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溴敌隆中毒急救方法
讨论:溴敌隆为香豆素类抗凝血灭鼠剂,在人体内的半衰期长达24天。
作用机制是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1的作用,使的环氧化物还原酶活性降低,阻止肝脏生产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VII IX X。
其代谢产物还可引起毛细血管损害,造成出
血。
所以中毒患者表现为凝血因子复合性缺乏。
临床化验分析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正常的凝血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因子X激活成为Xa;因子II(凝血酶原)激活成IIa(凝血酶);因子I (纤维蛋白
原)转变成Ia (纤维蛋白)。
可见溴敌隆中毒以后,使得凝血过程的前两个阶段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出现出血性临床表现。
中毒后潜伏期为1〜7天,大量接触时可在数小时内发病。
早期多表现为创伤部位出血,皮下紫斑,溃疡面针刺部位及刷牙后的牙龈面渗血。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自发性出血,如皮肤紫癜,受压部位青紫或血肿,鼻衄,齿龈或口咽部出血,月经延长等。
也可出现咯血,呕血,黑便,血尿,子宫阴道等内出血。
患者一般死于颅内出血或胃肠道出血性休克。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1.灭鼠剂接触史。
可为职业性接触或生活性接触。
没有明确接触史不能排除中毒诊断。
2.既往
无出血性疾病病史,突发以多部位、多脏器出血。
3.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延长。
一般接触后每天测定一次,持续
4〜5天。
4.在可疑污染物、患者胃内容物、患者血尿等生物材料中分析相应的灭鼠剂或其代谢物。
5.诊断性治疗试验:
维生素K1 5-10mg用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如为抗凝血性灭鼠剂中毒凝血酶原时间在24~48小时可明显改善。
另外尚需与重症肝炎、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鉴别。
急救处理:1.口服中毒者(中毒后3〜6小时)给催吐,彻底洗胃及导泻,后再给活性炭50g~100g灌胃。
2.污染皮肤用
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
眼污染用清水冲洗10分钟。
3.口服量较大或已有出血症状者给维生素K1 5〜10mg肌注,每6 小时一次。
维生素K1的用量要参考凝血时间测定结果,一日用量可达300mg。
对服用量较大的患者,可在出血症状出现前预防性的应用维生素K1。
出血严重者也可给输鲜血或冷冻新鲜血浆;必要时给用凝血因子。
同时需吸氧及应用维生素C等。
对于维生素K1时用时间上,尚无统一报道。
多数认为在停用维生素K1后48小时再复检凝血酶原时间,以观察有无复发现象”,维生素K1应逐渐减量,至10mg每日是维持应用。
应用期间可每周复查凝血常规,如有异常,在排除其他原因后,根据凝血常规结果,加量应用维生素K1o总疗程用至溴敌隆在体内半衰期的两倍以上,即48天以上。
对于服用量较大患者,应用时间应进一步延长。
停用后第三天,第七天复查凝血常规,观察有无复发。
5.对中毒患者要严密观察,以防重要脏器大出血。
临床资料:患者张志爱(化名),女性,22岁,学生。
主因口服鼠药34小时,再服出现恶心呕吐10小时于2004---11 —19 19:30入院。
患者入院前34小时自服鼠药四袋(后经验证是为溴敌隆),未有不适。
十小时前,再服鼠药一袋(不同类)时出现恶心呕吐。
无胸闷憋气,腹痛腹泻。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初为黑色,后为黄色胃液。
被家属发现而送医院。
经血液及胃液毒物分析,未发现毒鼠强及氟乙酰胺。
入院时查体无阳性体征。
查凝血常规示:PT 30.6S , INR 2.47, FIB 3.076g/L,APTT 38.6S.。
给予维生素K1 10mg 肌注Q8h 2天。
检测凝血常规,逐渐恢复正常。
11月25日复查凝血常规正常一次(停药已过48小时),自动出院。
出院后曾三次复查凝血常规,均高于正常。
未正规应用维生素K1治疗。
12月1日复查凝血常规高于正常(数值不祥)。
未予治疗。
12月8日17 : 00因肉眼血尿3天第二次入院。
查体:左
上唇缘血痂一个3*3mm大小,口腔粘膜无出血。
心肺查体无阳性体征。
腹平软,左季肋区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不大,双肾区轻叩痛,肠鸣音正常存在。
病理征阴性。
查凝血常规示,PT大于50s,APTT 172.0s。
给予维生素K1 100mg
入液静点,三天,50mg入液静点,4天。
新鲜血浆300ml输入于前3天。
第二天尿色恢复正常,第4天凝血常规恢复正常。
第7天改为维生素K1 10mg肌注,3/日。
院外治疗,定期复查凝血常规。