风”D.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决策22. “中国制造”是2002年冒出来的新名词,或者说它是一个老词,但在2002年被一下子激活,并被赋予了新意:在世界经济发展萎靡不振的前提下,中国经济欣欣向荣,世界越来越感受到了中国的存在和力量。
对“中国制造”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完成了和平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B.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D.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23. 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旗袍,吸收了许多西方设计理念,出现了斜肩(也称破肩)胸腰部捏省道、拼接等西式裁剪的旗袍,面料也推陈出新。
无论体形胖瘦,爱美女子总能穿着旗袍展现自己美的一面。
这反映出A.中西融合促进了旗袍发展B.纺织进步是服饰革新基础C.当时市民生活水平比较高D.旗袍国际化趋势日渐增强24. 1928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无线电台。
为便于中共中央在上海与南方局、长江局、北方局等组织联系,1930年陆续组建九龙、天津、鄂豫皖等无线电台,同年开始建立红军无线电大队。
这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A.中共中央秘密领导根据地开展工作B.中共中央创建秘密电台的艰难C.中共中央努力营造通讯便利的条件D.国共两党在情报领域斗争激烈二、材料分析题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史籍记载,黄河水患最早见于周定王五年。
当时黄河北岸有卫国,卫国为狄所灭,由于狄不谙水利,黄河决堤频频,农田水利失修,故经常发生水悲。
至于历史上第二次的黄河迁徙,是在汉武帝元光三年,此次黄河发生水患,是由于战国以来,各国的长期战争,大家竞筑堤防所致,此时亦有决水以浸敌国者。
由于战国时期多战争,水利失修,黄河河道被破坏,遂造成西汉时期的严重水患。
到东汉明帝时期,王景治河成功,从此黄河平息水患达900年之久。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材料二清初,因长期战乱失修,黄河又形成巨大灾患。
当时黄淮合流,互相激荡,难以顺畅入海,下游段频频决口,不仅淹没大片农田,而且阻塞运河,影响漕粮北运。
康熙十六年,开始了大规模治河工程,仅五六年功夫就堵塞了下游大小决口,修治了河、运堤防。
康熙帝先后六次南巡,每次都亲临河工视察,指授机宜,推动了治河事业。
以后雍正、乾隆时期,继续对黄河进行治理,使两岸堤防更趋完整。
虽然小的决口还不时发生,但都随决随堵,直到咸丰五年(1855年)以前,黄河未再发生大的决口。
——摘编自李世愉、王政尧主编《中国大通史·清》(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黄河频发水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治理黄河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影响。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法律中止权被废除,赦免权受到严格限制,否决权虽然仍保留在法律上,但其实际效力已几乎等于零。
拥有控制钱袋权力的议会的立法要求总能实现,而国王提议的立法一旦遭到议会反对则注定失败。
行政权仍属于国王,但有财政权作后盾的议会可以通过支持或批评政府以影响国王决策。
“光荣革命”后,辉格、托利两党和内阁都获得进一步发展。
到1698年,当托利党上升为议会多数时,国王为避免政府与议会的摩擦,组成以托利党为主的新政府,并一直保持到1702年。
其间,国王曾打算解散它,重新召回辉格党小集团,但因托利党仍保持着议会多数地位,因而不得不放弃了改组计划。
——摘编自程汉大《“光荣革命”与英国中央权力结构的变化》材料二可以说,“光荣革命”是一次制度变迁,即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它以非革命的手段实现了这个变迁,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
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
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