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科实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选项字母填入表格内)1、北宋采取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其出发点是…………………………………………………………………… A .加强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 .防范地方与军队勾结 C .削弱禁军中高级将领的兵权 D .防止将领拥兵对抗朝廷2、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仿照汉族制度,称帝建国,国号大金,这位首领是………… A .耶律阿保机 B .阿骨打 C .元昊 D .铁木真3、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虚拟了两个主人公“郭靖和杨康”,这两个名字都源自某历史事件名称。
与该事件有关的历史是……………………………………………… A. 宋金灭辽 B. 金灭北宋 C. 元灭南宋 D. 蒙古灭金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曾流行于中国古代某军中。
这“某军”可能是指…………… A .女真人的军队 B .蒙古人的军队 C .西夏的军队 D .契丹人的军队5、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古代科学著作是…………………………………… A 、《梦溪笔谈》 B 、《授时历》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6、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最大的是……………………… A .日本的“遣唐使” B .意大利的传教士C .阿拉伯的商人D .中国的航海家 7、朱元璋曾告诫子孙:“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皇权,稳固统治 B. 扩张皇威,恫吓群臣 C. 诫勉皇子,勤政为国 D. 排斥异姓,巩固内阁 8、“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了………………………………………………………… A.北宋时中央集权的加强 B.王安石变法在苏湖地区获得成效C.南宋时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密○………………………………………封○………………………………………○线…………………………①③②④① ② ③ D.元朝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江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9、观察右图,宣政院兼管的地区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10、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文中的“内授”是指………………………… A. 宰相的意见 B. 皇帝的命令C. 内阁首辅的主张D. 翰林大学士的批答11、元朝后期设立的管理台湾的机构是……………………………………………………… A .行中书省 B .宣政院 C .澎湖巡检司 D .理藩院 12、印章有时代表着权力。
观察右图,拥有此印的人,其权限有……………………………………………………………………………… A .统帅军队,指挥战争 B .任免官员,考核胥吏C .参与机务,决策国是 锦衣卫印 D. 侦缉官民,诏狱审判 13、“开辟荆莽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此诗记载的重大事件是………………… A .郑成功收复台湾 B .康熙帝统一台湾C .施琅进兵台湾D .戚继光抗倭 14、“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该竹枝词所描写的景象发生………………………………………………………………………… A.南宋时期的泉州 B.元朝前期的大都 C.明朝前期的明州 D.清朝前期的广州15、 “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
”颁布此诏令的可能是………………………………………………………… A. 宋高祖 B. 明太祖 C. 康熙帝 D. 乾隆帝16、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先后出现过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由这些制度变化可以透视出 ………………………………………………………………………… A .皇权日趋加强 B .封建制度日趋崩溃 C .疆域日趋辽阔 D .人身控制日趋严格17、 在古代社会,姓氏排列也包含等级之分。
据此推测启蒙读物《百家姓》中置“赵”姓与诸姓氏之首的最可能原因是…………………………………………………………… A. 华夏祖先炎黄帝姓赵 B. 该书的作者就是赵姓C. 成书于北宋,皇室赵姓D. 赵姓是中国人数最多的姓氏 18.培根说“(中国)这三种东西已经改变着世界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人物,能比这些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所说的“第一种”和“第二种”成就分别是指……………………………………………………………………… A. 甲骨文、青铜器 B. 印刷术、火药 C. 儒家学说、骑兵 D. 科举制、长城 19、观察右图,当时编撰此书的主要目的是 A. 抢救历史文献,弘扬传统文化 B .调整文化政策,普及历史教育 C .加强思想控制,稳固专制统治 D .配合科举考试,安抚知识分子20、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辩护》中写道“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分析历史只要抓住根本原因即可 B. 按照一因一果剖析历史有利理清脉络 C. 历史原因是复杂的,历史演变是非线性的D. 研究历史的主要目就是对历史作出价值判断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40分) 21、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政治制度。
请将下列左侧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时期与右侧的制度或机构相对应。
秦朝_______________ 唐朝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_________ 元朝_______________ 明朝_______________ 清朝_______________22、朝代更替根据所学知识,在空格中填写相应内容(1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君臣关系下面三幅漫画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皇帝与朝臣关系的演变。
请根据图一示例,为图二、图三漫画配上主题和解说词(12分)。
秦汉汉唐宋 明清 图一: 图二: 图三: 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线…………………………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阁(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叫她嫁人,留着她做什么?”——《金瓶梅》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
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4分)(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4分)三、材料分析论证题(共20分)材料一 17世纪中叶清王朝定鼎北京以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国家统一、人丁兴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康乾盛世”。
——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三拓展型课程教材《历史》材料二雍正二年全国耕地已达8.9亿余亩,已远远超过明末崇祯时全国耕地总数6.7亿亩。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增至9.5亿亩,至乾隆末年,已超过10亿亩。
人口发展也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已突破1亿大关,雍正十二年则为1.4亿,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突破了3亿大关,人均占地3.5亩。
粮食产量约计2040亿斤,人均口粮约680斤,如扣除饲料、酿酒、制酱等用途,人均口粮仍达600斤。
——摘自《清实录》材料三康雍乾三朝开疆拓土,中国疆域再次扩大,远迈汉唐,亦超越元代。
清代中国的疆域,其东北地区,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东含库页岛;其西北地区,西至巴尔喀什湖以西;其北部地区,北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恰克图;其南部,至南沙群岛;其东部,达沿海地区。
清朝盛世时疆域辽阔,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摘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材料四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
——摘自《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关于中国的报道》材料五 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虽然“乾隆可汗”曾指示:“俟该贡使到时,必须整列队伍,以肃观瞻。
”但马戛尔尼还发现清国的武装部队如同一群叫化子,不堪一击。
马戛尔尼发现社会上普遍的贫穷和不安定……因为沿途他看见太多的乞丐和太多的破陋而荒芜了的建筑,以及大多数清国人过着低水准的生活。
马戛尔尼认为,这个"半野蛮的"帝国"声誉扫地",清国人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且残酷"。
——摘自《爱丁堡评论》文章请回答:(20分)(1)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关于“康乾盛世”的表述哪些方面有矛盾?(3分)(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康雍乾时期是如何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康乾盛世”作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